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余氏源流(2)

 温馨Wenxlng 2020-03-24

福建三明尤溪余氏源流 

一、渊源

余姓的入闽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闽越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余烈入闽为官,其家属随迁定居建阳,后裔分迁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将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闽粤界一带山民暴动,后定居于闽南、福州等地。另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阳为县令,后举家定居于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其后裔分迁沿闽江各县及福州等地。据考,入闽余姓大部分源于余姓发祥地泗州下邳。 

二、入尤与定居

据尤溪余姓各宗谱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于杉洋余姓世系。入闽始祖为唐开元间由泗州下邳入闽任建阳县令的余青。其长子余焕于唐天宝三年由建阳迁古田县杉洋乡(今杉洋乡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焕四世孙余锡于北宋初,由古田迁侯官县兴贤里定居。余锡之裔孙余廿四,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闽侯县)入迁尤溪五十都定居,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载有明永乐间由大田广平(时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桥乡余姓,还有清嘉庆间由永春入尤的联合乡余姓。这是尤溪余姓的3个主要支系。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县内各村的余姓。 

(一)由闽侯入尤定居 

新阳镇上井、龙益、林尾、文山,管前镇管前、西溪口、南华、真地,西城镇东村、湆头,梅仙镇梅营余姓 

新阳镇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县入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池田村所在地)谋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于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后)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长子余卅一于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于上井村龙身崙,建祠堂曰“种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镇南华山(今南华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当时县内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间析归大田县)万宅村(今大田广平镇万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头院后(今龙益村)定居,其后裔余原益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龙益村立祠建“龙溪堂”。其后,有余卅七后裔迁往镇内瓷厂村杨厝寨、双鲤村,还有城关镇,以及西城镇湆头、东村等村定居。 

新阳镇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鸿伦为余廿四之十三世孙,约于明中叶由上井村入迁定居。其后又有余卅一“种德堂”裔孙由上井迁至新阳镇文山村,管前镇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镇麻洋、东村,梅仙镇梅营等村定居。 

管前镇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为余卅一裔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迁当时的三都馆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后,有裔孙分支至南华村定居。 

西城镇凤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约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迁至当时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镇凤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后裔孙迁至湆头村定居。 

梅仙镇小蕉、源湖、登第,联合乡岭头,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绍七,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孙,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万宅(今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坑咙头自然村,入迁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镇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几代后裔(名不详)由董山迁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后裔(名不详)于民国初(1913年左右)入迁十都源湖(今梅仙镇源湖村)定居。 

梅仙镇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为小蕉余姓后裔至登第入赘后定居。 

联合乡岭头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于清顺治间由梅营彭坑自然村入迁定居。 

台溪乡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为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约于元中期先由上井入迁坂面蒋坑村米萝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后转迁入福廷坑横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传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始祖余钟孙,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今大田县广平镇)入迁二都梨树坑头(今坑头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联合乡联南村余姓始祖余长演(字光畴,号廷演),约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乡(今桃城镇洋上村)至联合塔兜街做糕点生意谋生,后定居于联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续(利房)、文福(贞房)。其后有裔孙分支定居联东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镇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迁定居于该村后岬自然村。入迁年代及源流具体地点不详 

全县其他各乡(镇)均有数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数人至40余之间。 

三、迁移

(一)新阳镇上井“种德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种德堂”祖余姓,民国及以前各个时期有后裔分别迁往省内顺昌县、安溪县、漳平市、仙游县,以及广东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裔孙余作团于1950年迁往沙县富口镇岩地村定居;其后有余时波、余生森、余生来等迁往沙县富口镇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迁往闽侯县甘蔗镇化龙村定居;余作炼退休定居厦门市;余生初退休定居山东省济南市,其长子余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二)新阳镇龙益“龙溪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龙益村余卅七“龙溪堂”余姓裔孙有迁居于沙县的。 

(三)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迁移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裔孙,于民国时期有8户迁往三明市定居,并有裔孙迁往邵武市定居。 

