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二月,亦称“杏月”。“九尽春回杏花开,鸿雁儿飞去紫燕儿来”,正当桃花还羞答答地未曾露脸之时,杏花却捷足先登,如云似雪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不易,忽从天降的“新冠”疫情,让人们乖乖地宅家一个多月,早就憋不住了,生怕辜负了洒满窗外的撩人春光。听说十几天前,有人就偷偷跑到涧口砚凹看桃花,可惜为时尚早,跑了几趟也没能见到。前几天有人说,在景阳镇有个地方的杏花开了,也很漂亮。于是,我们就约了几个朋友急不可待地开车出发了。 景阳镇有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子叫“良泉沟”,据说过去叫“涼泉沟”,“涼”同“凉”,后来有人嫌太“凉”了不好,就改成了“良”。良泉沟在景阳川西边的山坳里,从北村进去不到三公里。该村南对巧女寨,北向洛河川,东毛坪,西云梦,在这两条丘陵中间夹着一道小岭弯弯曲曲像一条蛇,故称之为“蛇岭”。
 别看这蛇岭不长,却是良泉沟的命脉所在。蛇岭头朝南,尾向北,蛇头是个制高点。在蛇头左下方的一片高地上,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汉墓群;蛇岭腹部凸起,最顶端有一棵古柏,据说这是良泉沟的“风水树”;在蛇尾处,便是该村最兴旺的杜氏祖坟。杜氏在明末清初从樊村迁来,已有近300年历史。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良泉沟的六万棵杏树就错落有致地装点在这条蛇岭上,杏花一开,漫山遍野,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狂舞的银蛇。“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白居易老先生当年来永宁作客,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喝了两杯酒,就晕晕乎乎弄了两句“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如今身临其境,还真有点那个味道。
 过去,我们的祖先种什么都很讲究,所谓“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还有“院里不栽杏,杏旺人不旺”,因此,过去人们在房前屋后栽杏树的不多。再说,杏花看起来也没桃花那么灿若云霞,娇艳欲滴。记得10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去凤翼山坡看桃花,谁知桃花未开,我们不忍扫兴而归。就开着车上了王村原,没想到过了梅窑向东张望,竟发现沟对面白花花一片,景色非常壮观。于是,我们就绕道卡村沿公路向南,在南王村的半沟崖上竟发现种有很多古老沧桑的杏树,当时我们的疯狂劲儿就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登高爬低,尽兴抓拍。今年又发现良泉沟也有不少杏树,原想肯定是这几年栽的新树苗,谁知到现场一看,这个村不仅有这几年从山东引进的红太阳、金太阳等几万棵新品种,还有树龄在百年以上的鸡蛋杏、关爷脸等老杏林。 看来,这个村种杏树是有传统的。至此,我们不仅要问:这个村种杏树除了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呢?经过深入了解,原来这与中医有关…… 说是在三国时期,今江西庐山一带有个著名中医叫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也就是说,董奉为人看病不收钱财,把病人治好后,只是让你栽上几棵杏树,数年以后,在董大夫的门前就成了一片杏林。后来,人们就用"杏林中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汇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那么,这个村真的有老中医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询问前来接待的该村支书杜治民先生,结果还真的有这么回事,他们村在清末民初有个大名医叫杜国本,医术非常了得,在其纪念碑上还是当时的国民党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题的字。碑阳面内容为:“大明医国本杜老先生大人德泽碑。”
 此后,良泉沟还出了一个名医叫杜兴中。他出生于1922年,1941年参加革命后曾任晋冀鲁豫卫生部第二野战医院医务主任、十八兵团第二医院代院长、西康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第七军医大学军事医学部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副院长等职,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通过这次观花活动,我们发现良泉沟支部书记杜治民和支部、村委一班人是非常注重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走进良泉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该村的文化广场上,伫立着五六块反映本村历史人物和寺院文化的古石碑。不仅如此,谈起本村的文化遗址、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杜支书也能做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我们现在主打扶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注重历史文化建设。良泉沟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良泉、红杏,古树、新村,这就是景阳川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