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俐老师:冬天了,我们一起来聊聊“温暖感” | 自由玩耍(四)

 收藏学习提升 2020-03-23

整理:育德小丽老师、崇崇妈妈

排版:小雅

审校:张俐老师

编者按

作为十二感官的中级感官,温暖感是如何支持孩子从0岁到21岁的身体发展与精神发展的?

“心灵温暖感”是怎么帮助孩子发展社会关系的?

在给孩子添减衣物时,还有哪些细节被你忽略了?

怎样透过服装与环境的搭配让孩子体验到环境与服装的界限?

张俐老师结合纪录片《玩耍时间》,对“温暖感”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大家晚上好,感谢再次和大家相遇在这个微课平台上。

前不久我们中国华德福幼教论坛工作组到杭州去学习,去做我们的组织架构的内训。在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梳理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我们为什么,或者怎么样服务于孩子。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就是meet with children where they are :与孩子所在之处相遇;就是真正去看看孩子,看他是什么状态。

01
给自己的心灵留白,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可以说我们整个教育教学,不管为人父母还是为人老师,要创建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的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就是和孩子去相遇。真正的看见孩子、看懂孩子、读懂孩子,才可能和他们相遇,才能够找到帮助他们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这个相遇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观察孩子,观察他在做什么,他是什么样子。我看到很多朋友了提了很多问题给我,我试着一一去解答,似乎还是蛮困难的,因为毕竟每个个体的孩子,真的不一样。而且我也不了解现状,也没有看到他。自由玩耍,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样貌,还有吃饭、睡觉、听故事、画画……要综合起来才能对孩子有一个综合了解。所以我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人还是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在各个场合能够学会观察孩子。

我平时给大家面授的时候,我总会给大家一个空间,给自己和在场的学员,以及那样的时间、空间去共创。一个空间在那里面,有一些东西会自然地发生。那么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和班级的带领过程中,老师和妈妈是不是留了一些空间在那里去生发、去产生呢?大家可以问问自己。

*图片选自网络

我们CECEF从3年前邀请了丹麦资深老师赫勒·赫克曼(helle heckmann)来中国给大家做指导和上课。她出版了书籍《慢养育》、《儿童花园》可能很多朋友都读过。如果你见到赫勒这个人你会觉得很奇妙。她随时随地都在观察。无论她是在上课、课后,还是在餐馆,还是在校园里,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静静地看着。她还曾经跟我说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餐馆和机场去观察走过去的人,观察在这个空间里跑动的孩子们,听他们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就会从她头脑或胸中涌起。我想这就是一个教育者的状态,这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留空,空了以后有东西会生成。

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丰富的视觉体验,孩子的玩耍、医生的讲解、教育专家的评论以及整个影片里的解说,可以说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想我们在看到这个影片的时候,我们也试着心里去留空,不要想着马上说这个影片里的内容怎么解决我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和问题,这个影片是不是回答了我们育儿的困难,这部影片是不是让我的班级变得更好了……


我敢打保票对你说: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抓取,一种急迫想获得的心态去看的话,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可能也会失望。
这部影片大家在看的时候,保有一种兴趣地去看,带着一种爱去看,就是为了爱这群孩子,爱里面的人,或者就是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兴趣去看。你收获的东西远远超过你想要抓取的心态带来的东西,会以最棒的智慧来帮助我们和孩子的成长。

*图片选自网络

02
 三个七年,三种不一样的温暖感

可能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很多疾病,各种癌症、慢性疾病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我们体寒而引起的,当然这是中医的观点。体寒而引起的,就是说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能量和机能降低了。就像中医说的上焦、下焦、中焦有没有能量、有没有热量在里面工作,有了这些能量和热量,不仅是可以身体健康,你可能精力、精气神各方面都充足。布朗尼医生(DOCTOR Blanning)讲温暖,中医其实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什么温暖感这么重要?为什么说,保持孩子身体温暖是我们身体发展和学习生活的基础?

