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中和思想组方用药——遵循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

 中医药方便 2020-03-24

第 1399 期

作者 / 1刘应科 2孙光荣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中医用一个字来概括是“和”,生理状态下是“得和”,病理状态下是“失和”,故治病就是“求和”。中也者,和也;和也者,中也。遣方用药治病,但求一“中和”。然中和之要旨博大精深,首先得辨别“失和”,和之失者多矣,阴阳失和,气血失和,寒热失和等,均需细辨,此需要扎实的中医功底,正所谓“辨证”。证即出,便得据证立法,据法立方。孙教授在临床上的用方多为自拟方,然拟方得有章法可循,方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继而保证确切的疗效。孙教授在早期亦广泛使用经方或时方,初始原方原量使用,小心谨慎,随着临证量的积累,慢慢的尝试进行加减,后来在孙教授父亲及导师的启迪下,思索再三,尝试进行组方,初试疗效尚可,比较得心应手,遂逐成现在自拟方之风格。然孙教授的组方多是从经方化裁而来,表面看来找不到经方的影子,但治疗法则,组方寓意均暗合经方之意。此即孙教授时常提及的“遵经方之旨,而不泥经方用药”,后来笔者据此总结为“得经方之神而不拘于形”。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多数处方疗效尚可,有的效果甚至好于经方,孙教授的友人建议以孙教授名字首冠继领功用主治命名之,如,孙光荣九味清瘟饮、孙光荣净带止痒汤。不敢贪功拘己,仅是方便使用、方便记忆而已。此法,不能算是较大创新,仅是临证一心得矣,冀对后学者,有所裨益。

孙教授对经方继承创新之探索,是以三联药组按照经方模式组方用药的。笔者据此总结为“三联药组”、“三联组方”,即三药为一组,三组为一方。三药者,多为具有同类功效,或能产生协同之功效者,或单一齐头并进,如,西洋参、生黄芪、紫丹参组合益气并活血。或双向一举两得,如,谷麦芽、生山楂、鸡内金组合共奏消积化食,此即相须或相使为用,时人称之为“角药”。三组者,即按照君、臣、佐、使设立各组,将之称为“扶正组合”、“袪邪组合”、“辅助组合”,每组可一可二,一般一首方四至五组。当然,此组方之法亦非绝对,有时孙教授常于方中增减两味或一味,如煅龙骨、煅牡蛎组合,白茅根、车前子组合,此时人称之为“对药”。方中组数亦无定数,根据病情的复杂情况具体而定。权以生脉散为例,例证如下。

生脉散源自《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方由人参五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可以歌诀记之,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何以谓之“生脉散”,吴昆释曰:“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对于方解,原书解释详尽,云:“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之苦寒泄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此方之要旨为甘、苦、酸并用,后贤区少章在此方加一味黄芪,组成区氏复方生脉散,即人参6g(另炖服),黄芪4.5g,五味子1.5g,麦冬4.5g。原方之上,加一味黄芪,用于阳气未充,阴血未长,禀赋薄弱,血气不和者。黄芪味甘,配伍人参更能补气,加强补益之功能,气足则血充,黄芪又能升阳举陷,故阳气未充,阴血未长者宜。五味子之酸能敛,更能补五脏之气,麦门冬之苦寒可以泄热补水,四者共用,配伍要义同,但赋予了新的治疗功能,此即为化裁之精义。

孙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联组方”思想,进行了新的化裁。第一个三联药组为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具有益气活血之功;第二个三联药组为麦门冬15g,法半夏6g,广陈皮6g,具有清热化痰之功;第三个三联药组为五味子3g,灵磁石10g,生甘草5g,具有敛阴镇心之功。全方在区氏复方生脉散基础上加紫丹参、广陈皮、法半夏、灵磁石、生甘草,共奏益气活血、清热化痰、敛阴镇心之功能,名之“孙光荣胸痹汤”,主治胸痹病,适用于气虚胸闷、心悸心烦、汗多口渴、津少痰稠、舌绛苔黄、脉涩等之症。

