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碑帖|徐浩书《兴善寺三藏和尚碑》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3-23

【兴善寺三藏和尚碑】

  32.4×38.1厘米。
  近拓本。十行“独立”之“独”字“犭”旁已损。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建中二年(781年)。严郢撰,徐浩书。雄健谨肆,含蓄温润。

。唐碑刻,又称《广智三藏和尚碑》,全称《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螭首龟座,碑高305厘米,宽99厘米。楷书,24行,行48字。碑身中部折断有裂缝,文字有残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于长安兴善寺(今西安城南),宋元佑五年(1090年)移入西安碑林。碑文记载印度高僧不空三藏来唐王朝首都长安宣讲佛教密宗,翻译佛经的事迹。

      该碑由徐浩书,严郢撰,唐建中二年(781)刻。碑文楷书,书法结体劲练,而微少清逸之气。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唐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肃宗时曾任中书舍人,后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善书法,工行、楷书,得其父徐峤之传授。《不空和尚碑》是徐浩的楷书代表作品,也是其晩年的得意之作。徐浩处在唐王朝由极盛转衰落之际,他的书法厚重肥圆,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升平气象。徐浩比颜真卿早出生六年,早逝三年,与颜真卿相友善,书风相近。受时代的影响,徐浩已在书作中透露出一种革新气息。他的作品已不像初唐诸家那样规矩森严,棱角分明,而是自由而无拘束,横细而竖粗,形体宽,结构稳,表现出一种稳定均衡之美,为颜真卿的书法革新作了充分的准备。

宋代的米芾认为:“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丽碑》也”,黄庭坚也认为:“会稽(徐浩)多肉,太师(颜真卿)多骨”,“时人论其书,以为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余以为非是”。而另一些书家的认识正相反,如冯班《钝吟书要》说:“徐季海多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梁巘《评书帖》说:“徐浩书收转处崛强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会稽如战马,雄肆而解人意。”观此碑,笔画厚重肥圆,含蓄温润,笔力劲健,锋棱凛厉,不失法度,更入佳境。用笔方圆兼施,结体取横势,欹侧多变,笔画粗细有别,主笔粗重,副笔轻细,主次分明,章法疏朗,气度空灵。不似米芾、黄庭坚所说的没有骨气,太过于肉,虽没有“渴骥奔泉、怒猊抉石”的动感,也既规矩又不拘束,既有法度又自由自在的抒情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