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1/2的魔法》得到了皮克斯动画近年来最特殊的待遇,开画不到一个月就上线了数字平台,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借助票房来判断影片成功与否的指标。 对于皮克斯而言,豆瓣和烂番茄目前八成上下的分数,没有任何参照价值,因为大家对它的期待,远不止如此。而《1/2的魔法》,也的确只能算皮克斯中流水准的作品。《1/2的魔法》有非常迷人的设定,一个由精灵、巨怪、美人鱼等神奇生物组成的魔法世界。但是人们发现,科学技术比魔法简单便捷多了,于是便渐渐忘了怎么使用魔法,这是影片的大背景。主角则是一对精灵兄弟,利恩和巴里一直非常思念早逝的父亲,在利恩十六岁生日这天,兄弟两人收到了来自父亲的礼物——一个可以把父亲召回24小时的魔法。但由于对魔法并不熟练,他们只变出来了父亲的下半身。于是,一场新的冒险便开始了,兄弟两人不得不在一天之内,找到把父亲全部变回来的办法。这是皮克斯非常擅长的路线:以一个全新的、完整且自洽的世界观,来传达他们打动观众的内核。在《头脑特工队》里,是以接受负面情绪来讲述成长;在《寻梦环游记》里,是用直面遗忘来讲述生死。所以,《1/2的魔法》依旧在基础设定上具有皮克斯的熟悉味道,魔法代表了幻想、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它甚至就直接是童心和童话的象征;而现代科技则代表了现实、秩序和遵从规则,明显意味着成人世界。这其实是很具有讽刺性和象征意味的,在一个拥有魔法的世界,人们却选择不去使用魔法,而青睐更具实用性的现代科技,这本身就是对我们当下世界过度依赖科技的批判。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却又把这个幻想世界里的角色都变成毫无幻想精神、索然无味的现实主义者,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操作,是皮克斯才有的锐意创新。影片的大部分故事都聚焦在利恩和巴里的冒险之旅上,他们牵着只有下半身的父亲横冲直撞,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宝石,才能把父亲带回来。表层故事是利恩和巴里的冒险,主题是亲情陪伴下的成长。胆小、怯懦有诸多意愿清单没能完成的利恩,在这个过程完成了开车、投球、跳舞等诸多愿望,也学会了相信自己。只不过,原来他的这些愿望,都是想和父亲一起完成,但在影片的结尾,他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做过了这些事情,哥哥巴里才是那个一直陪伴他的「代理父亲」。那种几乎在每对兄弟姐妹间都会存在的爱恨交加、相爱相杀的情感,也就在这种恍然大悟中得到了和解。未实现的愿望——满足愿望——愿望其实早已实现的转折,是非常巧妙的设置,它在失望——遂愿的不停切换中,通过失落感和满足感的交替,成功把成长和亲情的主题统一到了一起。这就是好莱坞顶级动画团队的叙事水准,内核都是相似的,无非是爱的力量、家人的重要性等等,但皮克斯从来不会直接喊出这个道理,而是会用这种从忽略到醒悟的转变,让主人公在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同时,也说服银幕前的我们。如何对待已经远去的记忆/人,则是《1/2的魔法》的深层主题。预告片中的那句宣传词「当回忆成为唯一的纪念,你愿意付出什么,带回记忆中的人?」就是这个主题最好的注脚。这和《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有一定重合之处,它同时还蕴含了另一层并行的意思,如何对待身边的现实/人。利恩在冒险的过程中,一直在试图用魔法把父亲带回来,这是典型「寻回失去的家人」的叙事。与此同时,他寻回的也不仅仅是父亲,而是一直以来被自己忽略的哥哥巴里。父亲对应想象,哥哥对应现实,片中的照片墙做出了明显的提示,父亲、母亲和巴里的合影过来之后就是母亲、巴里和利恩的合影。从没见过父亲的利恩,真正失去的回忆,并不是关乎父亲的,因为他都谈不上真正拥有过这一切。我们能失去的,只能是曾属于我们的事物。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用利恩远远看着巴里和父亲重逢的画面来收尾的原因,皮克斯真的是太擅长做营造这样的泪点场景了。即便我不是那么喜欢《1/2的魔法》,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场景的动人之处,它既充满温情,又漫溢着哀愁,从沉湎过去步入到迎接现实,像极了成长必然带着酸楚的新鲜气味。但是,终于到了但是环节,做到这个程度的《1/2的魔法》,并不能代表皮克斯的真正水准。这个哀而不伤的结尾,也仅仅只是皮克斯精神的灵光一现而已。