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吃货 鲁迅,是三味书屋里读书行文,为国家之未来奔走的鲁迅;也是百草园里挖草种菜,为吃为喝忙碌的鲁迅。 鲁迅有多爱吃,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知道了。 ▲迅哥极爱的罗汉豆 1 语文课本中的迅哥是菜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何首乌、覆盆子、桑葚,想想都知道有多好吃,谁还乐意去书屋?为什么书屋都是三种味道? 《社戏》,听起来是极文艺的一篇文章,基调似乎是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记住的居然是在溪水中钓虾。这新鲜的虾,吃法可就多了去了; ▲论虾的自我修养 《孔乙己》似乎比较收敛,就吃了点茴香豆。但绍兴和北京的孔乙己餐厅,将迅哥的理想彻底发扬光大,成为网红; 《少年闰土》,年轻就是好,抱得动西瓜,逮得了猹,这是有烧烤料理,又有水果拼盘的套餐; ▲鲁迅竟爱这一口腻 《故乡》 的烧罗汉豆,去现在的绍兴都可以多带回来几袋儿送人尝尝。 2 课本只是冰山一角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菜谱只是冰山一角,在鲁迅小说散文中,字里行间那是越看越饿。 1929年路线从上海回北京探亲,书信中向妻子抱怨,肉多油足的云南腿和蒋腿(两种上好火腿),做法很单一,只能清蒸; ▲这火腿真带劲! 鲁迅的《今春的两种感想》中,更是出来句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更进了一步,介绍了螃蟹的吃法: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的螃蟹,煮到通红,揭壳,有膏有黄。如果是雌的,还有石榴一般鲜红的子。吃完这些要沿着锥底切下,弄成罗汉的模样。OMG! 《燕京岁时记》中把萨其马的来历和做法讲了个通透。 ▲萨其马,地道东北美食 《朝花夕拾》简直是朝夕两餐的大荟萃,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经常是四菜一汤的弄。 鲁迅酷爱闻喜煮饼,在小说《孤独者》有详细的描述,这山西闻喜县的小吃很像北方常吃的油炸糕、麻团儿一类。 《祝福》还给友人们推荐餐厅:“绍兴城内的福兴楼有道菜叫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 ▲清炖鱼翅,看起来可不便宜 《戛剑生杂记》,迅哥还玩出了新花样:“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顺斫小方块,去骨,加秋油,谓之鲈鱼饭。” 3 鲁迅的日记也是“吃货狂人日记” 从日本留学回来,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5年,记了厚厚的一摞日记。里面提到光是北京的酒楼就有65家,吃的可真是一个局气! ▲传说中的“三不粘” 广和居的“三不粘”是鲁迅的最爱,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有很好的解酒功效。 大概是因为鲁迅爱喝酒,酒量又特别不行的缘故。当时就有人为了讽刺鲁迅,在报纸上登了一幅画,一坛大大的绍兴酒,旁边一个小小的鲁迅。 ▲朴实无华的海参 颐芗斋的红烧鱼唇、烩海参;杏花村的熘鳝片,打薄芡,再烹鱼片;龙海轩的软炸肝尖,不知道迅哥的嘌呤高不高;和记饭的清汤大块牛肉面;同和居的炸虾球、混糖大馒头;东兴楼的酱爆鸡丁;致美楼的抓炒鸡丝、糟溜鱼片;南味轩的糖醋黄鱼。再添一碗米饭! ▲羊羹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还爱上了当地的一种糕点羊羹,回国后经常难以忘怀,便托人在海外代购,拿到后,还高兴地记在了日记中。 偶尔也尝试西餐,比如将白薯切片,和以鸡蛋、面粉,然后油炸成薯片。 再后来搬到上海,和北京一样,也弄出了一个大系列:知味观的叫化鸡和莼菜汤,德兴馆的扣三丝和虾子大乌参,梁园的扒猴头。 ![]() ▲绍氏虾球 当然,老家绍兴的一套也不能丢:梅菜扣肉、马兰头、绍氏虾球、清汤越鸡、茴香豆,还有小香干! 4 作为吃货,鲁迅身上的基本素质 民国战火烽烟不少,割据军阀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当一个大吃货,首先是要有权力。 鲁迅是教育部佥事兼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签的任命状。 ![]() ▲迅哥也是高官 佥事在清朝是从四品,与各地的知府平级。所以,鲁迅当时的权力还是可以的。 其次是要有钱。鲁迅工资经常一个月几百大洋,正常的一个纺织女工一个月才几块大洋。鲁迅这购买力可以买房买车买吃的。 ![]() ▲这张迅哥有点严肃 再次,要有广博的见识。鲁迅出过国,留过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朋友圈儿可谓当时的顶流社会,而且吃货众多。即使是今天有互联网的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 所以,这么齐全的条件,不当吃货都可惜了。 5 鲁迅是民国吃货江湖中的小吃摊儿 当然,迅哥能吃会吃,似乎是基因的传承,把他兄弟周作人换过来,一样能把桌子吃的连木条都不剩。 但这几个人吃相不同: ![]() ▲张大千在作画! 谭延闿世家子弟,身居高位,吃的细致讲究,更能开山立派; 张大千的书法可不光写的画上,更是写在菜谱上; ![]() ▲鲁迅爱的小香干 而鲁迅的吃货属性,则是百姓也可模仿,总是能在接地气的杯盘中,找到那一丝小惊喜。像简醇的茴香豆,在回味中,人间烟火萦绕五脏六腑。又像忙碌的周五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在路边摊上指点江山。 翰林 谢谢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