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之后打响“毅力”之战,再次点亮人生 ——“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36讲

 仰羊 2020-03-25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 
联合发布 大众读本《 疫情应对手册》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了“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本次培训课程的第三十六讲:抗疫之后打响“毅力”之战,再次点亮人生课程陈虹老师讲授。现将整理好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







本期课程讲师:陈虹

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暨教师专业成长》、教育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总负责人,“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前言

上次(2月13日)我们跟大家分享了“危机之后人生三步曲”的第一步曲《积极语言点亮人生》,今天的课程《抗疫之后如何打响“毅力”之战,再次点亮人生》,是第二步曲。

一、危机事件后人们的期待

在危机事件结束之后,人们的心里都会产生哪些渴望?

(一)减少恐慌,增加安全感

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风险因素越小越好,降低无力无助感,提升确定感和控制感。能够主动控制和支配时间、空间和事物,恢复我们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目前来看,疫情的总体都在控制当中,这一点,我们的愿望初步实现了。而作为中小学生,他们的渴望还包括更多一点自己支配的时间,做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远离孤单,增加社会联接

采取有效措施,更多地感受社会群体、同伴、家人,甚至陌生人的友爱互助,以及亲密关系,有助于尽快摆脱这种孤独寂寞感、无依无靠感。在这一点上,借助新闻媒体,我们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从国家、社会群体到个人都在尽全力,实现了人们增加社会联接的愿望。而中小学生的愿望,就是让我玩会儿游戏,玩游戏的时候还能够视频跟同学们说话呀,贫嘴啊,逗乐啊什么的。如果能和同学们在一块,我们必须得疯一会,一个多月没见了必须得扎堆“嗨”一下。他们的社会联接就是要疯一下、要“嗨”一下。

(三)获得帮助,强化社会支持

获得来自多方情绪情感上的支持、物质援助和精神信念方面的帮助。

比如我们这种培训模式,就是给大家一种信念上的帮助,当然也有一些技能方法上的指导,但信念上的这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扩大与社会的接触,挖掘社会网络的资源,提高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愿望和期待是什么呢?就是师生多一些问候,生生多一些快乐,课堂多一些趣味,学校多一些精彩。现在的课堂主要是网络课堂,复课之后希望学校特别精彩,而不是死气沉沉。

社会支持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全部都实现了。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师生多问候

原以为,网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麻烦,没想到很多学生反而喜欢上网课。为什么呢?因为网课不仅仅是上课,还能够跟老师们见到面;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个网络期间,老师批评学生的现象少了,更多时候都是积极的赞美、鼓励、支持、欣赏等。所以,孩子们从中得到了强大的社会支持。而且我经常看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肯定,家长的分享、老师对孩子表达的满意,孩子们感受到了“师生多问候”的社会支持,这是一大意外收获。

其次,生生多快

体现在学生纷纷利用视频来对话聊天。我们想象的物理空间的隔离,好像特别的孤独寂寞。不是这样的,孩子们利用网络视频这种对话工具的能力远远超过家长。在视频会议空间里面,用孩子的话说叫“嗨翻全场”,同学们几个在一块笑啊,高兴得了不得。所以,孩子们在疫情期间体验到了“生生多快乐”这种社会支持感。

还有,课堂多趣味

体现在网课上就是课堂非常有趣。现在大部分网课都是鼓励孩子们自主选择,语数英要学一门,以复习课为主,可以自己选择课程学习和复习,也可以学一些其他的比如手工等等,并不是特别死的规定。这样有助于孩子们提高自主性,所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反感,而且大部分孩子能够听完课、做完作业。

比如,北京有所小学,网课学习到现在差不多快10天了,学习率达到了百分百。这个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家长反映非常好,学校老师指导,家长积极配合。还有一所高中反馈,高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在网络上学习,大部分学生说对自己帮助挺大。也就是说孩子们得到社会支持的愿望在这段时间内有所实现,接下来就是等待学校复课的通知,以及学校的更多精彩。

(四)设计未来,恢复正常生活

大型危机之后,人们渴望设计未来,恢复正常生活。很多人在经历了处理危机、亲历一线之后,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意志上的磨砺、能力上的提高,从危机中找到蕴含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

作为中小学生,宅家之时以及复课之后,会希望学习变得有序,但是不要超额,内容精讲不要太枯燥,恢复归属感,提升自信,更好地迎接开学新生活。

但是,患病治愈的或者疑似病例,或者有接触史的,可能还是要摆脱疫情期间的焦虑、抑郁等失望的情绪、悲观的感受。他们迎接新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应该尽快满足。关键是,应该用怎样的“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生们的毅力水平,防止或者减轻不良的心理反应,更要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在危机之后要尽量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总之,在面临继续宅家、网课学习、复学开课这样一系列新挑战的时候,学生该如何应对?在面对新的网课学习方式、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中考高考还有各种小考的调整,以及这学期少了一个多月学习内容会有所调整等等问题,如何打好“学习毅力”之战,如何打好“适应毅力”之战?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事先预警和思考的问题。

