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年前被遗忘的圆明园画家村,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三合堂小伙计 2020-03-24


本文转载自:当代艺术档案库

ID:gh_4700e54f7dc2

导读:他们读诗、起舞,不停地派对;他们把画展搬进北大校园、搬进小树林;他们独居创作或拉家带口,死磕创作又渴望成功。他们是90年代最“不入流”的那群人,生活在废弃的圆明园。

圆明园画家村,新中国第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集地,前后持续不过六年,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迅猛历程,深远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画家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及艺术样式,也至今还影响着全国各类形式的艺术家聚集地。

今天,我们为你带来一批珍贵影像,走进摄影师徐志伟镜头下90年代的圆明园画家村。

1993年,画家村里散漫的合影 

左起:伊灵、杨少斌、(女不知)、王秋人、李兴辉、

魏野、何锐军、 摩根、周浦、前排鹿林

徐志伟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在此次“徐志伟镜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1992-2002”展览中,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时刻。他以纪实摄影的方式,真实、鲜活的记录了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和创作,同时也以极其热忱、专注的态度,记录了具有探索意义的艺术现场。“圆明园画家村”是徐志伟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次展览之际,档案库特此采访了徐志伟老师。


1989 年,环子居住在北大西门对面的娄斗桥,

据说是圆明园一带最早由画家居住的村子。 

档案库:徐志伟老师最早您是怎么知道圆明园画家村的?
徐志伟:最早知道圆明园画家村大概是在1991年,听说有些艺术家在那边住,就想哪天过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1992年上半年,我和我爱人从报社下班回家,看见门口躺了一个人,穿着打扮很奇怪,一看是鹿林。跟鹿林认识是之前他在北京做的一个水墨的展览,那个展览挺轰动的,去了很多人,包括老栗(栗宪庭)也去了。我俩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没想到他会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不知道他是专门来的,还是进城顺便来我们家的。他说他已经在圆明园画家村居住了。我问了他一些圆明园的情况,他说那儿特别热闹,现在已经有不少艺术家了,有空过去玩。当时我在《消费时报》工作,这个报刊的周末版非常关注社会新闻,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有意思,回去跟领导一说,领导也觉得这个题材好,可以做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报道。当时圆明园画家村也是热点话题,很多报社都有报道。然后我就带着自己采访任务、计划和相机什么的就去了。

1994 年,伊灵在车站接家人。

1993年,方力钧在画室

1993年,丁方有客来访,

当时是南京籍画家杨彦和新疆画家郭不来访。



1993年,丁方在圆明园工作室。

1994年,田彬在圆明园画室。

1992年,田彬、鹿林

档案库:您第一次去圆明园画家村都见到了哪些艺术家?对圆明园画家村有什么感受?
徐志伟:第一次接触了哪些人现在已经不太记得了,圆明园以前我是经常去的,环境很熟悉,自然环境非常好,以前也去拍过风景,但是周围的村子没怎么去过。第一次采访才发现旁边还住着这么多人。这个村子(福缘门)离圆明园景区非常近,感觉这帮画家很会找地方。当时的初步印象是这里虽然是农村,但是跟北京其他的农村又不一样,周围虽然是被摧毁的、残败的皇家园林,但风景很漂亮,这对圆明园的画家是得天独厚的地方。

1993年,王音在画室 

1993年,张惠平在画室

1992年,张民强(左一)在画室

1993年,岳敏君在画室

1993 年,杨少斌在画室

1993年,鹿林在画室

1992年10月,在鹿林画室的周末舞会,石头(中)、孙光华(右)。

1993年,叶友在画室。

1993年,徐一晖在画室

我做了比较详细的计划,也拍了一些照片,报社报道的任务完成了。但是总感觉还不够,在圆明园拍摄采访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画家,这些画家的生活方式非常吸引我,自己非常羡慕和向往他们那种生活方式,也觉得可以更深入的去记录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后来自己比较频繁的过去,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去。我慢慢接触到了郭新平(伊灵)、王秋人、李兴辉、王强、张洪波等一二十个画家,老方(方力钧)那时候还没接触到。后来每次去圆明园待得时间比较长了,能够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比如他们睡觉的地方都很脏乱,绘画的颜料摆放的也很随意,有的人吃饭的时候就简单的煮个挂面。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新入住的画家或者从外边来玩的朋友,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吃吃饭,可以改善伙食,这样大家彼此也就认识了。

1992年5月,魏野在画室

1993年,黑月在画室

1992年,依珊

1992年7月,李兴辉画室,左起:李兴辉、张宛。

档案库:那时候您是怎么过去的?
徐志伟:各种方式都有,天气好的时候,我就骑自行车,有急事时我就打的。那时候我家住在朝阳区红庙附近,是报社分的房子。从红庙骑行到圆明园需要一个多小时,将近两个小时了,即使打的也得四五十分钟。

1992年,王强夫妇在画室

1992年7月,大拙在画室

1992年,摩根和赵青

1994年,饶松青和魏林(左一:魏林)

1995年,马子恒在画室

档案库:您当时主要是拍他们的日常生活吗?