*图片选自网络

熟悉华德福教育的朋友都可以看到,7年的成长周期里面,第一个阶段0-7岁的主导系统就是新陈代谢系统,以意志为主导的活动,四肢非常活跃地去工作着。孩子怎么学习呢?通过意志为主导的运动、自主运动,以模仿为途径的学习。这个过程当中是温暖的,因为新陈代谢就是温暖在腹部的力量,是以一种很温暖的状态,来促使我们有能量去模仿和运动。

第二个阶段7-14岁,主导系统是心脏部分的韵律系统,是以我们肺部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在身体层面上。而孩子的学习途径是通过他们的感受,想象以及权威,有权威的老师、父母带领他们探索周围的世界。而这个过程是冷暖都有的。比如肺部,肺部呼吸的空气是冷的,进入鼻腔就逐渐温暖起来。这些都是7-14岁你都能看到的,他是冷暖交替着的,而由于这种冷让他们的想象力转换成思考力。

第三个阶段是14-21岁,神经系统为主导,以感觉、头部、思考的工作为主。所以你会发现,学生是通过思考、分析来做的。而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冷静的头脑。所以在华德福学校,你们会看到0-7岁阶段,偏暖的色调中的红色、粉红色或者是黄色在幼儿园里是主色调;7-14岁则是五彩的颜色,从红橙黄绿青蓝紫都会出现;到了中学,有机会大家到华德福中学,他们的颜色就可能是偏冷色,要么蓝,要么淡紫色或白色,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思考。

但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并不是说0-7岁就没有思考、情感,没有冷暖和冷静了,也有。比如当小孩子听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坐在那里去体验,甚至有一部分冷静的氛围在里面,特别是越大的孩子,当他试图去理解故事里的逻辑的时候,他是冷静的,包括他聆听老师说话都是一种冷静的状态。而到了高中的时候,虽然他有思考,是冷静的,但是越是这样的发展,他越需要很多的戏剧,需要身体的参与;参加篮球队、足球队,去露营、去爬山、去做体育运动,让四肢、新陈代谢继续保持一种温暖状态。所以在影片当中,Blanming医生强调温暖感如此重要,帮助孩子们去消化所吸入的感官的东西。

*图片选自网络

03
冬天,如何为孩子的玩耍添温暖?

温暖感也是帮助孩子产生能量、去运动,去玩耍的能力。所以就要非常注重穿合适的衣服,带合适的帽子去保暖,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去玩耍。

其实说到这一点,大家都应该是有体验的,当你感觉到寒冷的时候,你的动作一定是紧张、收缩的状态,甚至会“冷得直打哆嗦”,因为你的整个血管和细胞都是收缩的。如果这种“紧张”的状态常常发生,势必会影响健康。

所以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孩子充满活力的去玩耍、去运动、去跑去跳、去体验,首先他的身体不应该处于一种紧张和冻的状态、冰冷的状态,他应该是刚好合适,充满能量的状态,他才可能去玩耍。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孩子手脚是温暖的,特别是大冬天的,他就有可能摸一摸周围的环境,他就愿意荡秋千,愿意去玩沙子,去玩水。

如果说孩子腹部是温暖的,新陈代谢系统很好的话,不仅是消化食物,还可以帮助消化那些感官体验并把它们转化。如果背心胸部是温暖的话,可以让孩子放松呼吸,让他们处于完全投入到玩耍当中的梦幻状态。

头部保暖,影片里的布朗尼医生(DOCTOR Blanning)说头部皮肤很薄,是散热的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刚刚生下来的小宝宝,要带小帽子或是用一小块布做的小帽子,就是为了防止太多散热,包括囟门是柔软的,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如果说手脚、腹部、背心、胸部、头部都是保暖的话,就是适合幼儿的需求的。

有的时候我会在一些幼儿园看到,尤其在北方的幼儿园,外面都下雪了,孩子们穿的衣服都还好,但是没有戴帽子,或者没有戴手套,小手冻得红红的,有的孩子就把手放在裤兜里不想玩啦,或者有的孩子也不敢碰他想玩的水啊之类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双手套给他们,如果有一顶帽子给他们,也许他们会更自由自在一些。

还有脚部的保暖。我看到有些孩子,大冬天都下雪了,穿的鞋子却还是薄薄的运动鞋,小脚冰冰凉的,鼻涕也流着,很可能感冒了。这时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要注意了,如果是湿冷的冬天,防水防雪的靴子让孩子的脚保暖,合适的手套要给孩子戴上,防雪的帽子要给孩子戴上。

*图片选自网络

04
热天,如何平衡孩子的温暖感?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要极端化。有的时候,天气真的很热,孩子都满头大汗了,怎么办?当然家长老师要去观察,用手摸摸孩子,如果背心、手心都是汗,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衣服,但是稍后等孩子安静下后,就要重新穿上,或者换一件内衣、垫个毛巾,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

影片里面也有说到“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冬天穿厚一点儿容易,如果太热了怎么办?