此方得来,源自时方之化裁,功用、主治有了全新的内涵,然组方之旨尚未发生本质变化,在生晒参、生北芪的基础上,加上紫丹参活血,使得血行气畅;在麦门冬的基础上,加上广陈皮、法半夏二药理气健脾,重在化痰,配用麦门冬苦寒之性以清化热痰;在五味子的基础上,加用灵磁石以重镇安神,酸以收之,重以镇之,共奏敛阴镇心,加用甘草调和诸药。组方思路与原方全然一致,然药物作用导向不一,功用主治自然发生了变化,此类化裁遵原方组方之思想精华,然用药发生变化,拓展了治疗范围。临证使用该类方,安全可用,疗效确切。

组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组方模式是“三联组方”,或称“三型组合”。第一型:扶正组合,也可以说是“增防型”组合。用于增强抵抗力,即增强防御功能,重在益气活血,益气活血中又重在益气,并视需要补其不足、纠其所偏。这就是“生晒参、生北芪、紫丹参”、“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等“三联药组”的用法。其中“生晒参、生北芪、紫丹参”组合可以说为“三联组方”中的必然一组,孙教授之处方,80%~ 90%均以此组合主打,此亦切合孙教授之用药基本思路,气血即阴阳,气血失和、阴阳失和,均需要纠合,此三药可以胜当此任,此思想亦是孙教授对《中藏经》的多年研究体悟,故以此三药益气活血,为“三联药组”之君(外感病除外),此为中和思想之主要体现。又此三药口感较好,以之主打,汤液的味道较佳,患者亦乐意接受,此亦是孙教授平时处方十分关注的。

第二型:祛邪组合,也可以说是“主攻型”组合。用于攻邪,但“三联药组”中,必有一味来助攻或制衡,即用以相须、相使、相杀、相畏。这就是“麦门冬、法半夏、广陈皮”、“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壳”等“三联药组”的用法。

第三型:辅助组合,也可以说是“引导型”组合。主要用于引药直达病所,或用针对性强的专病专药。这就是“云茯神、炒枣仁、灯芯草”、“蔓荆子、西藁本、紫浮萍”等“三联药组”的用法。

此即针对症候、遵经方之旨确立治则、治法并拟出方,其组方方法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架构进行组方的,其组方模式是将“三联药组”构成“三型组合”来组方。用“三型组合”组方,指导思想就是“中和”,根本目的是“三求”:求稳、求准、求灵,追求“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基本思想是仿经方之意而不拘泥于经方之药(当然,完全适用于本病证者,可以照搬)。

孙教授继承经法而基于长期临床实践体验所创造的“三联药组”及其“三型组合”的组方用药模式,是师经方之意而为时方之用,即根据经方组方的宗旨,而针对当代病证特点而组方用药,此即“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临证之余,孙教授与计算机界的朋友交流心得,得有感悟,此组方之法可以实施数字化,可以量化。“三联药组”及其“三型组合”的数字化,一是可以针对不同病证的组方需求,通过赋予君臣佐使不同的权重,而得出不同的用药系数;二是可以宗经方之意创新适合当代病证的有效方剂。在计算机的识别及匹配下,可以无穷加减,可以无穷变化。具体设想为,在界定药物性味、归经、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治疗需要指令,计算机可以自动形成“三联药组”;然后,根据病证指标和治疗需要,又可以自动生成“三型组合”。如此,将产生出一个无穷的方剂库,并且此类方剂均能经得起安全及疗效的考验。

俗话云:“用药如用兵”,正所谓“将药如将兵”,优秀的指挥官是善于了解自己士兵的人,作为大夫当然要对药物性味、功用烂熟于心,方能组合出良好的“三联药组”,然而如此尚且不够,更高的境界是应该能够“将将”,即了解并掌握指挥官,熟知战术。如此,能够率领优秀的、雄厚的兵团集中作战,一举消灭劲敌,此即“三联组方”。