四、分布

尤溪县有余姓人口9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13位。全县各乡镇均有余姓人口分布。其中千人以上的仅3个乡镇,以新阳镇居多,达3200余人,占全县余姓人口的34.8%。各乡镇具体分布: 

新阳镇3205人,主要分布在上井、林尾、龙益、溪坂、瓷厂、双鲤、文山等村。 

八字桥乡1898人,主要分布在坑头等村。 

西城镇1281人,主要分布在凤元、湆头、东村等村。 

管前镇785人,主要分布在管前、南华等村。 

梅仙镇610人,主要分布在小蕉、源湖等村。 

台溪乡351人,主要分布在福廷坑等村。 

联合乡198人,主要分布在联南、联东、岭头各村。 

洋中镇43人,主要分布在官洋村。 

城关镇731人,主要分布在城区。 

其余中仙、溪尾、坂面、西滨、汤川、尤溪口等乡镇余姓人口,均为散居

尤溪县所存余氏族谱

《上井余氏族谱》新阳镇上井村《上井余氏族谱》,原谱撰修年代不详,于明正统年间因避匪患遗失。今留存旧谱为上井余姓四十一世孙余起鹏主持编修。1989年,曾重修一次(未完稿);2005年,由族人出资第二次重修。 

《管前余氏族谱》管前镇管前村《管前余氏族谱》始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裔孙余起元、余起庆主持编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裔孙余自奋、余必端主持再次重修。全谱共三卷,约38000余字。 

《小蕉余氏宗谱》梅仙镇小蕉村《小蕉余氏宗谱》,于2000年3月,由族人聘请吴步韩主持编修,余祥侣作序。全谱173页,3万余字。 

《大王公房谱》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大王公房谱》(原称《琼瑶族谱》),始修于明代,由余七大郎主持编修。清初,由余雨化主持重修。原谱有世系图、本系各地宅基地录、源流、迁移、灾变等内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族人聘请王春先生重修。全谱增续世系图。民国11年(1922年),由裔孙余光星主持重修,全谱续清咸丰四年至民国11年的世系图。1996年,由裔孙余孔梅、余唐益、余世杰、余澄等主持再次重修。全谱有源流、谱序、世系图、世传、坟图、历代名人、族规、家法等内容。 

《凤元余姓宗谱》西城镇凤元村《凤元余姓宗谱》,原谱失传。1991年,由裔孙余州茂、余承廉等主持重修。全谱约6.8万余字。 

links: http:///yxxsyl/news_shows.aspx?Nid=3146&tid=40

安溪余氏入闽始祖余章公考证(余庆雄)

目錄 

一  緣由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三  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有關章公記載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關天溥公記載 

五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和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比對 

六  查閱其他余氏族譜之世系表 

七  分析及推論 

八  初步結論 

九  參考文献 

一  緣由 

        福建漳平余維銘宗亲為了找尋漳平苏家山余氏源流而到美国家族网搜尋中国族譜收藏中之余氏族譜,他很意外搜尋到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我入闽始祖余章公的記載,他立刻提供這份資料給我,令我興奮不已,立刻著手研究並和我們安溪云山余氏族譜進行比對。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1.遠宗世系 

第一世-夏禹公   王姓姒氏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娶塗山氏為妃,生子三:長名啟承本姓、次名宰為顧氏之祖、三名罕即余氏之祖 

第二世-罕公     傳三十七世至由余 

五二世-青公乃音公之子  字大成,號良司田,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令,妣陳氏,生終葬俟考。生子八:長煥、次仲甫、三汝稠、四汝程、五魁 

2.近宗世系 

第一世-煥公   位正七字有文南北大通二年(530)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青公既殁   同弟仲甫公從居福州古田之杉洋村三十九都室在溪東 

第二世-枚公   煥公之長子    位一     字百萬    妣陳氏    生子五     宥     謨    實    韻     隠   殁葬北嘯山即今禪林寺          

