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讲坛|杨再隋: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海阔天空sx 2020-03-23
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语言和思维共生共长,互相促进,加之语言蕴含智慧元素,具有思维价值,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活化,其实是思维的活化,语文教学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缘于思维的固化和僵化。

当下,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言语运用和思维发展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浅表化、简单化和教学模式化。识字止步于机械记忆,阅读满足于多读多背,习作停留于简单移植、生硬模仿。教学中,学生仿佛也在思考,也在释疑,也在答问。然而深究之,大多徒具形式,缺乏思维价值,也缺乏语言价值。

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儿童对语言文字及所描绘的形象充分感知。在头脑中聚集起多个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表象,这是儿童展开想象的前提和基础。

想象是什么?想象是人们头脑中的表象经过改造和重组后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再现画面,结合自己已有的表象,再组合置换,产生了新的形象。由于各人生活经验不同,想象力的水平各异,使得这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见,想象的产生离不开诱发想象的契机,离不开充分感知后存留在脑海中的表象,离不开语言的调节。丰富的想象离不开丰富语言的支撑。

想象的发展,一是可以丰富思维的内容,给思维提供材料;二是借助个性鲜明的形象,通过抽象概括初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因此,发展想象必然促进思维发展,特别是形象思维的发展。

在统编本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要求“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如果说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还只要求儿童展开再造想象,通过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再现画面,那么,在第五单元中则要求儿童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是心理活动中的一个飞跃,表现为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由一般想象过渡到神奇幻想。此时,想象已提升为形象思维。儿童经由想象,引发联想,情不自禁,思路打开,产生了许多奇妙的幻想。而爱想象,尤爱幻想正是儿童心理的重要特点。由于想象和幻想都离不开语言材料,所以发展想象的过程也是言语表达过程。

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教给方法,“要求感受自然之美”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获得美感。

六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经由丰富想象到深入理解,尝试着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当思想之路漆黑一片时,只有想象力在前面开路。”

如前所述,充分感知、积存表象是发展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想象力又是发展形象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还应促使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顺利过渡。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呢?

统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置“预测单元”,是训练儿童逻辑思维的大胆尝试。该单元编选了童话故事《小狗学叫》,文中设置了三种结局,让学生自主判断,还可鼓励学生猜想更多的结局。预测、猜想开启了儿童思维之门,点燃了儿童的求知欲望,不仅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学阶段让儿童经历由已知判断,经过合理推想,再到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只是提供了简单的预测方式,教给初步的预测方法。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起,不仅勾勒了“读写”双线并进的路线图,同时也渗透了语言和思维互补互促、共生共进的编写意图。

例如三年级上册“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由理解到概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四年级上册“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让儿童尝试转换视角,选择不同思路并提出问题,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活化思维,有可能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如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思想感情,已是思维活动中的抽象概括了。因为思想感情是内蕴的,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儿童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中抽象出来。

五年级上册“根据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梳理信息,即将冗长的信息梳理清楚,剔除多余的、无用的,留下有用的、精彩的。如此,方能把握内容要点。

五年级下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有深有浅,但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前进步了。

六年级上册“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主要内容—内容要点—主要观点”,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落实到“观点”上。儿童经历了由内容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初步尝到了抽象概括的甜头。

六年级下册“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则不仅要求儿童了解作者如何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观点,还要反过来,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学习语言中的思维训练还应要求:

1.活化思维。要引领儿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转换思路去思考。要摆脱惯性思维,去除惰性思维。思维活了,言语才能活化,活化了的思维才有生动、鲜明的语言。

2.深化思维,要引领儿童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进而对文字背后和字里行间,作者言犹未尽之处有更深入的理解。深化的思维才会有深刻的思想以及表达深刻思想的深邃的语言。

3.延伸思维,要引领儿童从看似封闭的思维活动中,发现缝隙,腾出空间,找到思维活动的生长点、伸展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或儿童拨云见日,或教师指点迷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思维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具有抽象之美和逻辑之美。言语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活动,具有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也具有逻辑之美和抽象之美。当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结伴而行之时,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思维和语言的逻辑力量,而且会领略到思维和语言的无穷魅力。此时,语文教学将进入到一重新境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