徐志伟:对,开始时需要别人带我进去,因为有些人不太认识。比如丁方,他所在的村子怎么走过去我都不知道,别人带我进去后,如果画家觉得没问题就可以拍了。在福缘门住的画家,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见过,大多数都认识 ,所以去拍他们的照片就很方便。老方(方力钧)那我也去过几次,有一次是提前与他约好了,那时候他正在赶绘威尼斯展览的作品。其时,他真的是把自己反锁在院子里画画。当时我跟他约好,他让我明天上午来,在我敲门进去后,他又把门反锁起来。那天特别的安静,他画画,我拍照片,大约拍了一上午的样子。

1992年,王秋人画室

1992年,马子恒(左)、王秋人(右)在晨练 

1993年,杨茂源在画室

1992年,饶松青在画室
1993年,在叶友画室除夕守岁
1993 年,除夕-划拳
1993年,除夕看春晚
档案库:当时在生活上,您已经跟他们打成一片了?
徐志伟:对,我去圆明园经常住在画家家里。鹿林、摩根、饶松青、王秋人这些人的画室我都住过。去那一般都是周末,可以住上两天。1992年夏天,趁着单位年假,我在那边住了两个星期吧。画家们大部分住的都比较艰苦,厕所当时在胡同外的公共厕所,冬天时地面上全是冰。有时候晚上起来上厕所时,灯还是坏的,还得小心地上冰,反正环境特别差。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我有一个朋友在青岛开方便面厂,有时候给我八箱、十箱的,我基本上全运到圆明园去了,他们很多人都吃过我的方便面。
1992年,吴涛在画室
1992年,陈卫东在圆明园工作室
1994年,刘彦在画室门口
1992年,郑晓翀在画室 
1994年,邵振鹏结婚
1992年,何锐军和女友在画室
1992年,徐若涛搬家
1992年,张晓军在小树林画展
1992年,诗歌厅
1994年,在王强的画室,左起:王秋人、王强、王强的日籍太太。

档案库:关于圆明园画家村时期的一些集体活动,我们都是通过您拍摄的照片了解的。您对这些有什么印象?
徐志伟:他们有这样类似的集体活动都会通知我,有时候通知不及时,我就会打个面的去。1992年在画家村边上的小树林办过一次画展,没有常规展览那样的气氛。在相对自由的小树林里做展览,有一种特殊、独特的感觉。其实,当时树林里的光线并不太好,有些作品就直接放在草丛里,这样做对画是有损害的,整体环境并不适合作为画展的场地。那天观展的人比较多,画家们也想通过此次展览售出一些作品,他们邀请了很多在北京的外国朋友,也确实来了很多人,但是并没有作品售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最后烧掉了自己的作品,包括伊灵、黄欧和叶友等人。在小树林画展之后,他们又在北大举办了露天展览。实际上这可能是他们争取绘画展示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没有钱去租场地,可能也没有合适的绘画机构接受他们的作品。
1993年,圆明园福缘门村西小景
1992年,小树林画展现场
1992年,小树林画展,左二为鹿林
 
1992年,小树林画展上,左起:
李兴辉、高山、叶友。

1992年,小树林画展,中为参观者崔健。

1992年7月,小树林画展 - 画家们合影 

1992年,小树林画展

1992 年 7 月 12日,小树林画展上的烧画行为,

左起:赖文、张红野、吴涛、郑晓翀、申云、鹿林。

1992年,小树林画展 - 撤展

档案库:您清楚他们是如何组织这些展览的吗?
徐志伟:他们具体怎么商量的我并不知道,因为当时我没在场,但类似这样的展览有好几个。北大的展览是李兴辉组织的,他当时统计的参展画家的名单。具体这些作品是怎么摆放的,应该是李兴辉安排的。当时李兴辉请了很多外面的朋友,当然,参展的画家也要都会请,主要是由他来策划的。北大的展览就是他去联系的北大学生社团,北大允许他们把画搬到校园。其实,他们计划在北京的五六所高校举办这种展览,人大那边也联系好了,北大展览完之后去人大展览时,由于一些原因就不允许他们把画拿进去,因此举办展览的事宜就搁置了。