我们很多幼儿园都处于南方,到了夏天,五六月份都会很热的,那么家长和老师们都会注意给孩子穿很薄的衣服,有些地方蚊子多,还会给孩子穿上那种袖口带松紧带的衣服和裤子,防止蚊子进去,但却很少给孩子戴上太阳帽。这一点需要去关注,太阳帽对于幼儿非常重要,特别是远足。

在太阳下散步,太阳帽是很重要的。因为阳光对于孩子身体健康是非常好的,帮助我们体格发展、帮助我们身心愉快。太阳嘛,总是一种成长的力量。但如果阳光过于强烈的话,紫外线太强的话,就会伤害到孩子的眼睛,还有头部,因为头部皮肤非常薄。

我们知道大脑需要非常冷静才会工作。大脑太热,他的思维、脑神经、脑里的细胞都可能都会出现一些状况。所以戴上太阳帽,保护孩子的眼睛,也是在保护孩子的大脑。尤其3岁前的孩子,神经元都还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太阳直射和照耀。“头脑发热”这句话我们都来形容一种不好的状态,我们不希望孩子头脑被太阳晒得太热了。这样真的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这是很多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的了。

*图片选自网络

05
什么是“心灵温暖感”?

温暖感不仅仅与孩子物质身体,以及生命体的成长有关系,也跟孩子的心灵成长有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一个人发生兴趣时,是需要温暖感的。温暖感会激发兴趣,由兴趣会产生关注、爱、了解他人的愿望,甚至有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的愿望。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温暖感,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的。实际上,身体上的温暖感能成为激发孩子玩耍运动的一个动力;心灵里的温暖感会激发一个人去了解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物,建立一种健康的社会关系。

孩子探索世界,是先从自身的身体开始,再到周围的物品玩具,到了3、4岁,开始对周围同龄的孩子发生兴趣,5、6岁时就会建立一种更强的社会关系,慢慢地有了固定的伙伴,甚至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更强烈的心灵的联结。你会发现,这种过程就是从物转到事,转到人的过程。其实温暖感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是他的动力,一种自发的,可以说是兴趣的源泉吧。

当温暖感促使我们对他人发生兴趣,逐渐地就会去到高级感官,去聆听他人,去用语言与人沟通,对他人思想有觉察……实际上,温暖感在社会关系里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基于温暖,我们对他人产生兴趣,才可能觉察到他人的自我存在和思想存在。

*图片选自网络

06
服装是怎样建立界限感的?

前面说过,“没有不对的天气,只有不对的衣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了在冷与热的天气里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实际上不仅是天气和衣服有对应,包括环境和衣服也有对应。

给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实际上也是一种界限的建立,也是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及环境产生意识的一个过程。

我们现在看几张照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第一张小女孩在玩泥巴,捏“汤圆”、包“粽子”,好像之前给大家看过的,这个小女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白纱裙。第二个小女孩也是在玩泥巴,光着腿,穿着比较容易洗的衣服;第三张照片,孩子穿的衣服叫做泥巴衣,连裤的防水的雨衣,他们也是在玩泥巴,是跪在泥巴里面、水塘里面。第四张是在湛江菠萝蜜留守儿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老师给他们做的衣服。夏天嘛,因为实在太热了。你们看看孩子在这个环境里穿的衣服是匹配的还是不匹配的?你们怎么想?

