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溪老人传

 一竿云影 2020-03-24

    尚秉和(1870-1950),名秉和,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晚清进士。少肄业本邑龙泉书院,后游学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事吴汝纶。遍治经史,精研辞章,颇有创获。清光绪十七年(公元I891年)进士,分工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入进士馆,学习法政,后任巡警部主事、员外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为教习,次年丁父忧,服阕复为民政部员外郎。
 
  辛亥革命后,尚秉和任内务部第三科科长。署理营缮司司长。浮沉郎署者十余年。后遂辞官,执教于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受沈阳萃升书院之聘,主讲席三年。
  
    日本侵陷东北,尚秉和还为北平中国大学教授。1936年受聘执讲于保定莲池讲学院。芦沟桥事变起,尚秉和家居不复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史馆”聘为纂修。1950年病殁。

    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尚秉和平生口讷于言,于学则无所不窥,精通方术、医药,又工绘事,善鉴赏金石文玩。著述甚丰,遍涉经、史、子、集,其《辛壬春秋》、《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颇见重于世。

    著名易学家。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尚秉和推崇“未学易、先学筮”的易学思路。于象数易学的贡献非常大,自民国以来,其易学理论对易学界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尚秉和于《易》研讨最深,主张“象为学《易》之本。”曾全面考究汉《易》象数学的特点,详探《左传》、《国语》、《逸周书》尤其是《易林》中久已为人忘忽的《周易》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凡立说与取象,多有创见,而不苟同于先儒。时贤王树楠称其“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 尚秉和通过对象数的阐发和筮法的研究。

    尚秉和主要著作:《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左传)、(国语)易象释》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焦氏易诂》十二卷、《周易时训卦气图易象考》一卷,《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一卷、《易注》二十二卷、《易林评议》十二卷、《读易偶得录》二卷、《太玄筮法正误》一卷、《洞林筮案》、《郭璞洞林注》、《易卦杂说》、《易筮卦验集存》、《周易导略论》、《辛壬春秋》等。

 

    附:滋溪老人传

 

    滋溪老人。姓尚氏。名秉和。字节之。世居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之伏流屯。自前明以来。家世无甚贫。亦无甚富。世世耕。亦世世读。父中宪公。幼有声於庠序间。乃六应乡举而不第。卒以贡生终老。有二子。长式和。字逊臣。次郎秉和。乃纵令游学。曰。是或能成吾志。初肄业邑龙泉书院。从安州魏奉宸先生游。岁己丑乡试。逊臣中誊(左月)录。分国史绾。人言可叙官。时年少气盛。弃而不顾。继而又赴真定恒阳书院肄业。时桐城昊挚父先生方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以诗古文为北方倡。心慕之。乃复游学於保定。逊臣於历史地理。及诸家古文。素所服习。尤擅长制艺。既至莲池。颇为昊先生所赏拔。乃六应乡举。每高荐而不第。最後二科主司拟中者再。仍不第。後己酉科取中拔贡生。非所好也。乃绝意进取。只秉和一人。在外游学。岁乙亥。丁生母张大宜人忧。遂屏弃制艺。专致力於诗古文。凡归方姚梅曾张。并昊先生所评点诗古文诸子。前四史。五代史。或假之於昊先生。或索之同门。曰夕移录者数年。由是於斑马韩欧。叙事虚实。详略简括。微眇之旨。略得於心。而叹晋唐以来史传。其叙述每与其人之精神。不能相称。後昌黎能之矣。而不作史。欧阳能之矣。而於新唐书。只作志不作传。只新五代史为一手所成。班马遗法。赖以复明。外此则陈陈相因。有若簿籍。未尝不读之而倦也。光绪壬寅。受知於学使陆伯葵先生。取优贡第四名。是年举於乡。翊年癸卯成进士。分工部。光绪三十年人进士馆。学习法政。三十一年十二月巡警部尚书徐公。闻名调人巡警部。三十二年补主事。翊年升员外郎。以军机章京记名。宣统二年丁父忧。始巡警部设立二年。易名民政部.至是又易名内务部。复浮沉部中者十馀年。自通籍後。处京师。出人於各座师之门。凡王公贵人。及当世宰相。莫不亲接其颜色。习见其晋接僚属承奉辇毂之劳。而为时势所拘。皆不克行其志。慨然於崇高富贵者如斯。至四五品以下朝士。能酬应奔走。趋附形势者。即可超迁。否则庸碌不足数也。其烦劳其情状。自料非孱躯所能堪。而文学者。吾所素习也。始欲以著述自见矣。然不能号(左木)腹为。又不能去通都大邑。以舆文人学士远也。东方生云。避世金马门。扬子云云。下者禄隐。遂师其意。如纳如愚。不顾讥笑。博升斗以自?。乃集古文讲授谈十二卷。凡文章家讲求义法传授心印之言。靡不辑录。而於叙事之法讲论尤详。盖文章之道。以纪事为最难。八家之中已不尽能矣。明清两朝儒者。尽有文名横绝一世。乃一叙事则蹶足不起。且邻於小说者多矣。则以义法不详。雅俗之辨未审也。独归熙甫方望溪两氏。能摧伏外道。力抉雅音。故备录其说。以为古文者导。自此书出。河北大儒王晋卿先生。桐城姚仲实姚叔节诸名士。皆叩门来访。引为同气。至辛亥革命。国体变更。私忖此变为数千年所未有。蹶然兴日。是吾有事之日也。乃搜集传记。存录报章。几百七十馀种。以十年之力。成辛壬春秋四十八卷。继又思中国历史。皆详於朝代兴亡。政治得失。文物制度之记载。至於社会风俗之演变。事物风尚之异同。饮食起居之状况。自三代以迄唐宋。实相不明。一读古书。每多隔阂。初学固病之。却通人学士。偶有所询瞠目不能答者多矣。然一物有一物之历史。一事有一事之历史。即细而至於拜跪坐卧。床榻几席。更衣便旋。亦莫不有其历史。因却经史百家。及晋唐宋以来小说。凡人所习焉不察。而於事物之历史有关者。详细辑录。解说原委。连缀成篇。成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四十四卷。时政府已南迁。则授读於辽东以自给。年已垂垂老矣。老而学易。自古如斯。亦不知其所以然也。欲学易。先明筮。而古筮法皆亡。乃辑周易古筮考十卷。罗古人筮案。以备研寻。象者。学易之本。而左传国语为最古之易师。乃著左传国语易象释一卷。汉人说易。其重象与春秋人同。然象之不知者。浪用卦变或爻辰以当之。初不敢谓其非。
 