根本的问题在于,所有的冒险、所有的寻找、父亲和哥哥这两个代表了亲情中「父性」的角色,和我们的主角利恩之间,都缺乏一种根本矛盾。说得明白点,父亲上半身的回归与否,不会对兄弟俩人的人生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那始终是魔法作用下的幻象。利恩和巴里之间,也根本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是兄弟间的小打小闹。至于利恩与更大的世界之间的隔阂,不管是母亲、继父抑或学校,连矛盾都几乎没有。所有人都充满善意,利恩也不是无法理解世界对自己的关心,他所遭遇的一切,连最基础的青春期问题故事都算不上。因为缺乏冲突前提,《1/2的魔法》之后的所有冒险、努力乃至牺牲(如果利恩最后的让渡也算种牺牲的话),全都站不住脚。不管是利恩和巴里的争吵,还是母亲最后关头的营救,甚至利恩有魔法天赋而巴里没有,都只成为了戏剧性的助燃剂。可以说,在巴里高兴地喊出「我的弟弟有魔法天赋」的那一刻,这个故事和传达复杂的兄弟情就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在利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动用自己的魔法遗传天赋之时,这个故事和寻父的艰难也没什么关系了。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我们看过无数次的「we are family」滥俗家庭故事。《1/2的魔法》通过蝎尾狮强调了它关于成长的主题,「你一定要冒险才能去探险」。可事实上,影片并没有为主人公提供任何人生中的险情,这场探险之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皮克斯之所以被我们看做是好莱坞动画产业的顶级厂牌,其故事之所以拥有熠熠生辉的魔力,是因为这些年来,在它最好的那些作品里,皮克斯一直在用不同的故事来触及那些童话通常不会触及到的宏大命题.比如《寻梦环游记》里孩子对生死的理解,比如《飞屋环游记》中迟暮老人重新看待过去与现在,比如《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的孤独。这些命题都可被总结为一种思路:当理想童话故事进入到现实世界时,它要如何处理那些令人痛苦的问题?这是皮克斯之所以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合家欢动画的复杂性和深度。在故事的结尾,皮克斯总是会找到一种解决方案,把童话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和成人都能在皮克斯最好的那些动画里获得感动的原因。与系统性的优点类似,问题往往也有相通性,不否认皮克斯这些年来产出的动画大多是杰作,但不够好的也有那么几部,《1/2的魔法》算一个,其余的应该还有一些续作,比如公认的皮克斯「没油」作品《赛车总动员2、3》,以及《海底总动员2》、《怪兽大学》等。分析这些皮克斯不够让人满意的作品,我们能发现某种共通的、让它们显得薄弱的规律。那就是它们关于失去、牺牲、放下、告别这种在人生中做「减法」的表述,根本没法与主人公在故事中获得的成长构成等式。《赛车总动员3》靠精神胜利法就赢得了比赛的酷姐、英雄迟暮最终重振雄风的麦昆,都是在「鸡血」的激励而非真正的磨炼下拿到完美结局。《海底总动员2》中的多莉自始至终都是个傻白甜的公主形象。至于《怪兽大学》,直接就丢掉了前作新异的世界观,回到了一个传统的美式校园故事里,而麦克在惊吓大赛上的胜利,也是来自苏利文的舞弊。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说主角得到了现实中的真正成长,那不过是童话里才有的一蹴而就。《1/2的魔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忽略了矛盾前提的它,给了主角一场无法称之为冒险的冒险,利恩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让失去和找回成了伪命题。 它设置了一个被现代科技覆盖的魔法世界,却从没让魔法和科技之间有任何交锋的机会。 1/2的父亲更始终是一个工具人,就像魔法只是被利用来制造奇观的工具一样。  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甜腻的童话,从未进入到现实中。或者说,它直接把童话当做了现实。在皮克斯重复自我的时候,我们会说皮克斯最大的敌人就是它自己。而对《1/2的魔法》,这种批评就太温柔了,皮克斯这次就像被施了遗忘咒,把最好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忘得一干二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