根据上述临证组方方法,结合孙老临床常用经方化裁方,现例举十个根据经方化裁的方,供读者研习,冀有所体悟,权当抛砖引玉。

1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一——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基本方)

1.1 组成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淡黄芩10g,大红枣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

1.2 方解

此方为孙教授临证之基本方、常用方,为调畅和中之经典代表方。第一联药组具有益气活血之功,为君药;第二联药组具有疏肝解郁之功,为臣药;第三联药组具有清热化痰之功,为佐药;第四联药组具有补引纠和的作用,为使药。补引纠和即:补益、引导、纠偏、调和。四组药物共奏益气活血,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之功。

1.3 适应病证

(1)脉象:弦、弦细、弦滑、沉弦。(2)舌象:舌质红、淡红,舌苔黄,微黄,黄白而稍腻。(3)症状:发热,持续低热,寒热往来;心烦胸满,欲呕,呕吐,口苦,萎靡不振,懒言,不思食。

1.4 随证加减举例

(1)急、慢性胆囊炎:去制香附、淡黄芩,加蒲公英15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2)厌食症:去制香附、淡黄芩,加鸡内金6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津少咽干再加金石斛15g。(3)抑郁症:去制香附、淡黄芩,加制远志10g,石菖蒲10g;舌苔白腻,再加佩兰叶6g。(4)急性肝损害:去制香附,加田基黄15g,蒲公英15g,鸡骨草15g;中焦痞格,再加隔山消10g。

1.5 化裁方来源——小柴胡汤(《伤寒论》)

(1)原方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2)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3)应用大旨 宜:中气、中焦、中和。忌:大汗、大吐、大泻。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和解剂”。②针对病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喜呕,不欲饮食,心烦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发作有时。③配伍特点:扶正祛邪兼顾(人参、大枣、甘草扶正,其余祛邪);一清一散并行(柴胡、黄芩)。④选方提要:少阳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5)应用精义 ①曹颖甫《伤寒发微》: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湿甚生痰,则胸胁满,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中气虚则不欲食,故用人参,炙甘草以和之,此小柴胡之大旨也。②吴谦等《医宗金鉴》: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和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尤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壮里气,使得里不受邪而和,还表里以坐解也。③张仲景《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二——孙光荣建中和胃汤

2.1 组成

太子参15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川桂枝6g,杭白芍12g,广橘络6g,炒白术10g,大红枣10g,生姜片10g,鲜饴糖20g,生甘草5g。

2.2 方解

第一联药组具有益气活血之功,为君药;第二联药组具有敛阴引阳之功,为臣药;第三联药组具有健脾和胃之功,为佐药;第四联药组具有补引纠和的作用。四联药组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和胃之功。

2.3 适应病证

(1)脉象:虚,虚细,虚细且涩,弦细,芤。(2)舌象:舌质红、暗红、淡紫,舌苔白,微白,白腻。(3)症状:气短、心悸、手足烦热;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频数。

2.4 随证加减举例

(1)胃溃疡:呃逆,欲呕者,去鲜饴糖,生甘草,加乌贼骨12g,西砂仁4g,延胡索10g;喜食寒者,再去川桂枝,加瓦楞子10g;喜食热者,再改川桂枝为高良姜10g。(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去川桂枝、鲜饴糖,加淡紫草10g,芡实仁15g,白鲜皮10g,生地炭10g。(3)再生障碍性贫血:加真阿胶10g,鹿角胶10g,全当归12g。(4)痛经(腹冷者):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0g,吴茱萸10g;月经衍期者,再加益母草10g;月经先期者,再加大生地10g。

2.5 化裁方来源——小建中汤(《伤寒论》)

