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肌影像]“骨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忘仔忘仔 2020-03-23
骨血管瘤

临床资料

患者,女,82岁。腰背部不适伴双足麻木无力3个月余。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腰椎正、侧位(图1A、图1B),腰4椎体内见纵行粗大骨梁,呈栅栏状改变。腰椎骨质增生,腰2~3椎间隙变窄。CT平扫(图1C),粗大骨梁呈多发点状高密度影。轴位T2WI、矢状位T1WI及脂肪抑制T2WI(图1D至图1F),腰4椎体内可见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压脂为高信号。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①腰4椎体血管瘤;②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骨血管瘤(hemangioma of bon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1~30岁较多。以脊柱、颅骨、长骨及其他扁骨好发。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局部肿胀和疼痛。病理上分毛细血管型和海绵型两类。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由极度扩张的微毛细血管,及围绕血管周围的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所组成;海绵型血管瘤由大的薄壁血管及单层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窦及未被完全吸收的骨小梁所组成。

X线及CT表现:①脊柱。典型者如残留粗大骨小梁纵行排列,则呈栅栏状;如残留的骨小梁不规则交叉排列,则呈网格状。少数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囊状改变。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可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影。②颅骨。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楚,多有硬化缘,少数有双边现象,其中可见自中央向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粗大骨小梁,轴位投照呈蜂窝状外观。切线位观察骨小梁起自板障并垂直于颅板向外延伸,外板膨胀变薄或破坏消失,呈放射状骨针。有的骨质破坏区内可出现不规则骨质硬化而无放射状骨针。骨质破坏范围广泛者,可形成向颅外突出的巨大肿块。

 
③管状骨。髓腔内单囊或多囊骨缺损区,边界清楚,多有皮质膨胀和硬化边缘,骨膜反应少见。也可呈纡曲条状、网眼状低密度区,病变范围较弥漫。④其他部位血管瘤。骨血管瘤还可见于骨盆、肩胛骨、肋骨等。影像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破坏,也可表现为蜂窝状、细网状破坏区,边缘较清楚,有硬化。还可表现为不同形状骨针,以放射状较多。皮质旁的血管瘤多向骨外生长,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无骨针的低密度区可明显强化。

MRI表现:血管丰富者T1WI、T2WI均表现为起自髓腔的不均匀高信号区,粗大骨梁呈点状和短条状低信号。

鉴别诊断

1. 脊柱血管瘤  以椎体单纯溶骨的囊状改变为主时,需与溶骨性转移瘤区分,椎体转移瘤破坏进展迅速,椎体常呈楔形,无栅栏状改变。

2. 管状骨血管瘤  应与其他囊样扩张性骨病变鉴别。

3. 脑膜瘤  颅骨血管瘤应与脑膜瘤区分,脑膜瘤可累及邻近颅骨,内板破坏比外板明显,骨质破坏呈点状,并有硬化,骨针互相平行并垂直于颅骨,而与血管瘤的自瘤体中心向四周放射并相互交叉不同。

小结

骨血管瘤以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脊柱、颅骨及管状骨。脊柱典型表现为栅栏状改变。颅骨常破坏外板形成边缘硬化的类圆形透亮区,并可见与颅骨垂直或向四周放射的骨针。管状骨则多呈囊状、网眼状溶骨破坏,局部梭形膨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