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老祖宗的醒世良言,却很少有人知道

 江山携手 2020-03-24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民俗是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在古代,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民间俗语集,叫曾观音文,里面有很多民间谚语,我们通常称之为“俗语”,比如“马的力量远近闻名,人心长存”。


有些俗语一读就懂,有些俗语一见就难懂。例如,今天的一句话“宁可试试别人的棺材也不要鞋子”。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丧葬有很多禁忌,但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宁愿帮别人试棺材,也不愿帮别人试鞋”?这似乎自相矛盾。

事实上,这与一种非常悠久的文化意识有关。虽然鞋子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人们对它更为关注。俗话说:借米不借木,借衣不借鞋。当我帮助别人时,我可以借给他米饭,但我不能借给他柴火,这很有趣。

古人认为帮助别人应该“帮助穷人而不是懒惰的人”。粮食成熟需要时间,用米粮救人,避免对方挨饿是吉德的好事。然而,到处都是柴火。如果你随便捡起它就可以了。如果你借给别人柴火,鼓励他们懒惰是个坏习惯。另外,借钱也不合适。

至于人们不能借鞋的原因,更简单的是:首先,鞋在古代并不罕见。只要普通人学会织草鞋,就不用担心没鞋穿。据《三国史记》记载,刘备幼年时曾“与母商贩一起织席”,即以卖草鞋、席为生。如果一个人连鞋子都不做,他就是懒惰。

其次,鞋是一种私密的私人物品。与现代相比,古代的卫生条件更差。如果对方的脚上有病,共用鞋子也容易感染脚气病等疾病。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最后,“鞋”这个词的发音在某些方面与“孩子”的发音相似。谐音文化使人们避免借出“孩子”。

因此,老祖宗说“不试鞋”并非完全迷信。相反,他用它来告诫我们,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即使关系更亲密,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他人提出一些不可接受的要求,更不要刻意为他人着想。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好办法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为他人着想。

至于棺材,虽然是丧葬品,但古人并没有刻意回避,否则就不会形成制作“寿衣”、寓意“积福长寿”的传统习俗。事实上,“棺材”也涉及谐音文化。在古人看来,提前为老人准备棺材也是一种造福子孙的“喜事”。

在古代,有一个小故事:两个学者去北京考试,并遇到了一个人举行葬礼。其中一个人认为这真的很不幸。这次科举一定是失败了,他无精打采。另一个则喜出望外,认为这是“登顶致富”的好兆头。结果,前者无法振奋精神,他考试确实不及格,但后者非常自信,赢得了冠军。

这个故事是根据一些古代地方的民俗故事写成的。许多正在备考的学者,在开始有个好的开端之前,都会去帮老人考棺材。老祖宗说“宁试棺材,不试鞋”,讲的是救人、寻人的智慧。不幸的是,这个觉醒的好词已经流传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