(1)原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2)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3)应用大旨 宜:面色无华,手足烦热,腹冷痛而喜按(中焦阳气不足,阴血不足,虚劳里急)。忌:发热、湿热、呕吐、里实、阳亢。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温里剂”。②针对病证:腹中时痛,畏寒肢冷,心中悸动,面色无华,手足烦热,咽干口燥。③配伍特点:辛者桂枝;甘者饴糖、炙甘草;酸(倍芍药)化阴。④选方提要: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5)应用精义 ①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小建中汤者,桂枝汤倍芍药而加饴糖也。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归附也。加饴糖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耶,定法唯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②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曰:“小”。所谓“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③吴昆《医方考》: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也。

3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三——孙光荣安神定志汤

3.1 组成

西党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7g,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生甘草5g,云茯神10g,炒枣仁10g,川郁金10g,灯芯草3g。

3.2 方解

第一联药组具有益气活血之功,为君药;第二联药组具有养心柔肝之功,为臣药;第三联药组具有安神开郁之功,为佐药,第四联药具有补引纠和之功。四组共奏养心柔肝,安神定志之功。

3.3 适应病证

(1)脉象:细数,细数无力,细数且涩。(2)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或苔少,或少津。(3)症状:精神恍惚,五心烦热,潮热阵阵,呵欠连连,虚汗淋淋,悲伤欲哭,难寐多梦,言行异常。

3.4 随证加减举例

(1)抑郁症:加制远志10g,石菖蒲10g;月经衍期或停经者,加益母草、制香附各12g。(2)狂躁症:加合欢皮10g,灵磁石5g,石决明20g。(3)更年期综合症:加银柴胡12g,地骨皮10g,制鳖甲15g;盗汗甚剧者,再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4)网瘾症: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合欢皮10g,灵磁石5g。

3.5 化裁方来源——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2)歌诀:金匮甘麦大枣汤,人患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3)应用大旨 宜:精神恍惚,心烦难寐,常悲欲哭,言行失常(心阴受损,肝气失和)。忌:真寒,真热,大吐,大泻。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安神剂”。②针对病证:精神恍惚,睡眠不安,悲伤欲哭,言行失常,呵欠频作。③配伍特点:甘润平补,养心舒肝。④选方提要:心气、心血两亏。

(5)应用精义 ①莫枚士《经方例释》: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等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千金》有加甘竹根、麦冬二味,治产后虚烦及气短者,名竹根汤。又竹叶汤、竹茹汤,并以此方为主,加入竹及麦冬、姜、苓,治产后烦。夫悲伤欲哭,数申欠,亦烦象也。②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孀妇室女,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等人,多发此证。发则恶寒发热,战栗错语,心神恍惚,坐卧不安,悲泣不已,服用此方立效。又癫痫、狂病,与前证类似者,亦有奇验。

4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四——孙光荣益气温中汤(基本方)

4.1 组成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7g,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炒白术10g,炒六曲15g,谷麦芽各15g,大红枣10g。

4.2 方解

此方亦为孙老常用之基本方。第一联药组益气活血,为君药;第二联药组温中散寒,为臣药;第三联药组健中开胃,为佐药;第四组补引纠和,为使药。四联药组共奏益气温中,健脾开胃之功效。

4.3 适应病证

(1)脉象:沉,沉弦,沉迟,沉细,结代。(2)舌象:舌质淡红且薄,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花剥。(3)症状:身形高瘦,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心下有振水声,畏寒怕冷,口水、痰液、鼻涕、尿液、白带多,喜呕喜唾,不思饮食,大便溏稀。

4.4 随证加减举例

(1)慢性胃肠炎:加焦三仙各15g,车前仁10g。(2)胸痹(胸闷甚、不思饮食者):去上肉桂,加川桂枝6g,全栝蒌10g,薤白头10g。(3)妊娠恶阻:紫丹参改3g,加白蔻仁6g,紫苏蔸10g。(4)结肠癌:生北芪改20g,加山慈菇15g,嫩龙葵15g,菝葜根15g;大便结,再加火麻仁12g。

