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三度 川音绕梁 2003年,我国评选出了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精品。重庆川剧院创作的现代川戏《金子》荣登金榜,列为十大精品之一,作为传世之作。消息传来,市委、市府通令嘉奖,市川剧院爆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大家奔走相告,无比激动,一致认为这是振兴川剧的一大喜事。从此,《金子》女主角、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女士成了重庆、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界光芒四射的璀灿明星。 蜚声海内外的沈铁梅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民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部优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任主席,先后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舞台上绛紫色的大幕徐徐拉开,只见长安闹市,石牌坊下,五色灯笼,迎风飞舞,絲箩流苏,摄神入化,舞台上营造出了京华之地的繁荣兴旺。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才子佳人,儿女情长;公子蒙难,沦为花郎;“八仙”心善,戏谑点化;刺目劝学,励志自强。这里上演了一出歌妓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千百年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该剧把李亚仙十分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沈铁梅女士继《金子》后,为重庆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又一奉献—— 层峦叠翠的明月山脉被长江拦腰截断后,反到使尖山子峰显得更加秀美。登上峰顶,近景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远观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遥望江巴二县的广袤丘陵,使人油然而生了一览群山小的豪迈之气。在这巍峨的山峰之下,栋青庙古刹幽然,青年湖水平如镜,五布河水静谧地悄悄从村庄旁缓缓流过,滋润着两岸鳞比栉次的肥沃梯田,身临其境,莫不使人感到清心悦目,确实是一派灵秀所钟的田园风光。1935年,在这里一个叫黄泥沟的山旮旯,贫苦农民老沈家里又添了一个男丁,这个孩子就是沈铁梅的父亲,后来名冠菊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 沈铁梅的母亲许道美也是巴蜀川剧圈内的知名演员。沈铁梅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年复一年,朝朝暮暮,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庭的浓厚艺术氛围使她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表演天赋。 在红海洋的欢呼声中来到世间的沈铁梅,才二、三岁就可行腔落板地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了。沈福存想让自己的女儿继承自己的艺术流派,可是,天下事就那么凑巧,铁梅小学毕业时,艺校不招京剧学员。当时的市文化局领导黄启璪正在市京剧团蹲点,她与沈福存不仅都是木洞同乡,而且十分关心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黄启璪从来就很喜欢沈家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力主让铁梅去学习川剧。后来可真是天随人愿,铁梅果然考进了川剧戏校,也算是“非遗” 传统川剧艺术的福音,应运而生,川剧界从此竟出了个跨世纪的名角。 在川剧艺术殿堂里,沈铁梅通过刻苦的学习,反复的观摩,细心的品味,不断的实践,沈铁梅一天天展示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华。1986年,川剧名家竟华正式收沈铁梅为徒。名师指点,恰似画龙点睛,铁梅从此开始了她艺术生涯的飞跃。1988年,国家第六届戏剧梅花大奖,当然地被她夺到了手中。 《乔子口》、《凤仪亭》、《三祭江》、《打雁》、《三巧挂画》等川剧折子戏都是唱做皆重的高难度剧目。《打雁》除唱功外,还有许多婀娜多姿的刀马功。这些戏一旦到了铁梅手上,那紧贴剧情的入丝入扣的表演,真个是达到了使剧场满台生辉,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特别是铁梅的那副嗓子,用亮、甜、润、脆、宽、醇、磁、嗲这些字衍,怎么形容也不为过。 沈铁梅的艺术发展之路也是不平坦的,种种原因使她一度告别了川剧。但是,为了中华戏曲的发展,她拒绝了商品大潮的诱惑,遵从长辈和千百万戏迷朋友的愿望,她又毅然重登上了多姿多彩的戏曲舞台。几年坎坷,反倒使铁梅在人生和艺术上逐渐成熟了。 1994年,她成功的在成都举办了“蜀调梅音沈铁梅个人演唱会”,铁梅把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川剧艺术,奉献给了四川的父老乡亲。沈铁梅不仅才华横溢,演艺精湛,而且是歌坛、菊坛(京剧)、戏坛(川戏)三栖演员。她在京剧《神马赋》和《契丹英后》中的表演令全国亿万观众拍案叫绝。 沈铁梅先后在《孔雀胆》《玉京寒》《枭雄夫人》《灰阑记》《聂小倩》《金子》等大型创作剧目中担任主角。她在刻画人物上精确地把握人物个性,塑造出众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形象,在继承、创新川剧艺术方面孜孜求索,艰苦磨练,使古老的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杰出演述者,在其传统代表作《三祭江》、《拷红》、《思凡》、《凤仪亭》、《阖宫欢庆》等剧中,她潜心钻研、在继承文化艺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以新时代内涵、新生活风貌,使之蕴含艺术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川剧声腔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品质,实现了川剧声腔改革的重大突破,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中青年观众的推崇和喜爱,被誉为"中国地方戏曲三大女杰"之一。 沈铁梅不仅蜚声国内,近年,还带着剧组远赴西欧演出。许多外国朋友欣赏了铁梅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后,无不对东方艺术的精湛所折服。权威人士认为《金子》一剧可和莎翁,甚至古希腊的名剧媲美,一夜之间沈铁梅的录相光碟成为了巴黎市场上的抢手之货。 沈铁梅用自己美丽的艺术之花的无限魅力,为川剧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 沈铁梅是川剧舞台的顶梁大柱,她用智慧和力量扶起了川剧事业。 沈铁梅广泛参与各类艺术交流,为重庆、为川剧赢得了众多殊荣。1997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庆市优秀青年文艺人才”;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三八红旗手”;在第九届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文华表演奖"。 2007年,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在京举行了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来自文艺界的200多位文艺工作者和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大会授予56名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沈铁梅又上红榜。 沈铁梅夏练三伏,冬练数九,日以继夜的不断努力,而今她已成为传承川剧艺术的一代宗师。 沈铁梅根系巴南木洞。巴渝辽阔的田野阡陌,为他俩提供了使之根深叶茂、花团锦簇的肥沃土壤。沈铁梅女士没有忘记家乡的人民,每年无论怎么忙,总要抽出时间,回到家乡木洞来体验生活的原汁原味,到人民群众中去吸取艺术的丰富营养。 冉冉日出,原野泛光,我们看见年青的铁梅还在艺术的阶梯上奋力攀登。沈铁梅是根系木洞的艺术奇葩,木洞乡亲盼望您再创精品,让川剧艺术的七彩光环来装点新时代的巴南山乡。(林永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