第三世-謨公   枚公之二子   公位四   妣潘氏    生四子   原    魯    垣    坪 

第四世-魯公   謨 公之二子  位三   妣吳氏   生子五   曕   所   詵   闕   芃      

第五世-詵公   魯公之三子    位     妣黃氏   生子四   擁   巘   瓚   咦 

第六世-巘公   魯公之二子   位十四   妣曾氏   生子五   嗣   忠   存   恫   象 

第七世-恫公   巘公之四子   位十七 官左朝請郎恭議贈太師  娶丞相張九齡之女孫  生子二   嘉   靖 

第八世-靖公   恫公之次子   名襄字道安------------- 

第九世-崇德公   靖公之長子   右著作郎   妣郭氏生卒葬俟考   生子一   安行 

第十世-安行公   崇德公之子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進士   生子二   章    應求 

第十一世-章公   安行公長子    字九日號晦齋諱旭      生子一   天溥 

第十二世-天溥公   章公之子也    字博號行邇恩貢生在王府伴讀精活人術遂擢為王府良醫後入閩遷於延平之尤溪五十都萬人庄居焉而劍水之南頼以起死廻生者千餘家    妣林氏生卒葬俟考   生子五   養正  養浩  養賢  養任  養志 

第十三世-養浩公   天溥公之次子   妣洪氏   生殁葬失誌   生子二   祖德   祖煌 

第十四世-祖德公   養浩公長子     妣方氏遷漳平四嘉山      生殁葬俟考    生子二     德謙     德基 

第十五世-德謙公   祖德公長子     妣蘇氏    生殁葬俟考     生子二    四十九     五十 

第十六世-昉公   德謙公長子   行四十九號東園邑庠生     妣陳氏   生子二   天德   天祐 

3.將近祖世系從青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图

3.將近祖世系從青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图

 
世系
 
名字
 
出生
 
說明
 
始祖
 
 
760
 
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令
 
1
 
 
790
 
大通二年(528)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2
 
 
820

 
3
 
 
850

 
4
 
 
880

 
5
 
 
910

 
6
 
 
940

 
7
 
 
970
 
官左朝請郎恭議贈太師  娶丞相張九齡之女孫  
 
8
 
 
1000

 
9
 
崇德
 
1030

 
10
 
安行
 
1060

 
11
 
 
1090
 
字九日號晦齋諱旭
 
12
 
天漙
 
1120
 
字博號行邇恩貢生在王府伴讀精活人術遂擢為王府良醫後入閩遷於延平之尤溪五十都萬人庄居焉而劍水之南頼以起死廻生者千餘家
 
13
 
養浩
 
1150

 
14
 
祖德
 
1180
 
遷漳平四嘉山
 
15
 
德謙
 
1210

 
16
 
 
1240


三  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有關章公記載

 
三  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有關章公記載 
 
1.譜序中有遠宗世系記載如下: 
 
    粵稽余姓出自夏后氏大禹王之後禹生三子長曰啟登位為天子次曰宰封於顧王則以顧為姓三曰罕封為余度王則以余為姓始建下邳蔓延天下皆大禹之後也 
 
2.譜序中余氏世系有關章公記載如下: 
 
    始祖章公乃余度王之世孫 二世祖深公為唐太宰名著朝野榮歸福州三山即今省西門內余府巷是後子孫拓基於古田三陽地方迄今蕃衍可人 三世祖清公為唐侍制亦榮歸三山與我 天溥公一行兄弟為臨安府守御亦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劍水之尤溪繼而遷於漳平四嘉山後又遷於泉州安溪龍興里九車而 
 
3.譜序中余氏宗派有關章公記載如下: 
  

 
    章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四年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及梁開平三年為王府良醫正因創業三山箕裘詩禮而精於活人術不擇貧富悉為救治又曾施藥活人者千計其積於冥冥之中尤多云 