4.5 化裁方来源——理中丸(《伤寒论》)

(1)原方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过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2)歌诀:理中丸主理中乡,半夏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3)应用大旨 宜: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腹满痛,四肢清冷(中焦虚寒)。忌:虚热,湿热,失血。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温里剂”。②针对病证:脘腹绵绵作痛,畏寒肢冷,脘痞,呕吐,胸痹,病后多生涎唾。小儿慢惊,便血,吐衄血。③配伍特点:温(干姜)、燥(白术)、补(人参)并用。④选方提要:中焦(脾胃)虚寒。

(5)应用精义 ①成无忌《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②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证,是遍及三焦。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亦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

5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五——孙光荣化痰降逆汤

5.1 组成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炙麻绒10g,北细辛5g,生姜片5g,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法半夏7g,五味子3g,大红枣10g。

5.2 方解

第一联药组之功效为益气活血,为君药;第二联药组之功效为解表散寒,为臣药;第三联药组之功效为降逆定喘,为佐药;第四联药组之功效为化痰和中,为使药。四联药组共奏解表散寒、降逆化痰之功。

5.3 适应病证

(1)脉象:弦大,浮大,滑数,浮而稍数。(2)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或白腻。(3)症状:咳喘不已,呼吸短促,痰鸣如蛙,痰白而稀。

5.4 随证加减举例

(1)支气管哮喘(新感风寒发作者):加荆芥穗10g,矮地茶10g,蒲公英12g。(2)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兼见便结者):加矮地茶10g,麦门冬12g;清紫菀改炙紫菀,款冬花改炙冬花。

5.5 化裁方来源——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大枣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2)歌诀: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3)应用大旨 宜:咳喘上气,痰鸣如蛙(肺失清肃,气机上逆)。忌:咽干、痰少。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祛痰剂”。②针对病证:咳喘,喉中痰鸣辘辘,咳吐不利。③配伍特点:合力祛邪,三管齐下:降逆、止咳、清痰、泻火、利咽(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发表(轻度)、散邪(麻黄、生姜),燥湿逐饮(半夏、细辛、大枣)。④选方提要:小青龙、越婢汤之兼证。

(5)应用精义 ①张路玉《张氏医通》: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小青龙方中,除归心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枣。专以麻黄、细辛发表,射干、五味下气,款冬、紫菀润燥,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大枣运行脾津和药性也。②胡希恕《经方传真》: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之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相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6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六——孙光荣清热利肠汤

6.1 组成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白头翁12g,川黄连12g,川黄柏12g,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车前仁10g,生甘草5g。

6.2 方解

第一联药组之功效为益气活血,为君药;第二联药组之功效为清热凉血,为臣药;第三联药组之功效为解毒止痢,为佐药;第四联药组之功效为化痰和中,为使药。四联药组共奏清热利肠,凉血止痢之功效。

6.3 适应病证

(1)脉象:弦数,细数。(2)舌象: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腻。(3)症状: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饮水。

6.4 随症加减举例

(1)阿米巴痢疾:加鸦胆子(桂圆包裹,吞服)。(2)急性结膜炎:去苦秦皮,加谷精草10g。(3)痢疾(重型):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以透表解热;若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

6.5 化裁方来源——白头翁汤(《伤寒论》)

(1)原方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2)歌诀: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应用大旨 宜:下痢脓血,疫毒痢疾,腹痛肛灼,里急后重(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伤津)。忌:咽干,痰少,毒痢初起。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清热剂”。②针对病证: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配伍特点:清热(白头翁)、收涩(秦皮)兼施。④选方提要:热毒深陷血分。

(5)应用精义 ①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四味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祛风,盖脏腑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以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宣剂。②吴谦等《医宗金鉴》: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也。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处,即《内经》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君白头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

