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她也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却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这其中便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袁隆平院士。她就是有“万婴之母”和“中国医学圣母”之称的林巧稚。  旧社会,重男轻女现象严重,遗弃女婴的现象普遍存在。她的母亲发现自己又生了一个女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便有了遗弃的想法。 但多亏了开明的父亲,把林巧稚抚养大,才有了今天举世闻名的大医学家。林巧稚五岁时,母亲患宫颈癌去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林巧稚萌生了当医生的想法。林巧稚的父亲认为男女平等,不但没让林巧稚裹小脚,而且还让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林巧稚打算考入协和医学院,如果考上,可是要读八年书。但父亲依然支持她的选择,便凑了钱,让她到上海考场参加考试。 考场上林巧稚奋笔疾书,但是考卷还没有答完,便被监考老师叫了出来。原来是一位女生因为天气太热中暑了,但监考的是男老师,不方便施救。 但是,当林巧稚回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林巧稚还有很多题都没有答。原本以为自己肯定落榜了,但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她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据说,当时的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详细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赞赏了林巧稚的人品和医学水平。协和医学院在评判林巧稚的其他学科试卷后,发现她学习成绩极好,决定破格录取。 当时的协和医学院是世界顶级的医学院,为了培养出最好的医生,协和医学院将及格分数定在75分,只要有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要被开除。每年只有16名学生毕业,可见能留下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林巧稚则是最耀眼的一位,她毕业时获得了协和医学院的最高奖学金---文海奖学金,她可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学金的女生。 林巧稚毕业后,协和医院的各科主任都愿意要她。当时的外科和内科很有发展前途,但偏偏林巧稚却选择了不被看好的妇产科。因为当时的女性生孩子,都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但是大多数接生婆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都非常高。 在协和医院工作时,林巧稚非常努力,经常保持24小时在线状态。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资助的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便在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办起了私人诊所。来这里的,都是那些进不去医院的穷人,但林巧稚来者不拒。为了照顾穷人,林巧稚将自己的门诊费从五角降为三角,还遭到同行的排斥。在这个私人诊所里,林巧稚6年时间,留下了8887份档案,说明她给8887名产妇服务过。 六年后,协和复院。林巧稚关了自己的小诊所,在仅有几张病床的协和医院里复建妇产科。新中国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医院的妇产科人满为患。为了提高婴儿和产妇的医疗条件,林巧稚向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提议,建一所大型的妇产医院。彭市长接受了她的建议,并让她选址,负责建院事宜。1959年,北京妇产医院落成。 林巧稚不光是妇产科专家,中国口服避孕药的标准计量,也是林巧稚领导的避孕药具科研小组制定的。后来,林巧稚还致力于宫颈癌的研究,林巧稚的母亲正是因为宫颈癌去世。1978年,林巧稚患脑血栓,一病不起。于是,她利用在病床上的时间,写完了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 “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院士,便是林巧稚接生的。因为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当时的北京还叫北平,所以家人给他取名袁隆平。冰心的孩子、林徽因的孩子,也都是林巧稚带到这个世界上。不过这数以万计的孩子里,更多是普普通通老百姓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