4.將云山族譜從珩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图 

 
世系
 
名字
 
出生
 
說明
 
1
 
 
733

 
2
 
 
766

 
3
 
 
799

 
4
 
 
832
 
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四年(884)從閩王王審知入閩
 
5
 
 
864

 
6
 
 
896

 
7
 
 
928

 
8
 
 
960

 
9
 
 
992

 
10
 
 
1032

 
11
 
 
1055

 
12
 
天漙
 
1086
 
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十都萬人庄
 
13
 
養浩
 
1121

 
14
 
祖德
 
1184

 
15
 
德謙
 
1167

 
16
 
 
1194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關天溥公記載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關天溥公記載 
 
1.云山族譜譜序中之余氏宗派有關天溥公記載如下: 
 
博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十都萬人庄生子三 養正 養浩 養賢 養正之子孫拓基於龍溪復分派於莆田黃石 養浩之子孫復拓基於四十七都土名赤阪及四五都傳至八世而有所行 五十五公 千三公 萬六公 六十二公 三十一公 四十八公 三十公 四十九公 七十一公 八十三公不能悉述舊譜所載我親派 養浩公生 祖德公祖德公生 德謙公 德謙公生 四十九公諱昉復遷於泉州府安溪縣龍興里青陽鄉惜劍水嘉山舊譜所傳茲不復見故以四十九公特分一派云 
 
2.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詳細記載天溥公至昉公生娶卒葬的記載,經由考証可確認和云山族譜昉公及其后裔很合理的衔接,提供考証上有利的証据. 
 

五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和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比對

1.福建安溪云山族譜和書林重修宗譜比照表 

 
世系
 
名字
 
出生
 
說明
 
世系
 
名字
 
出生
 
說明
 
始祖
 
 
760
 
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令




 
1
 
 
790
 
大通二年(528)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1
 
 
733
 
唐代宗永泰二年(765)从下邳迁到河南固始,假設當時是32岁
 
2
 
 
820

 
2
 
 
766

 
3
 
 
850

 
3
 
 
799

 
4
 
 
880

 
4
 
 
832
 
為唐光祿大夫於中和四年(884)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假設當時是52岁
 
5
 
 
910

 
5
 
 
864

 
6
 
 
940

 
6
 
 
896

 
7
 
 
970
 
官左朝請郎恭議贈太師  娶丞相張九齡之女孫  
 
7
 
 
928

 
8
 
 
1000

 
8
 
 
960

 
9
 
崇德
 
1030

 
9
 
 
992

 
10
 
安行
 
1060

 
10
 
 
1032

 
11
 
 
1090
 
字九日號晦齋諱旭
 
11
 
 
1055

 
12
 
天漙
 
1120
 
字博號行邇恩貢生在王府伴讀精活人術遂擢為王府良醫後入閩遷於延平之尤溪五十都萬人庄居焉而劍水之南頼以起死廻生者千餘家
 
12
 
天漙
 
1086
 
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十都萬人庄
 
13
 
養浩
 
1150

 
13
 
養浩
 
1121

 
14
 
祖德
 
1180
 
遷漳平四嘉山
 
14
 
祖德
 
1184

 
15
 
德謙
 
1210

 
15
 
德謙
 
1167

 
16
 
 
1240

 
16
 
 
1194



六  查閱其他余氏族譜之世系表
 
 
1.余靖世家譜 
欽──杲──膺──庸──戭──从──榮──庆──靖 
 
2.余氏总譜志 
煥──枚──隱──琢──戭──从──榮──庆──靖 
 
 
七  分析及推論 
 
1.以余靖公生於公元1000年為基準,用每一代相隔30年來估算其出生年代,則余青公出生年代為公元760年,和《建阳县志》記載[南朝梁时(502~557年),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不相符合。 
 
2.經由余劭秋宗亲反复查閱有関譜誌,余煥公七世孫恫公生三子:朝   詵   旗,和書林族譜記載恫公生二子:嘉   靖也不一致。 
 
3.余靖公是宋代名臣,在他自己作的譜序中和歐陽修作的神道碑銘都有記載余靖公的前四代祖先和后二代的子孫,其世系表如下: 
戭-------從------榮-------庆-------靖-------伯莊-------嗣光 
 
