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人墨客写诗为什么离不开竹子

 昵称535749 2020-03-24

2020-03-23 17:43

华人号:中国文化

中国人对竹子到底有多喜爱?

从苏轼这首《于潜僧绿筠轩诗集》便能看出一二。在他看来,如果要在竹子和肉之间做一个选择,那一定要选竹子。毕竟没了肉只会让你变瘦;而没了竹,则会“令人俗”。


为什么竹子在他们眼里

如此重要?

这得从竹文化的起源说起。

秦汉:以竹喻人

▲ 《国风·卫风·淇奥》

竹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来狩猎,更将它当作书写的载体。除了丰富的“物用基础”,“咏竹”也逐渐在文化圈中流行了起来。如《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就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华,拉开了以竹喻人的大幕。

 到了汉代,竹子进一步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这种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为竹文化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魏晋:“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图》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竹林七贤”可以说是竹子一步步走上“神坛”过程中的重要推手。“竹林七贤”为疏解现实中的不如意,时常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一起游于竹林之下,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虽然对竹的“高节”、“坚贞”偶有提及,但更多是对竹自然风采的礼赞。他们所赋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

唐宋:虚心有节

▲ 《庭竹》-刘禹锡

唐代时期,诗歌文化的兴盛达到了顶峰,咏竹之风更盛。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竹名句,仅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就达1000多首。

在这些作品中,竹林、竹风、竹影,表达着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体现了文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竹子作为君子的代表形象,被固定了下来。

《墨竹图》-苏轼

到了宋代,“画竹”成为了咏竹最主流的方式。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著名画竹名家,他最喜欢画的,便是墨竹。传统的中国画中,一般都是墨分五色,传说,东坡画墨竹,墨分七色。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文人墨客们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都会不知不觉映射在竹上。所以宋代文人画竹,并非只是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为载体,表达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

明清:画竹之风

▲ 《竹石》-郑板桥

竹子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钟爱之物,中国人也一直喜欢用竹子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代表自己的志向。其实,竹子的修身养心可不止作用在精神层面,对人的身体同样有效,早在古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竹子的养生价值。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明确收录了淡竹叶,主治热病烦渴;在清朝的《药品化义》中也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主治胸中热痰、伤寒虚烦”的记录,认为竹叶有很好的去清热去烦的效果。

Tips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就要问了,淡竹叶的功效究竟从何而来?其实,它的养心效果,主要源于淡竹叶中的一种活性成分——竹叶黄酮。

竹叶黄酮到底是啥?

竹叶黄酮是20世纪90年代新开发的以高山野生淡竹叶为原料的一种植物类黄酮制剂,它也是中国首创的、具有中国本土资源特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类黄酮制剂。

竹叶黄酮,内含黄酮类、内酯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其功能因子是黄酮糖苷。所谓黄酮糖苷,是指黄酮木核的某些位置上链接了糖基所形成的化合物,它分为碳苷黄酮和氧苷黄酮两种。所谓碳苷黄酮,是指其中的糖基是通过-C-C-键与黄酮母核相连,碳苷黄酮与氧苷黄酮相比,不仅结构稳定,不易被降解,更强的亲水性也让它容易被开发为食品与保健品。

竹叶黄酮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浙江工业大学在动物实验中就曾发现,竹叶黄酮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TG)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能。

参考文献:

张英;竹叶黄酮的生理与药理活性[J];世界竹藤通讯;2004年02期.

钱俊青, 戴承恩, 李尚谦, et al. 竹叶黄酮降血脂活性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 42(5).

没想到吧,

竹子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

在养生领域同样也是一位小能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