    心不能无疑也。初在莲池时。读焦氏易林而爱之。继思却一卦为六十四繇词。必有所以主其词者。无如易林所用之象。与汉魏人多不同。故仍不能通其义。久之阅蒙之节云。三夫共妻。莫适为雌。子无名氏。翁不可知。知林词果由象生。又久之阅剥之巽云。三人同行。一人言北。伯仲欲南。少叔不得。中路分道。争斗相贼。巽通震。由是易林言覆象者亦解。又数年读大过。九五曰。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上兑。而恍然於易林遇兑即言老妇之本此也。大过九二曰女妻。女妻。少妻也。九二巽体。又恍然於易林遇巽即言少妻之本此也。他若易林遇艮即言龟。而恍然於颐损益之龟之指互艮。遇兑即言月。而恍然小畜归妹中孚之月之指兑。若此者共百馀象。 
 
    非易林之异於汉魏人,乃汉魏人之误解易。尤异者,困之有言不信。以三至上正覆兑相背也。中孚之鹤呜子和。以二至五正覆震艮相对也。凡旧解无不误。亦皆赖易林以通。先天卦象。清儒谓为宋以前所无。辟之数百年矣。乃易林无不用之。邵子所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先天卦数。及日月星辰水火石土之八象。清儒尤机其无理。易林亦无不用之。於是著《焦氏易林注》十八卷,《焦氏易诂》十二卷,以正二千年周易之误解。卦气者卜筮之资,乃必与时训相附。初莫明其故,久之知七十二候之词,皆由卦象而出。如中孚曰蚯蚓结。上巽为虫。故曰蚯蚓。中孚正反巽。相对於中。故曰蚯蚓结。於复曰麋角解。震为鹿故曰麋。艮为角。艮覆在地。则角落矣。故曰麋角解。初以为偶然耳。既求之各卦无不皆然。且用正象、覆象、半象麾不精切。凡易林所举失传之象,如以艮巽为鸿雁,以兑为斧为燕。求之卦气图往往而在。於周易所关至巨。乃著《周易时训卦气图易象考》一卷。文王演易。本因二易之辞。而改易旧卦名者。约二十馀卦。其旧名略见於李过西溪易说。乃说之不详。至清黄宗炎、朱彝尊、马国翰等迭孜之。於某卦当今之某卦。略得矣。而皆未详其义。又二易繇词。杂见於传记者。其卦名虽异。其取象则同。可考见周易之沿革。乃著《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一卷。易理之真解既明,易象之亡者复得。於是由汉魏以迄明清,二千年之误解,遂尽行暴露。非前人智慧之不及,乃易象失传之太久也。因之及门诸友环请注易,乃复成易注二十二卷》,以其与先儒旧说十七八不同,而又不敢自匿其非也,因名曰《周易尚氏学》。以二千馀年之旧解,今忽谓其多误,以一人之是。
 
