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胯骨是一个大的不规则骨,从中心向上面和下面不规则膨胀。在一些脊椎动物(包括青春期前的人类)中,它由三部分组成:髂骨,坐骨和耻骨。 两个髋骨在耻骨联合处连接, 并与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构成骨盆的骨骼组成部分,即围绕骨盆腔的骨盆带。它们在骶髂关节处与骶骨连接,骶骨是轴向骨架的一部分。每个髋骨通过大的球窝关节连接到相应的股骨(大腿骨)(形成下肢骨骼和轴骨架之间的主要连接)的臀部。 [1] 胯骨结构髋骨由三部分组成:髂骨,坐骨和耻骨。出生时,这三部分被透明软骨分开。它们在髋臼中的软骨的Y形部分中彼此连接。到青春期结束时,三个区域将融合在一起,到25岁时它们将硬化。这两个髋骨在耻骨联合处彼此融合。 [2] 髂骨是最上面和最大的区域。它占髋臼的五分之二。它可分为两部分:身体和翅膀;在上表面上通过曲线(弧形线)指示分离,并且在外表面上通过髋臼的边缘指示分离。髂骨体与骶骨形成骶髂关节。髂骨翼的边缘形成S形髂嵴,易于穿过皮肤。髂嵴显示三个腹壁肌肉附着的清晰标记。 胯骨坐骨坐骨形成髋骨的下部和后部,位于髂骨下方和耻骨后面。坐骨是形成髋骨的三个区域中最牢固的。它可分为三个部分:身体,上部支柱和下部支柱。身体约占髋臼的三分之一。 坐骨形成一个大的肿胀,坐骨的结节,通俗地称为“坐骨”。坐着时,体重通常承重在坐骨结节上。臀大肌以直立姿势覆盖在它上面,但它可以任何坐姿伸展。 胯骨耻骨耻骨是第三个部分,形成髋骨的腹侧和前方。它可以分为一个身体,一个主支柱和一个小支柱。身体形成髋臼的五分之一。身体是耻骨的主要部分,其与其他部分形成广泛的联合,耻骨联合的内侧是平坦部。位于髋骨的耻骨表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垫产生了耻骨联合,称为耻骨间盘。 胯骨骨盆边所述骨盆边沿是骨的连续椭圆脊,沿着耻骨联合,耻骨波峰,弓形线,骶鼻翼,和骶骨岬运行。 假骨盆,骨盆入口和支架该假骨盆是骨盆边沿优越的部分;它的侧面是髂骨的,后面是骶骨岬角和腰椎。 所述真骨盆是其涵盖区域位于骨盆边缘内,其几乎完全被骨包围。 所述骨盆入口是由骨盆边沿划定的开口。骨盆入口的最宽尺寸是从左到右,即沿着前平面。所述的骨盆出口位于耻骨弓的前方,位于坐骨侧面,后面位于骶骨和尾骨的前方。 的耻骨上支是形成的一部分耻骨的一部分闭孔。它从身体延伸到中间平面,在那里它与另一侧的同伴进行关节。它以两部分方便地描述:内侧扁平部分和窄侧向棱柱部分。的劣质耻骨支是薄且平的。它从上支撑的内侧端部横向和向下通过。随着它下降并与闭孔孔下方的坐骨的下支骨连接,它变得更窄。 动物骨盆的进化髋骨首先出现 在鱼类中,在那里它由一个简单的,通常是三角形的骨头组成,骨盆鳍与其结合。每侧的髋骨通常在前端彼此连接,甚至在肺鱼和鲨鱼中牢固地融合,但它们从不附着在脊柱上。 在早期的四足动物中,这种早期的髋骨进化成为坐骨和耻骨,而髂骨形成为一种新的结构,最初呈棒状形状,但很快就会增加更大的骨性刀片。髋臼已经存在于三块骨头相遇的位置。在这些早期形式中,与脊柱的连接不完整,一对肋骨连接两个结构;尽管如此,骨盆已形成大多数后续形式的完整环。 在实践中,现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基于其不同的形式和生活方式对这种祖先结构进行了实质性改变。闭孔在这些动物中通常非常小,尽管大多数爬行动物确实在耻骨和坐骨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甲状腺窗,其呈现与哺乳动物的闭孔相似的外观。在鸟类中,耻骨联合仅存在于鸵鸟中,并且两个髋骨通常被广泛分离,使得更容易产生大蛋。 在therapsids中,髋骨逆时针旋转,相对于其在爬行动物中的位置,使髂骨向前移动,耻骨和坐骨向后移动。在所有现代哺乳动物中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模式,并且甲状腺窗孔和闭孔将合并形成单个空间。髂骨在哺乳动物中通常是狭窄的三角形,但在有蹄类动物和人类中髂骨更大,其中它固定了强大的臀肌。Monotremes和有袋动物也拥有第四对骨头,预浸管或“有袋动物的骨头”,从耻骨向前延伸,并有助于支撑腹部肌肉,并在有袋动物中支撑小袋。在胎盘哺乳动物中,整个骨盆在女性中通常比在男性中更宽,以允许年轻人的出生。 鲸类动物的骨盆骨以前被认为是退化的,但现 在已知它们在性选择中发挥作用。 ![]()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解剖形态一、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底的两侧平滑,名骶翼。骶骨的两侧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所致,该部呈耳郭状,又称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耳状面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并不直接与骶骨高度相关,高而长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长。