而書林族譜記載相对應的世系表如下: 
魯-------詵------巘-------恫-------靖-------崇德-------安行------章 
由上述的比照可以看出書林族譜認為余靖公是余恫公之子似乎不合理。 
 
4.云山族譜的譜序中記載:章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四年(884年)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及梁開平三年為王府良醫。 
 
5.“五十姓从军”书籍中对余章的姓名、原籍、任职记载很详细:“余章,唐光禄大夫,上柱国,随王入闽,任王府太医正。 
 
6.从以上記載可見章公為靖公(1000年出生)之曾孫似乎也不合理
 

八  初步結論 
 
1.綜上分析, 基於兩份族譜的年代和世系分析,安溪余氏入閩始祖章公不可能是煥公或戭公的后裔 
2.安溪余氏入閩始祖章公是和煥公及戭公可能是在不同年代入閩的三個不同派系的始祖 
 
九  參考文献 
 
1.书林余氏重修宗譜 
2.安溪云山余氏族譜(1995重修) 
3.青陽秉玉公派余氏族譜 
4.余氏族譜序(北宋 余靖) 
5.贈刑部尚書余靖襄公神道碑銘(歐陽修) 
6.余靖世家譜 
7.余氏总譜志

福建福州福清市余氏渊源 
 

东营余氏 南宋时自河南固始县河间迁时和里东营; 
芦华余氏 宋嘉定时自南京新安迁化北里芦华村; 
融滨余氏 明洪武时自福州迁化北里融滨村; 
虎幄顶余氏 清嘉庆时自兴化迁永寿里虎幄顶村。 
 
余氏字辈如下: 
 
伯 仲 爾 宜 惟       嘉 君 子 克 友 
昌 瑞 時 啟 允/元 兆 毓 德 孔 長
 
 
忠 孝 承 先 耀 祖 光 宗 綿 惠 澤 
賢 良 裕 後 經 文 武 緯 振 箕 裘
 
 
 
另有如下顺序,请知晓的予以指正: 
 
贤 良 裕 后 光 祖 耀 宗 绵 惠 泽 
忠 孝 承 先 经 文 纬 武 振 箕 裘
 
 
关于福州余氏,欢迎提供各地余氏资料: 
    一、鼓楼余氏 
    二、福清余氏 
    三、连江余氏 
    四、永泰余氏 
    五、闽侯余氏 
    六、罗源余氏 
福州余氏谱牒资料
 
一、罗源《斌溪余氏族谱》 
    二、罗源《白塔井垅余氏族谱》 
    三、连江《幕浦余氏族谱》 
    四、永泰《霄洋玉阳余氏族谱》 
    五、闽侯《河洋余氏族谱》 
    六、福清《东营登瀛余氏族谱》 
    七、福清《芦华余氏族谱》 
    八、福清《洋边融滨余氏谱》 
    九、福清《汕头碧峰余氏族谱》 
    十、福清《洋边余氏族谱》

福建省福清市的东营,1955年我所在的部队曾在该乡驻防近一年,2008年我又亲自去那里探访了我当时的房东,我也查看了他们近年续修的余氏家谱。东营乡在1955年就有3000多户,全部为余姓,现在经过五十七年的发展,可能余姓人口会更多一些。东营的余氏家谱不太完善,只有近代,没有源头,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固始迁来的。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唐高宗时期,福建闽王叛乱,朝廷派陈元光率领包括余姓在内的36姓随着陈氏父子入闽,他们在固始集中,顺淮河而下,再逆长江上行进入鄱阳湖,再沿信江在贵溪或上饶进入福建,开漳复闽。所谓固始余氏,这个范围很广,也可能包括中原所有的余氏入闽的族人,固始只是一个集中地而已。东营的余氏家谱,他们虽然现在没有源头,但是他们不随便攀附,不随便联宗,把这个问题留到后人去解决,渔翁以为这是一种严肃的模式,是值得倡导的。为联宗而乱宗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