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蕃大非川一战,为什么让不败战神薛仁贵遗恨终身?

 花开无田 2020-03-24

提及薛仁贵,人们率先想到的必然是不败战神的威风赫赫。作为唐朝著名的将领,出身河东望族的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末年投军入伍。随即便在跟随李世民征战高句丽之中被发掘,而后的几十载军伍生涯之中他立下赫赫战功,"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更是人尽皆知的典故。

但在这些光辉胜迹背后,大非川一战却成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滑铁卢”,令他遗恨终身。

当时的吐蕃帝国、唐王朝得益于气候条件的变暖以及松赞干布、李世民两位圣君的执政,几乎同时崛起。而在利益的分配之上,二大帝国在势均力敌之时,采取了以文成公主入藏结为姻亲,形成“舅甥之国”来维系短暂的和平。

但这种和平,并不能抵消两大帝国在开疆拓土时的矛盾。尤其是随着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650年松赞干布的去世,新君的上位也为唐、吐蕃的未来关系走向划定了方向。

吐蕃方面,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任。但是年龄幼小的他,并无掌权的能力,大权旁落于禄东赞之手,主弱臣强的结果便是大事悉决于臣子,而在扩张的过程之中安西四镇、河西走廊这样有着重要的地理作用、钳制大唐的的锁钥之地也就吐蕃帝国成为了首选之地。

另一方面,大唐高宗即位。对于吐蕃之举,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670年,唐朝、吐蕃为争夺吐谷浑战火重燃。在这之前,苏定方让吐蕃功亏一篑,但这一次吐蕃来势汹汹,很快吐谷浑被灭。

作为宗主国的大唐,亦迅速做出反应,高宗以郑仁泰、契苾何力前往。但事实上,这也只是彼此心照不宣下的一种的政治表演。一方面,此时的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尚未结束;另一方面,西域地区又要固守,而且吐蕃已成侵吞之势,更兼之唐朝内部对于吐蕃的意见上战和不定。

最终,养虎遗患之下670年四月,西域十八州陷落。面对此番情景,一再退让之下,大唐王朝终于有了以薛仁贵、郭待封等人为将领,率10万大军,以护送吐谷浑国王归国为口实的征讨吐蕃行动。

而在军中,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郭待封为副将。在薛仁贵的战略构想之中,唐军如果全部前往乌海,势必会减慢行军速度,贻误战机;于是他命令郭待封屯驻大非岭,而薛仁贵本人则亲率大军直扑乌海。

乌海,作为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薛仁贵此举,意在直击敌人七寸,而就战果而言,也取得了成功。轻骑进军的唐军,从天而降,吐蕃防守不及,乌海为薛仁贵占领。但此时本来先胜的唐军内部,在薛仁贵命令郭待封固守大非岭之时,隐忧已经凸显。郭待封,自持名将郭孝恪之后,并未遵从薛仁贵的将令,而是自率后队进发,而粮草、辎重众多的问题,也成为困扰郭待封与薛仁贵合兵乌海的症结。

此时,在听闻乌海陷落之后,吐蕃名将论钦陵 火速回军救援。很快,二十万吐蕃大军将郭待封所率辎重等尽皆掳掠而去。

而无奈之下,唐军只得退守大非川。在调集了近40万大军之后,论钦陵已经是数倍于薛仁贵之军,外兼之唐军高原反应、粮草不及等因素,唐军败局已定,大非川一战唐军也全军覆灭。本意图借乌海为跳板,直取吐蕃国都的薛仁贵只得在胜负已分之下,修书论钦陵罢兵言和。

并非出于对薛仁贵的尊重,而是出于战略目的达成的“大度”,论钦陵选择放归薛仁贵部。作为失败的结果,薛仁贵不败战神的名号陨落,被削职为民;与他一同被打败的还有大唐王朝对于吐蕃帝国的态度,唐王朝不仅事实上失去了安西重镇、吐谷浑等要地,在对吐蕃上也由优势改为战略守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