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忍字高

 关山老怪怪 2020-03-24
清南文兵
关注

处世忍字高

2018-03-25 阅读225

公艺书百忍,居昉称四休。

不疑金未盗,郤正义不丢。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由求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千姿百态”类。

    【公艺书百忍】(gōng yì shū bǎi rěn)
    典源:典故“忍字百书”出自《旧唐书·孝友传》。涉及人物:张公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题解:公艺姓张;书就是写字;百忍就是一百个忍字。本题之意为:张公艺家九代同居,和和睦睦,密诀就是一个“忍”字,张公艺写出一百个忍字。
    故事:张公艺,隋朝末年人,家居寿张县张家庄前。当时李世民举义旗反隋,刺探军情时被隋军围攻捉拿,李世民身负重伤,逃到张家庄前,被张公艺所救。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除了感谢张家之外,还资助张家庄前建了一座“古贤桥”,张家庄前也改名“古贤庄”。张公艺全家九代同居,子孙九百多人,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乡邻都交口称赞,名声传到了京城。这时已经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对此有些不解: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他想起老父李世民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曾有过表彰。所以他决定到古贤庄去视察一下。张公艺听说皇上来了,非常惊恐,唐高宗却很和气地说明来意,并察看了他们家庭的各种情况。张公艺对皇帝介绍说:“全家共享餐饮,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唐高宗简直是太钦佩了,便问起张公艺治家之法,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唐高宗深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感悟:一家人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如果大家都能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才能使全家人的心,像一个人的心。谁也不计较个人得失,互相谦让,这才能创造出祥和的家庭氛围。



    【居昉称四休】(jū fǎng chēng sì xiū)
    典源:典故“三平二满”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四休居士诗序》。涉及人物:孙居昉、黄庭坚。
    题解:居昉姓孙;称四休是指满足四种情况就依足了。本题之意为:孙居昉自称“四休居士”,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故事:孙居昉,字景初,自称“四休居士”是宋朝时的太医。孙居昉为士大夫及老百姓看病拿药都是免费的,而且不要别人的感谢。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也有个自称的号,叫做“山谷道人”,他住在乡下时,与孙居昉是邻居。他见孙居昉性格豁达,淡泊名利,晚年过着俭朴的生活,一有空闲,便在自家小园里看花赏鱼。黄庭坚便问他:“你自号四休,可这四休是什么意思呢?” 孙居昉回答:“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黄庭坚又问:“你这四休里有个三平二满是什么意思呢?”孙居昉又说:“三平就是衣、食、住平平常常;二满就是满足于已有的名和位。”黄庭坚听完之后,深有感慨,非常欣赏这种“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所以接着说:“这可真是安乐之法也。”后来,黄庭坚专门作了三首诗叫《四休居士诗》,他在序中把“四休”写了出来,也使两句成语“粗茶淡饭”“三平二满”流传于后世。
    感悟:保持精神愉快的方法很多,孙居昉采取的是“四休”。其实说到底,“四休”无非要人知足,要人正视愿望与现实、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差距,不作非分的、无法实现的妄想。因此,“四休”延年正是通过保持身心平衡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良方。


    【不疑金未盗】(bù yí jīn wèi dào)
    典源:典故“不疑盗金”出自《汉书·直不疑传》。涉及人物:直不疑。
    题解:不疑是指直不疑;金未盗是说他并没有拿别人的金子。本题之意:与直不疑住在一起的官员丢失了金子,怀疑是直不疑拿走了,其实不是。
    故事:汉朝时期,南阳有个美男子叫直不疑,品行端正,从来不做有违礼节之事。汉文帝时当了一个郎官。和他同居一室的官员有一个要告老还乡,误拿了同室另一官员的金子。丢金子的官员怀疑是直不疑盗走了他的金子,直不疑想解释却无证据,便用自己的钱买了同样分量的金子赔给了失主,还向失主道了歉。可是误拿金子的官员发现错拿了别人的金子,急忙赶回京城来归还金子。丢金子的官员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错怪了直不疑,便郑重道歉,尊称不疑为长者。由于直不疑长得美,也遭到别人的嫉妒。有人诽谤他,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了这些流言蜚语,只是说:“我是没有兄长的。”也再没有为自己进行更多地辩白。后来人们用“无兄盗嫂”来讥讽那些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的流言蜚语。曹操在《劐(huō)整齐风俗令》中提到了这件事,对颠倒黑白流言给予了无情地抨击。后来直不疑在汉景帝时期升任为御史大夫,因功封为塞侯。
    感悟:被人怀疑的事情谁都有可能贪上,尤其是无中生有的冤枉,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怎么办呢?我觉得一是用事实说话,自己“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久而久之,别人的怀疑也会逐渐消除。二是用真诚去换取信任,不能“以毒攻毒”。人与人之间相处,莫过于真诚的可贵。有了真诚就能赢得信任。


    【郤正义不丢】(xì zhèng yì bù diū)
    典源:典故“郤正守道”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涉及人物:郤正、刘禅、钟会、晋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
    题解:郤正是三国时期蜀国人物;义是指道义;不丢就是没有放弃。本题之意为:郤正在局势动荡之时却能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
    故事:郤正,字令先,三国时期学者、官员。从小就非常好学,读了好多古籍。少年时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后来被蜀汉朝廷征召,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曹魏出兵攻伐蜀汉,后主决定投降。第二年,魏将钟会反叛魏朝廷,成都也大乱起来,刘禅向东迁往洛阳,当时形势危急,蜀汉大臣因为都投降了魏国,所以没有人愿意跟随保护刘禅,只有郤正舍弃妻儿随行侍从。刘禅到达洛阳后,赖以郤正教导其交际礼仪,一举一动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刘禅感慨郤正是真正的忠臣。后来刘禅被封为安乐公。晋王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为他安排了故国蜀地的歌舞,旁人看了都感慨万分,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晋王问:“颇思蜀否?”意思是想不想老家蜀地呢?刘禅却说:“这里很好玩,我不想蜀地!”郤正觉得这太不像话了?私下里对刘禅说:“如果下一次晋王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先人的坟墓都在岷、蜀,所以我天天都在思念啊。’说完你还要闭上双眼,装得像一点。”后来司马昭真就又问了一遍,刘禅便闭上眼睛把郤正的话重复了一遍。晋王说:“这话怎么像郤正说的呢?”刘禅吃了一惊,瞪大了眼睛望着晋王说:“你猜得真准!”在场的人都大笑不止。公元271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赞郤正道:“郤正从前在成都,局势动荡却能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被任用后尽心办理事务,有治理的政绩。”于是郤正升任巴西郡太守。
    感悟:郤正为人不重名利,曾作《释讥》,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他持正守义的行止,诠释了末世忠臣之操守,被史书肯定,被后世赞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