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蹄寺石窟——隐藏在临松薤谷中的一方圣地

 臭屁花妞 2020-03-24

甘肃大大小小的石窟有50多处,且大多集中在河西走廊,从东往西有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玉门的昌马石窟、瓜州的榆林石窟、敦煌的莫高窟。

马蹄寺是中国河西走廊上的佛教圣地,其中千佛洞、“三十三天”石窟、金塔寺立体飞天是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建筑。蹄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石窟群由千佛洞、马蹄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

马蹄寺也叫普光寺,早期为汉传佛教寺院,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开始兴盛,藏语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马蹄寺、马蹄山、马蹄河畔。这是一处集石窟艺术、佛教文化、祁连风光、裕固风情为一体绝佳去处,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不管是心灵,还是信仰都会令人耳目一新。

“八王之乱”致使西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开始走下坡路,从而导致了“五胡乱华”,也称“永嘉之乱”,中华大地从此又进入了一个大动乱时代。“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公元311年,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

五胡是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但事实上数目远非五个。从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东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较大的分裂割据政权。中原王朝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混乱与杀戮已经无法避免。

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山和山下的临松薤谷一带,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相对平安稳定。明代诗人郭绅写过一首这样的诗章:“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室有金容仙迹古,门无玉钥藓苔鲜。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人味百篇。”这首诗说的就是马蹄寺所在地临松薤谷一带的胜景。这一带重峦叠嶂,松涛起伏,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四季流水潺潺。这样的环境对于专心治学的人来说,马蹄山和临松薤谷是个可以潜心修行的地方。

秦安人郭荷翻山越岭,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来到了张掖东山寺和马蹄寺一个叫临松薤谷的地方。“东山烟雾”为“甘州八景”之一。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专心于读书、授业、悟道、批史。还有众多和郭荷一样西迁的家族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不再东返。郭荷在东山结庐读书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河西走廊,河西学子便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敦煌人郭瑀是郭荷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与郭荷、郭瑀同时代和后来卓有成就的河西文化名人、学者还有索靖、宋纤、索敞、张穆、张斌、祁嘉、宋繇、刘昞等。这些学者对后世儒家汉学影响很大,敦煌人刘昞是郭瑀得意门生,又是心意女婿。刘昞所著《敦煌实录》,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实录性的史书,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期间的河西走廊虽然也是狼烟不断、政权频频更替,但相对于中原地区,这里还是一个比较安定、富裕,文化气息也相对浓郁的所在。郭荷是河西文化繁荣昌盛的领军人物,郭荷、郭瑀、刘昞这些儒学大师在张掖前后生活了近70年。这70年的岁月,是西晋王朝从动荡不安走向分崩离析的岁月,也是河西走廊从“五凉”时期走向北魏的时代,更是河西走廊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在那群雄纷争的岁月里,河西这块清静之地留存了中华文化的一丝文脉,后来的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被学术界称三大文化体系。

马蹄山古名临松山、丹岭山、青松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七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

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西汉初年,这里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甘镇志》记载有“神骥足迹”之传说。在今天的马蹄殿中心柱前左侧地上有一凹陷酷似马蹄的印迹,传说为天马所踏:一日天高云淡,丽日当空,格萨尔王骑一匹天马路过这里,天马被马蹄山一带的美丽风景所吸引,就想在此停留,马蹄刚一落地,格萨尔王就紧勒马缰,天马再次腾空而起,后蹄在山岗一块石头上蹬出一个深深的蹄印。当地百姓将蹄印当成吉祥物顶礼膜拜,慕名而来的僧侣在这个地方建造了马蹄寺。石上嵌着的深深马蹄印比一般的马蹄要大的多,看来只有神马才有如此神力。这个传说大概是在元代藏传佛教传入普光寺时流传开的,以此表达了人们对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景仰之情。正是由于这个神奇的马蹄印,临松山后来改名为“马蹄山”,普光寺改名为“马蹄寺”,山谷中的河也变成了“马蹄河”。

这一石窟群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经历代开凿扩建,现保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壁画等珍贵文物,是我国石窟寺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处典型代表,马蹄石窟因为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和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据《晋书·郭瑀传》载,东晋学者郭瑀“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马蹄寺石窟和北凉沮渠蒙逊创建“凉州南山石窟”这一记载有关,大量洞窟为北魏至明清历代营建或者重修,后来临松薤谷逐渐从儒家文化逐渐转变为佛家文化。

从张掖一路南行,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进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雪山近在眼前,绵延起伏,横亘千里,山顶皑皑白雪熠熠闪光,山下潺潺流水浪花滚滚,祁连山北麓余脉斜出,谓之马蹄山。

马蹄山东面入口处一片赭红色的峭壁依天而立,雕凿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洞窟,洞窟里有造型各异的石塔和佛像。千佛洞始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现存窟龛依山崖走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窟内开龛造像,窟檐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北段是浮雕石塔林,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也有西夏的珍品。