7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七——孙光荣涤痰镇眩汤

7.1 组成

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云茯苓15g,炒白术10g,化橘红6g,川桂枝10g,炮干姜10g,车前仁6g,大红枣10g,炙甘草5g。

7.2 方解

第一联药组之功效为益气活血,为君药;第二联药组之功效为逐饮燥湿,为臣药;第三联药组之功效为通阳利水,为佐药;第四联药组之功效为健脾和中。四联药组共奏涤痰镇眩,通阳温中之功效。

7.3 适应病证

(1)脉象:弦滑,细滑。(2)舌象:舌质淡红,苔白滑。(3)症状: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短咳嗽。

7.4 随证加减举例

(1)高血压眩晕(形肥):加石决明20g,川杜仲12g,川牛膝12g。(2)脑震荡后遗症(眩晕):加煅龙骨15g,煅牡蛎15g。(3)心包积液: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枣仁10g。(4)二尖瓣右下叶腱索撕裂并下垂: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枣仁10g,川续断12g,干萹蓄6g。

7.5化裁方来源——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歌诀:苓桂术甘痰饮方,健脾化饮又温阳;脾阳不足痰饮停,胸胁支满悸眩尝。

(3)应用大旨 宜:胸胁胀满,目眩心悸,心下痞闷,气短咳嗽(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忌:阴虚津少,咳痰黏稠。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祛湿剂”。②针对病证: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脉弦滑,苔白滑。③配伍特点:甘淡为主,辛温为辅,温阳化饮。④选方提要: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病痰饮者,温药和之”)。

(5)应用精义 ①吴谦等《医宗金鉴》:《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滞水邪也。②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祛湿,治痰饮之良剂,是既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8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八——孙光荣益肾振阳汤

8.1 组成

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干地黄15g,淮山药10g,山茱萸10g,炒泽泻10g,牡丹皮10g,云茯苓10g,炮附子6g,上肉桂6g,炙甘草5g。

8.2 方解

第一联药组具有益气活血之功,为君药;第二联药组具有滋补脾肾之功,为臣药;第三联药组具有渗湿利水之功,为佐药;第四联药组具有补引纠和之功,为使药。四联药组共奏温肾振阳,渗湿利水之功效。

8.3 适应病证

(1)脉象:虚,虚细,左尺尤虚细无力。(2)舌象:舌胖淡,苔白或苔少。(3)症状:腰痛,脚软或脚肿,腰以下冷,下肢及足部冰凉,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消渴。

8.4 随证加减举例

(1)慢性肾炎:加刀豆子12g,川杜仲12g,冬瓜皮10g,车前仁10g。(2)糖尿病:加玉米须10g,干荷叶10g。(3)阳痿:加鹿角胶10g,菟丝子10g,川杜仲10g。(4)早泄:加龟板胶10g,川杜仲10g。(5)老年性痴呆:去炮附子、上肉桂,加巴戟天10g,制远志6g,石菖蒲6g。

8.5 化裁方来源——肾气丸(《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2)歌诀: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阴中引阳功最殊。

(3)应用大旨 宜:腰痛脚软或脚肿,腰以下冷,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消渴(肾阳不足,痰饮内停)。忌:阴虚阳亢。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补益(阳)剂”。②对病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痰饮,水肿,消渴,小便不利或反多,阳痿早泄。③配伍特点:阴(补阴药)阳(补阳药)并补,补(干地黄、山茱萸、淮山药,三补)泻(泽泻、牡丹皮、茯苓、三泻)兼施。④选方提要:肾阳不足(“引火归元以消阴翳”)。

(5)应用精义 ①张璐《千金方衍义》:本方为治虚劳不足,水火不交,下元亏损之首方。专用附、桂蒸发津气于上,地黄滋培阴血于下,萸肉涩肝肾之精,山药补黄庭之气,丹皮散不归经之血,茯苓守五脏之气,泽泻通膀胱之气化。②王履《医经溯洄集》: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余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盖兼补气也。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9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九——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

