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前威尼斯双年展不带中国玩, 后来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

 刘晓俊 2020-03-23

 01. 什么是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这三大艺术展览里威尼斯双年展在其资质上排行第一, 被称为艺术界和建筑界的嘉年华盛会, 奇数年为艺术展, 偶数年为建筑展。展览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 主要展览当代最前沿的艺术成果, 引领着艺术潮流, 威尼斯电影节也是该展览的一部分, 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展览, 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也从有过混乱和丑闻。


 02. 威尼斯双年展起源 

1893年4月19日, 喜剧作家、威尼斯市长里卡尔多·塞尔瓦蒂科为了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丽塔的银婚大典, 除此之外因为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在艺术领域意大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到了19世纪, 法国艺术的兴起并把意大利远远甩在身后, 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 意大利人的内心是不好受的, 就如同我们中国曾经是曾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强国到后来被其它国家蹂躏的感觉。

为了寻求突破, 意大利政府希望向全世界艺术学习, 鼓励国内艺术家和其它国家进行交流,于是威尼斯市议会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 1894年4月22日第一届双年展拉开帷幕, 1895年4月30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 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 也极大的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03. 各国展馆的建立 

比利时在1907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馆, 是一个拥有自己展馆的国家, 接着在1909年到1914年期间, 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展馆, 而中国馆的建立在2003年才正式建立, 但是那年因为 "非典" 原因,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未能进入中国馆, 然后就在国内广东展示了, 2005年第51届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才正是启用, 这与最先建立自己展馆的一些国家相比, 落后了将近100年。缺乏与国际艺术的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艺术与国际艺术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之一, 而且因为我们自身的傻*行为, 双年展组委会长时间没有邀请中国参加。


 04. 简述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历史 

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分别是1980年的第39届与1982年的第40届, 当时中国政府送展的送展却是 "民间剪纸" "刺绣", 这个就有意思了, 这与威尼斯双年展所提倡的展览最前沿的艺术成果的宗旨格格不入。这并不是说民间剪纸和刺绣不好, 而是在80年代, 欧美国家早已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开始走向当代艺术的进程,    而我们中国还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打着 "传统特色" 的牌子参展, 中国最初的两次参展被归类到了民俗学的范畴, 都是被西方国家当成笑柄来看的, 因此, 1982年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便停止了对中国的邀请。就这样过去了10年后, 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出场的时候。

在1999年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获得国际最高荣誉金狮奖。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艺术领域唯一获得此奖项的艺术家, 不错, 很争气。在这一届里还有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大受好评,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 这件作品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它被西方称作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除此之外这一届双年展是中国汇集了许多艺术家多种艺术门类的作品, 有绘画、雕塑、装置和行为。在20世纪最后一届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中国终于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当代艺术, 这是来之不易的, 中国的艺术家经历过文革动乱也经历过85新潮的迷茫最终达到的成果, 这也算是中国迎接新世纪的一个美好礼物。


 05.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3年6月1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 这一届双年展很有意思, 中国艺术家蜂拥而至, 一共有300多的中国艺术家参展了, 出现了 "鸠占鹊巢" 的现象, 甚至 "占领" 了外国馆的现象, 这是一个奇观。哈哈哈!!! 比如非洲有个国家肯尼亚, 该馆的展览主题: "反思的自然: 魅力新感知", 有人爆料中国土豪艺术家重金买断肯尼亚的展馆。当观众来参观该馆时一定会惊讶, 因为馆内基本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这是由于肯尼亚经济原因, 然后只能让双年展组委会管理, 刚好中国艺术家参展数量实在多, 然后就把展览机会给了我们。所以观众到达肯尼亚馆时的心情一定和展览主题一样 "充满反思, 魅力新感知", 非洲国家怎么变成了黄种人艺术家, 哈哈哈, 要换做中国, 肯定不会把自己国家的馆交给别国使用的, 我们肯定会认为国家馆可是关于民族荣誉的事情, 可能肯尼亚人并没有我们这么强的民族主义意识吧。

其实出现类似这样, 国家馆展览别国艺术家的作品也很多, 比如第54届双年展, 德国和法国还互换了国家馆, 而且德国馆的四位参展艺术家都不是德国人, 也也可能是威尼斯双年展正在淡化民族主义意识, 这其实也是全球化时代日益推进的结果, 未来必定会不断淡化民族主义的时代, 都是会不断地打破界限的, 艺术不正在打破界限, 甚至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也可能打破, 欧盟的成立也正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虽然其中有政治因素)。人类想要真正全球化的那个时代可能离我们还很远, 比如我们就没有亚盟, 都互相看不上, 印度人自认为比我们好, 而我们的媒体也相互抹黑, 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其原因那就是利益关系, 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发展程度悬殊导致, 一个蛋糕就那么大, 谁都不想把自己手中来之不易的那块蛋糕与他人分享。
 
