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事 | 翟倞:香烟、爱情、博物馆和画

 木蘭猫不睡 2020-03-24
“用物件把它们连在一起的一个个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的记忆里仿佛扩散成一段久远的时间。就像看着烟头那样,看着那些在迈哈迈德公寓楼里日积月累的物件,我就会一幕幕地想起我们坐在芙颂家餐桌上时所做的一切。” 

—— 奥尔罕·帕穆克《纯真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


话题始于一段爱情,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1975年的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少爷凯末尔爱上了18岁的远方穷亲戚芙颂。凯末尔婚约在身,他们的爱情无法冲破阶级与伦理的束缚,芙颂也不久后嫁做人妇。然而,凯末尔在以后8年的时间里,仍用各种方式存在于芙颂的生活:借口走亲戚去她家中做客,收集她使用用过的物品,一日日重复纯真又隐秘的幻想。

 ▲图片来自网络

8年后芙颂恢复单身,却在旅行途中车祸身亡。凯末尔彻底失去了芙颂,他用十五年时间走完欧洲1743个博物馆,将8年来收集的上千件芙颂使用过的物件存放进一栋小楼,命名为“纯真博物馆”。忧伤和回忆将寄生在“藏馆”和“藏品”内,漂浮于每一粒尘土,弥漫在凯末尔以后更久的岁月里的所有痴念。

 ▲图片来自网络
 
爱情故事出自奥尔罕·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这本小说出版于2008年。现实中的纯真博物馆建成于2012年。是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家,真实地建造了一个纯真博物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布尔楚库尔主麻大街与达尔戈奇死胡同交叉口,那个红色小楼里。

 ▲纯真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小楼分三层,一层层复制再现了书中提到的诸多经典场景,尤其那面著名的嵌有“芙颂抽过的4213个烟头”的墙。通过小说中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烟灰缸、萨姆松香烟、汽车、土耳其茶杯、伊斯坦布尔希尔顿酒店的时髦服饰,把凯末尔与芙颂的故事一点一点的拼凑出来。各种情绪大概可以归纳做二楼白墙上所写的 “错过了之后我才知道。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图片来自网络

第六支烟


一个男孩对另外一个女孩的迷恋,常常从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开始,比如“连续不断的抽着烟,一根,两根,三根 ……”  念旧、病态、敏感、深情 … 你可以用任何形容词去描述凯末尔,他的爱情,对芙颂的眷恋,已经真实存在起来的博物馆。

▲图片翻拍自画册 Orhan Pamuk-The Innocence of Objects
 
翟倞选择用《第六支烟》去完成那种描述:烟,抽烟的动作,场景与动作所构成的画面,以及画面背后的作者的情绪。 画中的男人低着头,看不清面部,也许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大块色彩去掩盖的,或许是他暗淡的双眼。他口中的烟有微弱的火光,不是第1根,也不是第4213根。

▲翟倞,第六支烟,布面油画, 50×40cm, 2019
Zhai Liang, The 6th cigarette, oil on canvas, 50×40cm, 2019

“这张画就是那段时间看帕慕克小说的时候画的,一个很普通的动作,其实在表演着某人私人的苦恼。学着芙颂,从万宝路牌改成萨姆松牌香烟,用手指自动的把烟转着捏一捏……然后放在嘴中,默默的陪着那个女孩。

如同是帕慕克常常在小说里面出现自己的形象,“第六支烟”这个动作不是在小说里出现过的,它是在小说的上下文之间的缝隙里面存在的,也许文中会描述第一支烟和最后一支烟,但第六支刚好在这个中间过程里面,它是虚构的,但也是这个真实的小说场景之中的一个片段。这其实是在虚构之中的再次虚构,帕慕克也常用这个办法,比如因为小说而建造的真实的纯真博物馆。”

——翟倞谈《第六支烟》


真实与虚构


在帕慕克看来,小说和博物馆具有共通之处:它们通过具体存在的语言或物件,来抗拒遗忘;在无法停止的时间里留下一段印记,使其成为历史。比起宏大叙事,私人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许记载着更多关于历史和人生的真相。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部与小说高度同构的艺术品。
 
建造一座真实的建筑,去寄托虚构情节中的真实情绪。所有的陈列、灯光、装饰,以及充满旧时代气息的细节都和小说情节一一对应。记忆并不可靠,但利用真实材料去虚构一段记忆,则另当别论。帕慕克深谙这种隐晦的诉说之道,用浪漫诡谲的布置,让凯末尔的所有情感在虚构中变得真实。

▲图片来自网络
 
翟倞也深谙这隐蔽又深情的诉说之道,用绘画语言去投影情绪。
 
他的作品内核来源于阅读体验(文字),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处理成为绘画(视觉)。观看的当下,即拥有了文字与视觉的双重输入。当观者再融合自身环境和所思,作品便拥有了一种三重性的解读。这种解读很独特,每一个环节的不同都将引发观感的质变。

▲翟倞工作室一角

翟倞曾道“小说成了博物馆的目录,藏品成了小说的真实的证据。”他的《第六支烟》也成了这目录和藏品外的短篇评论。“纯真博物馆”中所有物件的故事,就是凯末尔对芙颂的爱情故事,翟倞画中抽烟的男子是对那种怀念之情的深度再述。 “怀旧” 作为人类广泛拥有的情绪,连接起了虚幻的过去和未来,人们需要在历史中得到一种存在感。
 
然而,抛开所谓文学和艺术,在纯真的世界里,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之人。

藏家说


我们邀请了翟倞作品的藏家尧尧,分享她对《第六支烟》的一些感想:

▲图片由藏家提供

《第六支烟》这个标题是吸引人收藏的重要原因,对我而言故事性是一个作品值不值得被选择的重要标准。我认为它值得被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解读。
 
我买下这件作品,成为了这个画面主人长时间的观众,可能在任意的情况下:心情,天气,时间甚至是我看他时所处的位置上,都为这个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抽了六支烟的男人杜撰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这是一种长久的互动,每一次观察都可能出现那些细微到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来支撑我的下一段故事。这就是于我而言能够长久吸引我的好作品。
 
虽然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诺奖小说《纯真博物馆》,但是我并没有跟随他的想法,因为我认为当一部画作完成时它就已经和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分离了,作者的想法变成了对于这幅画众多想法当中的其中一个,我想做的是花时间和画作相处,而不是花时间和这张画的创作者的思维模式相处。

关于艺术家


翟倞
Zhai Liang

翟倞的艺术创作常常有关于文学和历史,及其内部的叙事和逻辑结构。2011年至2015年分三次呈现于千高原艺术空间的系列个展《小径分岔的花园》(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以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同名小说作为工作蓝本,用绘画语言分别以读者、评论者、作家的角度重新建构这篇小说,借此进行自己的绘画探索。其它创作还包括“通天塔图书馆”,“夜航船”系列等。

在新的创作里,翟倞的绘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他简化了叙事的结构,同时加强了对笔触与画面质感的实验,力图将“慢”所包涵的思想内涵,与观看时的 视觉感受直接联系在一起。在对人物的描绘中,为了表达的直接性,他放弃了一些图像性的细节,如面部表情等,让画笔的逻辑取代图像的逻辑,重新定义一个 人物。他的作品曾于2009年获得罗中立奖学金,并曾在龙美术馆,K11 Art Foundation,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展出。






画廊同期展览


肖克刚:匿名
作品媒介 | 绘画、装置
展览地点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盛邦街,铁像寺水街南广场,千高原艺术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