从千佛洞西南行大约一公里许,就到南北马蹄寺石窟群,马蹄寺雄峙在祁连山的余脉马蹄山上,山林郁秀,长满苍松柏和灌木花草,马蹄寺分为为南北两寺。北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香烟最盛,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马蹄北寺又名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普光寺在明朝永乐十七年,钦差大臣启奏皇上请求赐扁额之际,恰巧得到南方军事取得胜利的喜报,皇上甚为喜悦,随赐名为“普光寺”,扩而大之,增塑佛像,鼎盛时期僧从三百多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给的御物。

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是马蹄寺最壮观的洞窟,远远望去,那金字塔形的佛阁好像悬空寺一样,共7层21窟呈宝塔形挂在陡峭的丹崖之上,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处石窟寺院,它没有森严的大雄宝殿,没有华丽的琼楼玉宇,没有茂盛的古木参天,陡直平整的红色崖壁上硬是被古人开凿了上下七层有如迷宫般的洞窟。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

“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古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把一座石山变成一座寺院,这样巨大的工程,就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是在生产工具极不发达的1600年前。思索无解,只有信仰,心中有信仰的力量,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攀上最高窟为救度佛母洞,内塑绿度母像,还有一小窟相通。内塑白度母像。第五层一窟中有一砖塔,内藏观音菩萨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各窟均开龛造像。三十三天洞窟开凿规模宏大,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仞利天”,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合印度教中关于“界'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脱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灭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十三天”是护法神帝释天和它的部下居住的地方。佛经说须弥山顶中间有帝释天,四面有八神,加起来就是三十三天。

据文献记载,这座石窟开凿在北魏时期,以后各个朝代不断开凿,直到明朝才凿成了最后一层,每座石窟的里面都有塑像,四壁还残留着元、明时期的壁画。虽然石窟悬在崖壁的上面,但可以沿着栈道登临,各层洞窟之间,有隧道相通,隧道陡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站在洞窟最高层,极目南山,翠柏苍松,黛山浮雪,真是美不胜收!两尊高大的白塔异常醒目,雄伟的雪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动人,在马蹄寺周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紧邻而居,和谐共处。格萨尔王殿香烟缭绕,浓浓的酥油味充斥大殿。格萨尔王正襟危坐,威严中透出一股英气,两旁的文武大臣,一个个气宇轩昂。格萨尔王是吐蕃部落的首领,他一生戌马,降妖伏魔,宏扬佛法,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00多个部落,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马蹄寺石窟群从北凉算起,经历了汉、匈奴、鲜卑、回鹘、吐蕃、蒙古等众多民族融合,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西夏)、元、明、清等各朝各族的人们修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就像一条纽带把各族人民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马蹄寺石窟无疑就是历史的见证。

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条叫刺沟的山谷深处,从刺沟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沟100米以上褐红色绝崖,金塔寺石窟开凿于距地表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条211级的陡峭石梯可达;两个洞窟均座北向南。中部栈道连通。从洞窟的形状,塑像,壁画的风格看,都属魏时期,石窟保存完整,洞窟坐北朝南,两窟均为中心塔柱式,属典型的北凉风格。塔柱四面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包含佛、菩萨、弟子和飞天等内容。这些塑像大都面相浑圆,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容貌和服饰特征,反映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

大型高肉浮雕飞天造像代表了金塔寺石窟艺术的精华。与敦煌的飞天壁画不同,这里采用立体悬塑的方法,飞天的身姿呈V字形,上身和双腿悬空,好像真的要飞离龛壁,飘逸的动感极其强烈。这种立体飞天本是北凉石窟造像的一大特色,但在1600年后的今天,只有金塔寺硕果仅存,自然是无价之宝。

菩萨、飞天,供养人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飞天和供养菩萨都是彩塑,立体感很强,而且表现出躯体结实丰满,表情生动自然,形态优美多姿。特别是彩塑飞天,前身、两腿飞舞的飘带,离开了龛壁,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国内独一无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只有彩绘和影壁,没有这样立体彩塑的,这种彩塑飞天进一步表现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和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马蹄寺环境奇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古往今来,历史上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都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明人有《咏马蹄寺》七律一首:“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空,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登高极目远眺,这是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这是一曲壮美的交响乐,这是一首无言的古诗词,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妙的传说,收获的喜悦,动听的歌曲。马蹄山,一座伟岸雄浑的山,马蹄石,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传说,马蹄寺,山水共石窟一色!怀抱一颗淡然之心,慈悲之心,不求什么,随遇而安,遇那千年的沧桑,遇那信仰的坚韧,遇那古刹的幽静,遇那大佛的微笑,遇那佛门的清净,遇那自然的美好。时光流转,熙攘红尘之中,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流传下来,让人千古留恋,永志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