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之友】散文:家乡的路

 文学艺术界 2020-03-24



     家 乡 的 路······

                 朱万启

                 一

       家乡的路是坎坷泥泞的。早在60年代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我的家坐落在段家乡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四户人家居住在一个庭院里,上屋是三间低矮的土平房,东屋是老黄家,西屋是老李家,我们一家7口人,住在西下屋,两间破土房。


      出门往西走不远有一口大井,供全村人们的饮水。每到雨季,爸爸总是穿着靴子一刺一滑的艰难跋涉为家里担水。村里人们赶集上店都是挑着担子到10里远的大虎山和20里远的中安堡。


       小时候经常随同姐姐们到周边外村屯去看戏和看电影,一场戏或一部电影要连续追赶四五个村去看。一次,去5里远的中心村看电影,影片的名字是《风雪大别山》,才演到第二卷,老天儿说啥也没让电影演完,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姐姐们拽着我急着往家赶。


      中心村是盐碱土,脚陷在里边就拔不出来,后来大姐和二姐就轮班背着我走,三姐才比我大两岁,她怕掉队,在后面拎着两只鞋,一边哭,一边跑。好不容易到了家,妈妈就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嘴里一个劲儿地叨咕着:“几个死丫头,等把孩子淋出病来的,看我拿烧火棍子打死你们……”当时我感到姐姐们很委屈,但也不敢向妈妈求情。


            二

      家乡的路是平坦笔直的。到了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家乡的山变了,家乡的水变了,家乡的路更变了……告别了坎坷,告别了泥泞,告别了窄小。变得平坦,变得笔直,变得宽广。

全乡19个村,村村都修成了砂石路,农民们不管是赶集上店,还是到田间干活儿,都有干爽道儿可走了。可我个人的路依然是坎坷的,不怎么好走。


      1976年7月16日,我念完了高中来到了生产队参加劳动,1978年国家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爸爸、妈妈鼓励我,就跟生产队长给我请了两个月假,叫我复习准备考大学。不知我是与大学无缘,还是命运不佳,从5月1日我患了“胸膜炎”,在医院里渡过了想做大学梦的前两个月,7月中旬,高考结束了,我也痊愈出院了。眼巴巴地看村里的几名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校门……


                 三

      家乡的路是黑色柏油的。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说城里有油漆板路,可我从来没见过,油漆板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前,孔桂芝老师在讲台前告诉了我们一个特大喜讯,明天,我们全校同学要到黑山县城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回家我就问爸爸,黑山有多远,有没有油漆板?“有20多里路,也有油漆板”,爸爸肯切地对我说。



      这一夜,我都没睡好觉,醒了好几次都没有亮天。妈妈拍着我说:“万启你睡吧,妈妈给你看着。”一觉醒来,起床吃了两个玉米面饼子,妈妈还给我用纸包了两块放在书包里。我们全校五个班学生,排着队唱着歌出发了。


      上路以后,我的眼神一直往前方盯着,路过么台子、王炮,还没看见油漆板。我等不急了,就问孔老师,油漆板到底儿还有多远啊?“过了古家子就到了”,孔老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又走了一阵子,出了古家子村东头的小桥,老远望去,果然看到了油漆板。啊!原来是黑色的,我踏上了油漆板,使劲儿地跺了两脚后,又弯下腰来,用手就摸一摸,坚硬而光滑,走起路来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如今,我的家乡也铺上了油漆板,19个村全都通上了柏油路,长达70多公里。农民种的粮食、蔬菜都运到了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家乡的路真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