 06. 一切都是故事 

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就谈到民族主义的事, 那就多讲一点吧, 可能接下来我讲的东西又会比较消极, 我觉得啊, 这世界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故事", 试想一下什么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无非让我们认同一个被构造出来的故事"民族", 统治者让人民认同一个民族, 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么它的消极部分就是让你去抹黑另一个你根本没到过、没亲眼见过、没有亲身了解的民族, 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民族这么一说, 也没有"国家" 这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人为的画上一条边界, 那个边界真的能被我们看到吗? 为了让所有人认同这条边界, 人类构造了一个故事 "国家"。再来讲讲艺术, 先从艺术品开始, 我们为什么相信艺术品具有价值, 包括珠宝、玉石、钻石, 为了让人们相信艺术品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从口袋里掏钱购买, 讲故事的人又出现了, 这些人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有一个无比美好的东西, 那就是 "艺术"

以此类推, 你会发现宗教也是一个故事, 这世间的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都是一个故事, 讲难听一点有些事物是一个谎言, 我忘记哪个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谎言被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为了真相"。同理, 一个故事被重复了一千遍它就成为了真的, 人们会相信这个故事就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造它和细化它, 这无非为了让人类创造出来的故事更加动人、更加适应新的时代发展,不断地使人们认同这个故事。

可以说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再服从于某一个故事, 同时我们也利用故事来满足我们自身, 所以故事也就难免成为了人类的一个工具, 比如艺术, 除了可能成为政治、商业和宗教的工具, 哪怕它再怎么纯粹, 就算它仅仅满足于我们的精神层面, 这个时候它还是摆脱不了成为了工具, 因为我们利用艺术来满足我们的内心。

这样讲好像有点黑暗, 不不不, 我要宣扬正能量, 刚才讲到故事这个无形的概念, 你说它不好吗, 故事当然有好坏之分, 刚才讲到的几个故事总体上都是好的, 人类恰恰需要故事, 尤其需要好故事, 前面讲到的民族主义, 如果我们在人类文明没达到一定高度的状态时, 就需要用国家这个概念来保护自己, 我们中文的 "国家" 一词非常好, 国在家之前, 没有国就没有家。

为什么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和国家荣辱? 尤其是在清朝末期之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在乎国家认同感。古代的战争和朝代更迭,其实对大部分老百姓的影响没有像近现代战争那么夸张,一个朝代的更换,许多人民甚至过了好久才知道,哦,原来换皇帝了。而近现代中国受到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蹂躏之后,此时战争的破坏性和古代完全是不同级别的,一个国家侵略另一个国家时所采取的手段极其残忍和没有人性,中国人民终于体会到了"亡国奴"的概念。近现代的中国是饱受苦难的民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民族认同感的原因。清帝国的灭亡是很典型的例子,表面上版图巨大,实质一盘散沙,没有真正的国家概念,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认同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所以在和西方国家和日本打仗时,清政府根本无法调用整个国家的资源投入到一场战争中。

经过历史惨痛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要做的事情你们也都知道了,想想为什么那么多抗日神剧,我记得小时候学校还会强制一个学期去那么一两次电影院看电影,都是抗日战争片,因为统治者要做的就是让人民记住历史从而认同 "国家民族" 这个观念,实质上就是统治者在构造故事,不断地强化一个故事。

有人说民族主义思想不好,但是没有"民族"这个故事,国家就没有凝聚力,将会更加混乱。在人类文明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与人类自私的基因相比,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好的故事,认同自己的国家。但是过分宣传民族主义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原因肯定会有弊端,比如网络上经常有人骂"日本鬼子"之类的话,其实很多人这辈子连一个日本人都没见过,就讨厌日本人,显然是不够明智的,这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历史不是教我们去仇恨某一种族、某一民族和某一国家,而是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不会像过去那般迷茫。

人们也需要艺术宗教, 它们都是非常成功的故事, 是能够安抚人心的美好故事, 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发生的种种灾难和不幸时, 这些故事能够给予我们内心的平衡慰籍, 把人类凝聚在一起, 让我们人性中邪恶的、自私的一面有所保留, 让我们能够对待世间万物仍存善意, 一个故事的好坏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 人类文明越发达才能创造更好的故事适应社会发展。