    谓千百人皆非。无乃骇策。然而易象易理。如此则协。如彼则?一经道破。明白易知。以天下之大。千百年学士之多。果无一人同我者乎。乃复泛览易说。至数百家之多。果得会稽茹敦和,乾隆进士,著《周易大衍》。其发明失传之象,与我同者十有五。如以坎为矢。震为辐。艮为状(右木)等是也。得归安卞斌,嘉庆进士,著《周易通释》,以巽为豕,以坤为鱼,以坎为矢。其取象与我同者三。得安仁卢兆敖,嘉庆进士。著《周易辑义》,以乾为日,以呜鹤在阴之阴为山阴,说龙战於野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故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以战为交接。说与余同者三。得黄冈万裕云,嘉庆举人,著《周易变通解》,谓左氏风行而著於土,山岳则配天,川壅为泽,震之离亦离之震。荀爽注家人,题离巽之中有乾坤。同人谓乾含於离。同日而居。坤舍於坎。同月而居。皆明言先天卦位。说与余同者六。得宛平李源,道光举人,著《周易函书补义》。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朋即类。类即朋。阴以阳为朋。复曰朋来无学。谓阳来也。阴以阳为类?颐六二曰行失类也。谓往不遇阳也。说天地变化。草木蕃云。蕃者掩闭。说大过以巽为女妻。以兑为老妇。谓既济以离为东。坎为西。说与我同者九。得江宁沈绍勋。著周易示儿篇。言焦氏易林为言易者所不解。其学遂绝。苟有深明象数者。一一诠注。可以发无穷之义蕴。乃注易林乾之随艮之离二卦。皆原本象数。又谓左传同复於父敬如君所。及南国戚(左足)舍其元玉中厥目等辞。皆明言先天卦位。说与我同。此六人者。其说易虽不皆善。而各有二三说与余符合。可见真理之在天壤。久而必明。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岂不然乎。乃引以自证焉。独左氏舆易林所用正覆象。迄无一人用以解易者。则余说之赖以证明者。不过百分之五六耳。其有待於後者尚多也。泛览既久。乃成易林评议十二卷。年老健忘。偶有所得。不即书之。转眼即。力矫其病。成读易偶得录二卷。读书偶得录二四卷。与易林等重。乃太玄人与人殊。从无论定。乃著太玄筮法正误一卷。凡说易之书约有十种。共立说与取象十七八与先儒不同。共誉我者。王晋卿先生谓。将二千年来。儒者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於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陈散原先生谓。此书千古绝作。今世竟有此人。著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此当有愧色.其谤我者。谓郑虞旧注。为历代易家所尊重。今忽谓其多疵。岂有清一代如惠氏父子张惠言姚配中诸人之尊崇郑虞者之皆误乎。是别妄诞之甚。然而我所举之易说易象。皆周易所固有。我不过举左传易林等书。用以证明。以贡贝献於学者之前耳。至於毁之誉之弃之取之。在其人之功力如何。庸足计乎。此外著查勘明陵记四卷。燕京城垣沿革考一卷。燕京历代宫殿孜一卷。灌园馀暇录六卷。槐轩见闻录二卷。客馀随笔一卷。
 
    文集四卷。诗集四卷。槐轩说诗十二卷。二十六年讲学莲地书院。为毛诗说二卷。始吾以易象失传。故易说多晦。乃浏览毛诗新旧各说。其晦黯与易同。惜余年老。不获终业。只说召南周南二篇耳。老人资性鲁钝。幼读书日不过十馀行。纳於言。见事迟滞。今年七十矣。回忆生平所历。如科名如学问。无不艰苦既久。而後得之。年十八人邑庠。二十一补凛膳生。乃七应乡举。始举於乡。成进士时年已三十三。先母张太宜人殁已三年。又外祖育堂公。有知人鉴。见余兄弟文。谓必腾达。吾当见其成。乃乡举报捷。先一月而公殁。科第之荣。世俗所重。二老人期望终身。竟不得目睹。以博一笑。此则生平所最痛心者。及通籍为官。不三年得补主事。 
 
  老人自幼游佛庙则喜。道院则否。殊不知其所以然。初读佛经。懵不知落处。後阅五灯会元。达观禅师云。弹是经纲。经是禅纲。提纲正钢。了禅见经。乃穷览禅说。久之。知唐宋以来禅家大师。道齐诸圣。其寥寥数语。能括经教精华。其大自在处。已入吾圣境。凡有儒佛者。皆不知佛。之实际与吾儒同。且不知吾儒中庸之道与佛无异也。盖自唐之王维白居易裴休。宋之杨亿李遵勖张九成李丙冯楫。十数人外。鲜有知此者矣。禅语既会。再读诸经。立知归宿。然仍不能解脱也。十四年冬。因时局兀臬不能去怀。偶阅马祖与百大观野鸭因缘。遂脱然放下。因说歇曰。参得江西过去禅。应无所住得真铨。森罗万象飞飞过。不许些微把眼穿。因废弃时事。安心著书。後读僧璨信心铭曰。大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又曰。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凡著书不能无拣择。无是非。於是著书之念亦放下。放下再放。回思旧梦。尽是云烟。历历数之。真多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