1992年,“圆明园画家村 90 年代现代艺术大展”在北大三角地举办

1992年,流浪歌手杨一(右)和叶友(左)在北大画展上唱歌

1992 年 12 月 3 日,北大校园画展

北大画展合影,

前排左起:杨一、叶友、王秋人、张洪波;

中间左起:王强、卢昊、鹿林、 饶松青、马子恒、赵青、郑晓翀、赖文、伊灵、李兴辉、摩根;最高处:孙光华。

1992年,艺术家在北大画展中高歌

1992年,严颖红(左二)在北大画展上。严颖红是严正学的女儿,她展出的一件装置作品。

1992年,北大画展现场 

1992年,阿克曼在北大画展上

1992年,北大画展中摩根的作品

1992年,王强在北大画展上

1992 年 12 月 3 日,北大校园画展 

1992年,北大画展上画家与北大学生合影,

前排诗人王强(左一)、石头(左三),后排持画者鹿林, 

其下方从左至右:叶友、赵青、李兴辉、饶松青、邵振鹏,其余为北大学生。

1992年,北大画展现场

1992年12月,在人民大学的画展被阻于人大东门

1992年,人大画展受阻

1992年,人大画展受阻

档案库:从1992年开始,已经有很多媒体陆陆续续的去画家村采访了,关于这些媒体对圆明园画家村的报道您了解的多不多?

徐志伟:实际上,这些媒体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当时收集了很多与圆明园相关的报道,因为当时我和王秋人在编一本关于圆明园画家村的文献集《艺术流浪》,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收集了很多。比较有名的杂志也报道过,像汪继芳也写过几篇比较长的报道,对圆明园的介绍相对比较深入。但大多数报道多倾向于介绍艺术家独立追求自由的生活和艺术,多介绍画家在文化上与体制集权的对抗,加进了一些政治色彩,尤其是西方的报道更侧重这一方面。这也折射出的当时社会的一种自由现象,一种与体制内区别的现象。

《艺术流浪》书稿

档案库:您刚才提到和王秋人一起编辑的《艺术流浪》这本书,这个想法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徐志伟这是1993年的事情了。当时很多媒体对圆明园的报道并不全面详实,我们就想通过画家自身的角度去介绍,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因为“旁观者”角度的理解有时候并不确切。我们想通过艺术家们撰写的艺术笔记、文章和创作的作品去介绍艺术家,文章有栗老师(栗宪庭)、张晓军、王秋人和黄翔等人的。而且,当时的相关报道中也没有太多的艺术家作品,我们想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书籍。同时,我们也收集了有关圆明园画家村的报道,这样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圆明园画家村的书籍。
虽然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要怎样实施,当时也没有钱,我们就想着先把它做起来再说。当时跟出版社的朋友聊过出版的事儿,他们说没问题。但是到1994、1995年时,圆明园的压力比1993年大了很多,而原来答应我们出版的机构也打了退堂鼓。我们可能需要靠画家的力量去找一些赞助,后来这本书就搁浅了。

徐志伟收集的圆明园画家村的报道刊物

档案库:1994年的时候,您拍过一张伊灵几个人在一起讨论搬迁的照片,那个时候是不是很多人意识到压力了?
徐志伟:其实,当地的派出所户籍部门已经给他们信号了,就是不给他们办暂住证了,而且已经明确的告诉他们不能在这里长住了。在1994年的时候,方力钧、岳敏君他们已经搬到宋庄了,可能他们觉得这里太热闹了,而不像以前那样安静了。

1994年,开会讨论搬迁问题 , 左起:叶友(左四)、孙光华(左五)、伊灵(左六)

1993年,刘锋植在圆明园工作室

1993年,严正学在圆明园画家村

1993年,张林在画室

档案库:您拍圆明园画家村一直拍到了什么时间?
徐志伟:一直拍到了1995年,之后我去的次数就非常少了。有几次他们让我过去,说警察在哄人,但我都没赶上,等我过去的时候已经没什么人了。警察把他们该带走的都带走了,该吓跑的也都吓跑了。1997年我再去看看的时候,好像就剩祁志龙一个人了,其他人已经不在那了。在我的印象中祁志龙是最后走的,没有人轰过祁志龙,因为他有北京户口,所以相关部门就没有理由轰他。

1997年,祁志龙一家在画室

1993年,圆明园画家村诗歌厅举办的一次烛光朗读会

1994年,王迈

1993年,李静涛 

1995年,诗人黄翔

1995年,有的画家在画室前挂起招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