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有一个巧妙的设计,在到达香港和澳门地段,工程师们设计了一个转换系统,将两条车道分开,一条车道从底部穿越另一条,并在另一侧与之合并。之所以要弄得这么复杂,是为了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将大陆的右侧通行,与香港和澳门的左侧通行之间进行转换。左侧还是右侧,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交通规则那么简单,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在琼·冯卡若线出现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左侧还是右侧通行,因为那个时候的车,都是特别霸气的走在路中间。所以车祸频发。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美国的外科女医生琼·冯卡若。她建议,在马路的中间划一条线,相同方向的车,统一走在线的一侧,而相反方向的车,走在线的另一侧。  这个绝妙的点子,居然在美国的公路管理委员会审批了七年才勉强同意。而且七年中,琼·冯卡若受过恐吓和威胁,甚至被暴力对待。但一推行便迅速传遍了全世界。为了纪念琼·冯卡若的贡献,马路中间的这条线被命名为琼·冯卡若线。琼·冯卡若线出现之后,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成为真正的问题。 世界上左侧通行的国家是少数,保守估计不超过60个。主要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爱尔兰、南非等。 从地理上看,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海岛、半岛或者次大陆。大海,甚至大洋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主要归功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当时大英帝国流行佩剑。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右利手(右撇子),所以佩剑会放在身体的左侧,以方便右手拔剑。如果右侧通行,那么左侧的佩剑,便会与迎面之人的佩剑撞在一起,所以英国人更愿意左侧通行。而其他左侧通行的国家,基本都是英国的或拥趸。看他们国旗右上角的英国国旗标志就知道了。英国之所以能做到它的,连太阳都摆脱不掉,得益于其强大的海军实力。所以,英国的殖民范围,基本都是从海岸线开始的。但是,受限其军队人数的限制,无法派出强大的陆军占领整片大陆。特殊的是日本,不属于英国的,但是日本的各种维新,学习的便是英国。而且同样日本有佩剑的习惯。所以也选择了左侧通行。值得庆幸的是,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人口不多,军队稀少。要是英国的海军配上成吉思汗的陆军,那天下无人能敌。很有可能全世界都是单调的左侧通行了。右侧通行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巴西、加拿大、意大利、瑞典、冰岛、芬兰等。 当时的法国盛产马车,而马车夫普遍坐在左侧,这样右侧通行,盲区便会小得多。和今天的左舵车右侧通行的原理类似。外加英法之间的不对付,互相都有瞧不起对方的小傲娇。所以法国是坚定的右侧通行者。 后来,法国出了一个战神级的人物拿破仑。这是欧洲左撇子版的成吉思汗,没有他打不下的土地,同时把右侧通行推向了广袤的土地。比较特殊的是美国,当年独立的时候是13个英国的,成功后变成了最初的13个州。后来,美国或买或抢或占,弄成了今天东西两大洋的格局。 如此强势发达,自然对英国的左侧通行不太感冒,所以美国实行的是右侧通行。随着美国的崛起,右侧通行随着它的扩张,而影响了大量国家。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区都是右侧通行,香港和澳门是左侧通行。 但是在1945年之前,形势不是这样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军阀混乱等,列强势力趁机而入。而我国之所以后来右侧通行,是因为二战时期美制军车、吉普车的大量输入,这些汽车的方向盘是按右侧通行设计的。所以,从1946年起,我国改成右侧通行,一直沿用到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