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雷叔。
90后永远的童年回忆——《数码宝贝》即将在今年有了大动作。
不仅前些日子数码宝贝20周年剧场版在日本上映,国内也确定引进,档期未定。

数码宝贝20周年剧场版宣传图
而且在四月又有初代动画世界观的完全新作。
一边看着两个年龄段的主角团作品,真是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看看这画面,似乎还是原来的那个味儿。
今天雷叔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那些与数码宝贝有关游戏的前世今生吧~起源,男孩子玩的“电子宠物”
1996年的日本,经济进入复苏阶段,这时候电子宠物开始盛行。玩具起家万代推出的“拓麻歌子”系列电子宠物,由于其引入的模拟饲养的新颖系统及其可爱到没边的外形,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社会追捧的热潮。
在这款电子宠物大获成功的同时,万代决定推出男孩子也能够感兴趣的电子宠物。因此在1997年,加入了[进化]和[对战]玩法的数码暴龙机应运而生。初代数码暴龙机发售了六种颜色,售价1980日元。虽说采用了黑白的点阵像素绘图,但是因为育成与对战的新颖可玩性,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广受欢迎,产品在社会中迅速传开。要知道,九十年代日本人均工资到手差不多23万日元。销量迅速上涨也让万代发现了IP的潜力,因此在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数码暴龙机的同时,也瞄向了游戏市场。早在动画诞生之前的1998年的9月,正式官方游戏《数码怪兽(世嘉土星版)》已经登录了世嘉平台SEGA Saturn(简称SS),其中有大量的“原创数码兽”和剧情,成为动画的基础之一。数码宝贝早期的游戏,走的是多平台,广撒网路线,从索尼的Play Station平台,到世嘉的SEGA Saturn,甚至不排斥PC端。而《数码宝贝》早期游戏业绩上也可圈可点,比如索尼PS平台上《数码兽世界》,就是一部“百万级销量”的作品,游戏发售时,动画还在立项阶段(先导剧场版也未上映),连携带机都没有出到第二代(数码宝贝摇摆机),漫画还未上线,这个业绩可以说是相当可以了。

尝到《数码宝贝》IP的甜头,1999年3月份根据日本万代旗下同名电子游戏系列改编电视动画连续剧,由东映公司旗下工作室制作的动画在富士电视台播出。精良的动画制作,好听的主题曲,加上傍上当时收视率顶尖的富士电视台,几乎没有不成功的理由。本片的剧情接续于1999年3月上映的电影《数码宝贝》,讲述了八神太一、石田大和、武之内素娜等八位孩子因意外进入网络世界,在同伴数码宝贝的陪伴下,一同展开的奇幻冒险故事。中国大陆地区曾于2001年引进该片,并由广东电视台译制。许多国内的小伙伴也是通过动画认识了《数码宝贝》并成为到现在的童年回忆。这个时候的万代野心勃勃,开始布局主机硬件领域试图挑战当时日本索尼和任天堂的霸权地位,并动用自己在ACG圈强大的资源将它开枝散叶,《数码宝贝》一系列游戏续作在自己的主机平台WonderSwan上推出。除了电子游戏,万代同时还推出了许多相关的周边。例如模型手办、漫画、集换式实体卡牌对战游戏等等,为的就是疯狂推广自己旗下这个原创的IP。然而早期的《数码宝贝》游戏可以说是在拼命迎合动画的热度,修改携带机原设,世界观与动画靠拢等等,久而久之当然玩家也会觉得厌烦。虽说还有市场等许多原因,但过渡依赖动画,以及对IP的盲目自信,万代的主机和IP布局之路最后的结果也避免不了失败。本土市场失利,但《数码宝贝》此刻却因为动画引进悄悄地在中国开始火爆。也渐渐培养了一批追更的忠实粉丝。相信很多小伙伴看完动画后都会有一个疑问:“到底哪里才能买到和动画一样的数码暴龙机呢?”许多国产玩具厂商也发现了商机,纷纷效仿万代推出国产版机器。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版权意识模糊的年代,许多小伙伴也因此得以入手。只是游玩以后的体验和动画相差甚远,当然也没为他的制作方带来更为可观的收入。动画播出后的几年后,本土主机市场的失利、电子宠物不再流行。给这个本就不算大牌的IP带来了沉重打击。对比万代内心竞争对手IP宝可梦,无论从玩家粘度还是消费热情事实上都有不小的差距。这点从系列电影的票房,就能直观地感受出来。就这样,忠于动画的系列游戏,在万代主机推出五部曲之后黯然收场。销量也未达预期。
而之后动画系列,万代放弃了原设,改变了动画世界观,也得罪了不少从初代培养起来的粉丝群体。加之游戏本身与动画互相割裂越来越严重,尽管万代痛定思痛此时开启了全平台策略,似乎也为时晚矣,再也没能重现当时的辉煌。
数码宝贝后续游戏作品
经历了从巅峰到辉煌,但万代似乎还在坚持延续《数码宝贝》系列。对于追了二十年的粉丝来说,也算是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了。今年更是诚意满满,连早就停产的实体卡牌都重启了企划。为的就是通过动画重制带来一波新的热度。毕竟当初“被选中的孩子”早就成家立业能够为情怀买单了吧?(笑)而对于我们这些原有的观众而言,这次阔别20年的重逢,也算是雷叔这一代人青春的记忆的再度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