9.1 组成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酸枣仁15g,云茯神12g,龙眼肉10g,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郁金10g,生甘草5g。

9.2 方解

第一联药组具有益气活血之功,为君药;第二联药组具有养心安神之功,为臣药;第三联药组为滋阴疏肝,为佐药;第四组药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联药组共奏益气、活血、安神之功效。

9.3 适应病证

(1)脉象:弦细,细数,虚细无力。(2)舌象:舌淡红,苔薄白或苔少。(3)症状:五心烦热,心神不安,盗汗或自汗,咽干口燥,头晕目眩。

9.4 随证加减举例

(1)更年期综合症:加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灯芯草3g。(2)顽固性盗汗: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3)焦虑性神经症:加莲子心10g,灯芯草3g。(4)顽固性室性早搏:加麦门冬10g,五味子3g,灵磁石5g。

9.5 化裁方来源——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歌诀:酸枣仁汤安神方,川芎知草茯苓襄;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神自安。

(3)应用大旨 宜:虚烦难寐,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禀赋薄弱,气血两虚,功能衰退)。忌:实证。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滋养安神剂”。②针对病证:虚劳虚烦,不得眠,不宁,盗汗,咽干口燥。③配伍特点:三兼:标本兼治,养清兼顾,补泻兼施。④选方提要:肝血不足,心肾失养。

(5)应用精义 ①喻昌《医门法律》: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②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10孙光荣化裁经验方之十——孙光荣应用安宫牛黄丸之经验

10.1 组成

同原方。

10.2 方解

君药为牛黄,具有开窍而醒神,熄风化痰而定惊之功效。臣药有黄连、黄芩、栀子为苦寒清热之品;郁金具有理气舒肝之功效;朱砂、珍珠具有镇静安神通心窍之功效;犀角(水牛角浓缩粉)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雄黄具有解毒辟秽之功效。佐药为麝香、冰片,为芳香开窍之品。使药为蜂蜜,具有和胃调中之功效。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全方特点为:善能清解高热神昏之效,而无寒凉泄下之弊。《温病条辨》有言:使泻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

10.3 适应病证

(1)脉象:洪大,弦紧有力,数而有力。(2)舌象:舌深红,暗红,绛;苔黄燥、黄厚。(3)症状:高热神昏,烦躁谵语,语言蹇涩或不语,饮不解渴。

10.4 随证加减举例

(1)中风昏迷:金银花10g,薄荷叶5g煎汤送服1丸,日2丸。(2)小儿高热惊厥:金银花10g,连翘壳10g煎汤送服半丸,日1丸。(3)肝昏迷、尿毒症(垂危):蒲公英15g,土茯苓30g煎汤送服1丸,日2丸。

10.5 化裁方来源——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1)原方组成: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用代用品)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每日二次,甚至一日三次。

(2)歌诀: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3)应用大旨 宜:高热,神昏,手足厥冷(禀赋薄弱,气血两虚,功能衰退)。忌:寒厥。

(4)经方要义 ①方剂分类:属于“开窍剂”(凉开)”。②针对病证:高热,烦躁,谵语,昏迷。③配伍特点:五法齐备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④选方提要:温热邪毒内陷心包。

(5)应用精义吴鞠通《温病条辨》:清宫汤煎汤送服本方,可加强清心解毒之力;若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迅即逆传心包者,可用银花、薄荷或银翘散加减煎汤送服本方,以增强清热透解作用;若邪陷心包,兼有腑实,症见神昏舌短、大便秘结、饮不解渴者,宜开窍与攻下并用,以安宫牛黄丸2粒化开,调生大黄末9g内服,先服一半,不效再服;热闭证见脉虚,有内闭外脱之势者,急宜人参煎汤送服本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