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海涛品读寇准《阳关引》

 邈思遐想 2020-03-25

附:原词:

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别易聚难,这是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感慨,困惑。古人负笈远游,宦游四方,与朋友,情人,家人都是经常别离的,很多时候更是长期的两地分隔。此情此境,互相之间也只能满怀思念,备尝别离之苦。或者寄望于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或者以天上共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聊以自慰,互相慰藉而已。

其实,即使生活在近处的朋友,不也是时常感慨公务缠身应酬太多琐事频扰,而不能常聚,而欢聚时又总是感慨时光如贼,为欢宴苦短而心绪难平吗!

这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却又是不能回避更改的。众生芸芸,问世间,谁能够有神力更改这一人生困扰呢?进而言之,上帝你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让人世间你的子民少些如此苦恼遗憾,更多一些欢娱呢?

谁也帮不了我们,这就是人类的宿命,终极感伤事。如果现世人生都是天天快乐完美幸福的,那么,诸位神仙岂不倒过来要艳羡我们这些红尘中人、凡夫俗子吗?他们自然是不会心理平衡的,也自然不会同意的。他们一定会到玉帝那儿告状的:陛下您看,这岂不乾坤倒置了吗?正常吗?呵呵。

我们都清楚。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一直都在为离别而感伤着。即使是那些看似达观的别离词句,多半也是故作豪放旷达而已。

真正的朋友面对别离,面对不知何时才能后会有期,有谁能够抑制住自己真挚的感伤?

你看,北宋人寇准送别朋友的这首《阳关引》,已开始在我们面前展开感伤的画面,情绪。

此寇准自然就是著名的传统戏曲《寇准背靴》里的那位主人公。

寇准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生于北宋立朝的次年,即公元961年,卒于1023年。一生基本上官运亨通,曾官至宰相,只是在逝世的前一年,被贬徙,后来即死于贬谪地——遥距东京汴梁数千里的雷州!据载,寇准生前生活奢华,加上曾位极人臣,不免有些飘飘然,忘记了明哲保身、盛极而衰的古训。寇准最后晚景的落魄凄凉,因而也着实让人感慨!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

哪怕只是初读一遍,我们都会知晓这首词化用了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即当时即被配乐传唱四方的《渭城曲》,亦名《阳关三叠》。《阳关引》相比于王维原诗,既有词句借用,更有意境的化用,并且进而铺陈延展,感情细节自然显得更为丰富一些。

当然,不是说《阳关引》胜于《渭城曲》。二者体裁容量都不一样,但都是佳作。

前两句写景,一远一近。远的是朋友所至处。近的则是寇准和朋友眼前所在的分别处。这一远一近之间,何止千里啊!

其实,结合这首词化用王维诗的背景,寇准未必真的就是和朋友在此处所写的“渭水”附近分别。唐都长安(今西安),位于渭水畔,宋都东京(今开封),则距渭水千里之遥。所以此处“渭水”不妨理解为虚指,寇准所描写表达的只是类似的情境气氛而已。我们只需了解这些就行。

“波声咽”,自然是比兴手法,寓情于景,“有我之境”——寇准此刻的心情恰如渭水之波啊!那烟光的尽头,辽远的边塞,真是让人一想起就心怀苍凉的。而朋友恰是要去那里。

现在春朝雨霁,浮尘尽敛,空气清新。这本是朋友之间欢聚春游,或者相与饮酒赋诗的大好时节!只是征鞍就要出发了!天命不可违,官差不由己,想必寇准这位朋友是要戍守边疆的。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又是杨柳青青送别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千年前的《诗经》里所描写的诸如此类的分别场景依然如在目前,生动依旧,让人感慨不已。这是几千年前古人细腻柔婉的绵绵温情。这是几千年来中国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她们优美忱挚地表现了我们祖先这美好真挚细腻深沉的情感,她们保留了我们祖先的心跳,灵魂!千秋万代以来,我们亿万的先人已经驾鹤西游,而凭借这些中华绝美优雅,深沉厚重的诗词作品,我们依旧可以理解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轻折杨柳枝,不尽留别意。“柳”、“留”同音,古人真是细腻风雅啊!那杨柳依依的风情神态,真是无限挽留的深情之物化,象征啊!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黯然神伤之情怎能不生起呢!其实一直是这种心情,只是此刻马上要别离的时分更为突出而已。

后会有期,这是古人常说的话。只是这多是安慰话,达观语——他们自己都知道:唉,不知我们啥时候才能再见!内心恰恰是这种愁绪。

南朝梁人吴均有一首赠别友人的诗《赠鲍舂陵别》,也是如潭似海的情谊:

“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这首诗先以落叶纷纷、蝉声聒噪的萧瑟秋景来起兴,也是自己和友人别离愁绪的写照。后以水中千丈之月,山上万重浮云比兴,寓情于景。我们可以从里面品味出几多感情:以千丈月、万重云来比喻友情之深;寓意不管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牵挂、怀念都会如同这千丈月万重伴随着他;还有对朋友秋日远行,千山万水路途迢迢的担忧,不知再会何期的惆怅……“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这两句也是在感慨这个伴随人类的永恒困惑——别易聚难!最后两句正面点出自己在上面这些看似尽皆景语又实则尽皆情语——“有我之境”—— 里的真挚感情。其中,最后一句又是写景,自然更是表明自己的感情尽在这些或眼前或想象的景物描写之中!

让天地万物为自己代言,诉说自己的万千心事,幽深情思,也许是诗人最擅长的绝技。能言他人所不能言且让人感到妙不可言,也许是诗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这些人类中的精灵啊!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寇准此时的的心情自是和彼时的王维一致的。寇准此时的感慨也终于是不吐不快。

同为北宋词人而晚一些的舒亶有一首送别友人的《菩萨蛮》:

“画船搥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也是一杯又一杯地表达着依依惜别之情,对再会难期的怅惘感喟。我已另文做了赏评。

酒,这种东西在古人的生活里真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里,简直是可以三日不食,却不可一日无酒。不管是悲还是喜,是愁还是恨,也不管是什么场景,酒似乎总是不可或缺之物。假若杜康造酒属实——哪怕姑且认为是史实,他真是应该被作为酒神享受后人祭祀的。人生,真是不能离开酒这种东西来滋润,调节,张扬,低回,麻醉,升华……数月酩酊固然千年不遇一次,片刻出尘却还是轻而易举的。

既然是生活的反映,诗词里的酒香也永远是在扑鼻而来。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陶渊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蝶恋花》)

“谁共我,醉明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辛弃疾)

…………

至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白,“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的杜甫,“添酒回灯重开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白居易,就更不必说了。三天三夜——谁能说得尽写诗词中的酒句,酒香馥郁的诗词!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

还是我们理解的那样:莫要推辞,醉了也要喝!这高昂悠扬的《阳关三叠》还是再听一遍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真是“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啊!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因为,自此别后,寇准也只能和朋友明月千里寄相思了。所以,寇准要和友人一醉方休,醉了仍不休,欲行不行各尽觞!我们都懂的。

虽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千山万水岁月无情,也不能割断减弱挚友之间的山海友情!

明月千里寄相思 张燕 - 燕啼声声

注: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