 07.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 

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在之前的国家馆和主题馆的基础上, 增加了平行展, 之前其实叫外围展, 一听名字就觉得不是很官方, 但是又属于官方承认的展, 这么说吧, 就是某某大学的分校, 不过也是影响力很大的。平行展是由民间策展人通过自己向威尼斯双年展递交申请, 也不是谁都可以申请的, 然后经过组委会审批。平行展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另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向全球自由策展人开放, 但是强调非盈利性且具有学术性原创性, 说是是非盈利其实是可以变相盈利的。这个平行展一开放那还了得, 这对中国人本来就善于利用规则的人, 反正有的是办法,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就是一个参加双年展的直通快车。

于是, 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的现象出现, 这有点类似学生喜欢出国留学镀金一样, 回国后写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 参展人数的剧增并不能说明中国艺术在国际上提升, 反而可以看出中国艺术界的浮躁, 尽想着如何镀金, 靠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提升知名度, 而不是专心如何把注意力和精力花在作品本身, 就是一个噱头, 再次把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说我的那句 "屎苍蝇金灿灿"

不过, 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的艺术家, 首先在作品制作上, 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 你靠几百块钱做出来的作品, 能和用几万元和几十万元的相比吗? 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肯定不一样, 再加上作品要从中国运往意大利以及机票、出差费用等等, 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 即便如此, 对于许多中国艺术家来说, 若能够进入这个世界级的艺术殿堂, 能够获得国际上的关注, 将为自身及作品提高身价, 那么为此支付昂贵的 "入场费" 当然很值得, 所以, 使得威尼斯双年展令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

思考一下, 一位艺术家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意味着什么? 这就相当于一个碉堡了的证书, 我们中国人是特别喜欢头衔的, 中国人民也很乐意为头衔买单。所以, 中国艺术家的个人简介往往如同一部长篇小说, 一沓一沓的, 不看他的作品只要先看看简历, 你一定会以为他是个大师。前几天, 我的微信群里拉了一位古董藏家进来, 他还跟我聊到, 之前开画廊投资国画和油画赔了好多钱, 他说他被学院派忽悠了, 我觉得他也可能是被简历忽悠了。

刚才讲到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双, 我又突然想到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 不仅仅是艺术行业, 其它行业也是一样, 只要参加国外的什么比赛或者得了国外的奖, 很多奖连名字都不知道, 但只要是从国外拿回来的, 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书, 回到国耀武扬威, 当然对于个人成就确实值得称赞,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其实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正好说明了我们国家缺乏在国际上拥有权威认证的能力。首先, 确实很多行业在国际上著名的奖项都是在国外,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电影行业, 首先想到的是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至于我们中国有哪些行业在国际上具有权威的奖项我不是很了解, 知道的朋友可以在底部留言科普一下。

讲了一大段批判扎堆现象, 这种令人不屑的做法, 我这种 "正直" 的人, 如果给我参展的机会, 那我肯定也乐意扎堆啊! 我刚才批判那么多, 我就是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而已, 源于内心的一种嫉妒, 哈哈哈!

(只讲缺点不讲优点, 那就显得我过于不专业了, 接下来讲几点扎堆的意义)
 
 08. 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的意义: 

不管怎样, 能够参加威双的艺术家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 威双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艺术舞台, 是中国艺术家很好的展示平台, 不管是在国家馆还是平行展, 只要是好作品都会受到国际艺术界和世界观众的认可, 演技不够烟来凑, 有人去参展才有作品展示, 数量的保障也促使被国际认可的优秀作品的数量大大提高。再加上中国馆建立的时间太晚, 艺术家们有积极参与的态度, 不仅仅促进中国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 提高中国艺术界的国际视野, 同时也为中国国家馆策展机制的完善, 与世界艺术强国相比,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较晚, 而且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哪怕出了洋相也不要紧, 就怕连出洋相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花重金把人家的国家馆承包下来是有点过了, 哈哈哈!)

我认为中国需要一批能够闯世界的艺术家, 说真心话, 我非常敬佩敢于闯世界的艺术家们, 甚至我认为他们比国内很有名但出国却没人认识的艺术家更值得我们尊重, 他们是冲在前线的人, 最先被骂的是他们, 但是最先打破中国艺术困境与世界沟通的同样会是他们。

是不是觉得反转的很突然, 前后矛盾对吧, 前面我一直批判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 后面又赞扬中国艺术家, 哈哈哈! 这就是我的一贯作风, 我在乎的是分享不同的观念供大家思考, 不在乎好坏, 对一件事物的优缺点我们都需要了解, 千万别执拗某一点, 我觉得这样或许更加明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