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二人是唐朝著名诗人,都留下了千古绝唱,为何命运竟如此不同?

 江山携手 2020-03-25
请触碰右上角的“关注”,阅读青青诗文,更多人生感悟。
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一首是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其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一首是中唐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其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一鸣惊人,诗人描绘的景象激起了无数后人的豪情。
不同于那些义薄云天的巨星级诗人,王李二人在诗歌鼎盛的大唐时代,只能算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存世的诗歌十分有限,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们都出生于官宦世家,经历简单,由于性格差异,命运竟然悲喜两重天。
唐代诗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们二人均受家学熏陶,从小就饱读圣贤诗文。诗人李贺曾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通过诗文才华入仕为官的志向坚定不移。他在7岁那年就结识了文坛巨匠韩愈,18岁那年还去神都洛阳拜谒韩愈。
反观诗人王之涣,似乎对通过文章谋得一官半职并不上心,他的墓志铭上有“倜傥”二字,更喜欢与文友们饮酒作乐,唱词作赋。他曾经在家赋闲十余年,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写诗作词是他的爱好兴趣,与朋友们吟诗作赋更让他开心。
唐代科举考试最受人推崇的是诗文及第。他们二人都有写诗的才华,然而参加科举考试都不顺利。李贺参加河南府科举考试,一首《十二月乐词并闰月》技惊四座,在府试中顺利过关。或许是他的诗文才华过于出众,这招致了很多文人的嫉恨。
面对科考失利,诗人李贺找到了文坛泰斗级的人物韩愈为他斡旋,韩愈为此还写了一篇议论文《讳辩》为他鸣冤,然而却无济于事,这对李贺的打击颇大。反观诗人王之涣,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居然没有参加科考,依然是无所谓的态度。
自古文人相轻,在唐代也有很多性格孤傲的文人,比如诗人李贺就经常持才放旷。他被人构陷的理由有些荒唐。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诗文方面也颇有才华,名篇佳作频出,但是他没有因为诗歌才华参加正宗的科举考试,而是明经及第。
而李贺就因为元稹的破格录取的经历而瞧不起他,这给李贺的仕途埋下了祸根。同时文人才高也有孤傲的脾气,他还瞧不起那些文采不如自己的文人,遭人忌恨是必然的。而王之涣虽也有诗文才华,却喜欢闲散自由,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展示才华,还有很多进入仕途的机会,比如谋一个幕僚文书之类的差事也能解决生活问题。就像王之涣,他一边继续钻研诗文,同时又安安心心做一个小吏,在职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洁,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李贺却没有从从科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经过宗人推荐,他做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吏,但这与文人的理想差距太大。在任期间他认为这个职务形同奴仆,创作了很多哀愤孤激的诗歌,加上内心始终忧郁,不幸染疾,不到三年时间告病回乡。
回顾王之涣和李贺的一生,他们都有诗文才华,但性格差异很大。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浪漫多情,他不因仕途失意和生活艰辛而丝毫颓废,作为仕途小吏获得百姓赞誉,游走西北边塞唱出了高亢的诗歌,《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成为千古流传。
诗人李贺心比天高,却郁闷一生。他始终没有从科举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虽然他为后世留下了200余首作品,被誉为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然而却英年早逝,令人叹惋。历史没有假设,一代诗鬼李贺的悲惨命运,性格使然。
诗人李贺和王之涣的作品令人赞叹,他们的命运又让人唏嘘。而点赞、留言和转发,则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