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休书”为何又叫“放妻书”?怎么写?暖到让人掉泪!

 老黄说史 2020-03-23

唐代的“休书”,为何又叫“放妻书”?唐代“休书”怎么写?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暖到让人掉泪!

在男权主导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在婚姻中,更是难以享受公平与公正,所以,一不小心,就会遭到丈夫“休妻”。所谓休妻,指的是旧时男人掌握婚姻的主动权,可以单方离弃妻子,将其赶出家门,赶回娘家。

为了给这种残酷的“不公平”涂抹上一层“正义”之色,古人还发明了“七出”之条。“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七出”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 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

《大戴礼记·本命》中的详细说法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男人休妻,不仅仅是只有口头约定,还得以“休妻书”为凭,是谓“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在汉朝就有个“朱买臣休妻”的故事:励志青年朱买臣,虽然穷愁潦倒,仍发愤读书,其妻崔氏不甘贫困生活,为了追求幸福,改嫁他人,便逼着朱买臣写下休书。有了一纸休妻,崔氏就回到自由身,于是,改嫁他人。

再婚后的崔氏并没过上如她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因为,他的新欢只是个木匠,并不能给她带来多大的物质满足。后来,朱买臣山鸡变凤凰,受到朝廷重用,高升为会稽太守。崔氏知道这一消息后,后悔不已,当年一个潜力股被她白白给浪费了。朱买臣荣归故里后,崔氏想重续前缘,便跑到朱买臣的马前,请求收留。买臣泼水于地,以“覆水难收”拒之。崔氏羞愧万分,投水自尽。

朱买臣的休书是被逼而写,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那么,古代的休书到底什么样呢?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代的“放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其真容。当年发现的休书有10多件,其中以“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最为闻名。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知道休书的名称为“休放妻书”,“休”字后面跟个“放”字,让一纸休书又有了一丝温情的意味,据此,人们又称古代的休妻书为“放妻书”。

在古时,“放”意为回、归,男方提出应为“休”,但“放妻”不是“休妻”,有可能是男方提出的,但也可能是女方提出的。也就是说,历史上女性地位并不是这么低,不止男方有休书,女方也可以主动提出要离婚,比如上文所讲到的“朱买臣休妻”,其实就是女方的强烈要求。

下面,老黄就带你来看看唐朝人赵宗敏的“放妻书”是怎么写的——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静下心来一品,这份“放妻书”,并没有怒目金刚式的暴怨,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赵宗敏的这份《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有着现代人难以企及的文艺范。行文中的温情,能暖到让人掉泪,咋看咋不像是无情赶妻出门的“诀别令”。

赵宗敏的这件《放妻书》,写得层次分明,且深情款款。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啦,离婚就离婚,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是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是当时的一种程式语言,也让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释怀,温情和幽默。

令赵宗敏难以想象的是,他这篇《放妻书》中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在千年之后,竟然成为网络流行语,被后世子孙玩出了新温度!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