所以你们会很明显看到,同样的玩泥巴的两个小女孩,一个穿白纱裙,一个穿着容易洗的衣服,光着脚。你会发现两个孩子一定有不同的自在状态。适合的衣服,可以带给孩子放松和自在,他不会顾及太多。比如第一个穿白纱裙的孩子,也许妈妈看到了,或者爷爷奶奶看到了,第一个反应就可能是“把衣服弄脏了”,“白色的衣服弄脏了多难看啊”。孩子会接收到一种负面的信息。孩子穿白纱裙和穿着一件可以适合玩泥巴的雨衣雨裤来玩,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穿着适合的衣服,孩子由此可以得到一种自在的完全投入的玩耍。

这是孩子的需求和状态,另外,白纱裙是一种适合室内或特定场合穿着的衣服,特别是仪式或生日聚会的时候穿的衣服。若我们平时穿到幼儿园来,穿到泥塘里来玩耍,在树上爬来爬去,很明显衣服和环境是不太匹配的。实际上,也是对物质的不太觉察,甚至不尊重。小女孩穿着可爱昂贵的公主裙玩泥巴,爸爸妈妈不嫌弃,或许也没关系,但是给孩子就建立不起来对物品的尊重和对环境的尊重,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界限的缺失。

谈到界限。什么叫树立界限?其实就是特定的时间空间里面做适合某个时间空间的事,说适合那个空间的话,穿适合这个空间的衣服。就像医生进入病房,一定穿上白大褂,这不仅仅是卫生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一种身份和定位的一个标志。幼儿园很多老师都喜欢系上围裙或穿上一条长裙,事实上就是一种身份和职业的定位。

孩子的玩耍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你们有没有看到当一个小小孩玩耍的时候,即使在玩自己的手跟脚,或者在妈妈身后拿着那个扫帚扫地,或者到幼儿园和小朋友玩修建房子的游戏,很多孩子的表情都是非常严肃的、认真的、投入的,因为对他们来说,玩耍就是孩子的工作,他们的职业,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身份定位的标志。穿什么样的衣服去玩耍,也是对他身份和角色的匹配。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和老师们提供给孩子玩耍的环境的时候,关注孩子的衣服是否适合这个环境的需求,是否保暖防寒、遮阳防暑,同时能让他们很自由地玩耍,包括不要穿着裙子到沙池里面坐着,卫生还是很重要的,穿裙子去玩耍确实比较挑战一些。

*图片选自网络

07
结束语

美国一位资深老师拉西玛·鲍德温丹西描述到:

知识,认知(思考)有意识将自我与世界分离;意志,尤其在玩耍中将自我与世界结合,玩耍和想象是一个图景。

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于一个灵性的世界,透过爸爸妈妈来到这个世界,他们首先要和这个世界去融合,透过他们的身体成为他们自己,然后透过身体和世界融合,成为社会世界的一份子。

而玩耍就是帮助这个独特的灵性个体进入这个世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说是最重要的途径吧。无论跟他人还是跟周围环境,跟自然还是跟周围世界,玩耍是建立这种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为什么华德福幼儿园那么强调玩耍?就是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好,课程就快要结束了。我把这两段话贴到这里。

一个是施泰纳说的:

玩耍必须是自由的、非规范的,是孩子自发、 自主的活动, 应放弃教育技巧和设计,让孩子运用自身的力量将意识带进行动,孩子是通过生活本身教育自己,任何智力性的设计都不要介入这样的玩耍中。

无论我们给孩子提供环境还是玩耍,孩子都是经由这个活动去成为他们自己,该成为的样子。

第二段话是很出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

《论孩子》

黎巴嫩·纪伯伦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最后,我代表《玩耍时光》影片制作人KIM说这段话: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我们的孩子也难以逃脱。对于我们来说,真正了解玩耍在童年时期的重要性,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健康和福祉。如果没有创造力、没有适应能力、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人类的最宝贵的潜能将难以得到发挥。 

在现代世界里,我们更需要为孩子们提供寻找内在力量和资源的工具,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越来越分离和疏远的世界里,保持与他人的链接。在恐惧让我们疏离的地方,我们用爱彼此链接。

玩耍为学习这些技能提供了基础经验,它将让孩子成年后具备克服这个时代的逆境的强大力量;在冲突出现的地方创造和平,有创造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鼓励孩子们的玩耍,疗愈也会在我们自己和孩子身上发生。  

我请大家好好阅读这段话,最重要的是,我们大人也要学会玩耍,孩子也要学会玩耍,玩耍是我们生活当中重要的一环,是我们幸福自信、有所成就以及快乐幽默的源泉。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