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了解骶骨的关节突甚为重要,原因是:①与S1及L5神经相关,可能直接或间接压迫这些神经;②第5腰椎椎间孔多有一侧隐窝,前界为第5腰椎间盘及椎体,后界为骶骨关节突的内侧部(位于额状面上),当第5腰椎间盘退化并变窄,第5腰椎椎体向后移位,导致侧隐窝矢径变小。在腰骶部进行手术时,应考虑这种解剖特点。 二、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 三、盆面的4对骶前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通,穿过上4对骶神经前支。骶骨后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损,名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蛛网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滞可分别由此两间隙进入。骶尾间隙成“八”形,也称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于第5骶椎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未发育所致,其位置可存在变异,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将裂孔分为左、右两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侧,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两侧缘向腹侧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连成两个小孔,或骶角不显而几乎无裂孔。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阻滞麻醉时造成障碍。两个间隙的表面均为一坚厚的纤维膜所覆盖。 四、人体直立时骶骨向前倾斜约45°。骶骨盆面的弯曲度大致均匀一致,但可增大或减小,有的于骶尾骨交界处形成角度或曲度不均匀。盆面的弯曲度与骨盆腔各部的直径大小有关,直而长的骶骨或骶骨位置不正,对分娩不利。盆面稍不平坦对骨盆腔大小无重要意义。 五、骶骨的高度与骶椎数目有关,由于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侧发育不全,或仅横突融合而腰椎体与棘突仍分离。第1骶椎一般与第5腰椎形成单岬,但可同时与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构成重岬。 六、如出现腰椎骶化,第5腰椎替代第1骶椎与其上位腰椎,即第4腰椎形成一岬,又与其下一椎骨,即第1骶椎形成一岬而构成重岬。 七、骶管骶管(sacralcanal)在骶骨体的后部有一扁平的骶管,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连。下部开口于骶管裂孔。蛛网膜下腔至第2骶椎部即终了,故骶管裂孔处药物注射一般不会有直接注入硬膜囊的危险。
尾骨(coccyx)略呈三角形,由3~5节尾椎愈合而成,一般在30~40岁才融合完成,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关节突,它与骶角相关节,在尾骨角外侧,每侧有一对向外平伸的尖突,它们是尾椎的横突。第2尾椎的横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结节状小骨块。 概述尾椎无椎弓,故无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为底,其卵圆形关节面和骶骨尖形成关节,其间有纤维软骨盘。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在关节面后部两侧各有一尾骨角,相当于尾骨的椎弓和上关节突。 尾骨底的后缘较前缘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后面突出并粗糙。尾骨的形状可有很多变异,两侧可不对称,其曲度可前弯,或向一侧倾斜。 发展历程与功能骶尾关节可发生骨性融合。在人类为退化之骨,切除后无多大影响。坐位时,尾骨并不着力,而系坐骨结节负重。尾骨在晚年可与骶骨相愈合形成一骨,这在女性更为多见。尾骨可以改变骨盆出口形状,如尾骨不能活动,分娩时可发生骨折。 |
|
来自: Athenauknow > 《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