二、“宅家”的毅力

因为“宅家”,因此我们要从“坚持性”培养孩子的毅力。

大家都说学习需要“坚持性”,我认为“宅家”也同样需要,所以说“坚持性”可以作为培养“宅家”毅力的一个切入点。

(一)“坚持性”的概念

“坚持性”是指做事情持久有耐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坚持性”就是将开启的工作完成,宅家开启的工作就是一定要把宅这件事做到底;不要放弃,不要再到处跑。

“坚持性”是意志力的完美体现,是一种非常棒的心理品质。由于品质有一致性,所以,如果同学们能做到这一点,以后在学习上也会有学习的“坚持性”。

那么,如何做到“坚持性”呢?如果我们光说让学生有“坚持性”,这不好实现。这里跟大家分享“坚持性”有哪些维度,以及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坚持性”品质特征

 “坚持性”包括坚持品质的特征、维度、行为表现,以及在“宅家”期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培养的时候要说什么样的话。

(二)“坚持性”的品质特征

  1. 说到做到。对于已经开始的事情,总要想办法完成,做到结束。

  2. 无论怎样的工作或学习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尽力准时完成,比如同学非得叫我去,我怎么办?

  3. 对于有挑战性的工作或事项,非常有信心,而且能够成功解决、完成。

  4. 做事情不分心,有恒心,勤奋用功,有耐心,锲而不舍,在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还有愉快感,感到满足,这个人就会有坚持性。如果你不满足不愉快,就很难坚持,坚持性的总体特征就是这些。

(三)“坚持性”的品质维度

  1. 意志力:

    说话要算数。对定下的锻炼计划,学习计划,还有平时老师安排的作业要坚决执行,直到完成为止,这是通常我们说的有毅力。

  2. 韧性:

    当遇到困难,或者真的失败了、做错了,仍然不放弃,我还要做到底。

  3. 竭尽全力:

    对待不想完成的任务,例如我不爱干,不想早起等等,虽然不想完成但是必须完成应该完成的这些任务,还是要尽力的完成,哪怕被别人说一说他也做完了,哪怕被别人催一催他也做完了,只要做完了就是有坚持性。

    有时候我们说孩子必须要主动才会有坚持性,不完全是这样的。虽然拖延了,但是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就可以说他还是能够竭尽全力。

(四)“坚持性”的培养行为

  1. 说话算数。具体到当下这个情境,就是要听政策的,说了让你宅家趴窝,不要随意出门;说外出戴口罩,回家立即清洗手和衣服,就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清理这些衣物。

    对制定的计划要坚决执行,直到完成为止。在现阶段宅家就是按照学校规定的要求,尽量完成网课的学习任务。

  2. 即使网课学习有点麻烦,有点跟不上,又没有人盯着,提交作业老师可能也不及时回复,内心会产生小小的挫折感,但仍然不放弃努力,继续尝试网课学习。即使任务困难,即使失败绝不放弃,孩子们就可以做到有韧性。

  3. 特别想出门玩,不想在家待着,呆在家里憋得慌,不想戴口罩,觉得没那么危险了;懒得做家务,烦家长唠叨,不愿意到点儿睡到点儿起,玩游戏想玩多久就玩多久。虽然心里这样想,但是仍然还是做得到不出门玩,在家里呆着,要戴口罩,要做点家务,要早睡早起。哪怕是不情愿的做,哪怕是被说了或者被拖着做,但是他仍然可以做得到,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孩子都是做到了坚持。

由此,对坚持的行为有所了解,不要说孩子你怎么老坚持不下来,干什么事老半途而废。要从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给大家分解的具体行为,来对孩子引导和帮助。

(五)如何培养孩子“坚持性”

当然,家长的积极语言更容易让学生“坚持”,变得有毅力。

我们大人在三十、四十多岁甚至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才能概括自己比较“执着”,或者说我有“坚持性”。其实当我们自己在10来岁还是儿童青少年的时候,不一定就那么执着,那么有坚持性的,所以说坚持性是慢慢形成的。我们不要老是那么急着催孩子说你一定要坚持,甚至做得跟我一样,我们可能需要等待,毅力这种优秀的品质是要慢慢培养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去懂得和发现规律,找到方法,更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被支持,被理解,这样坚持性的品质才更容易形成。

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来入手:

1、想“做事”

一定要让孩子想“做事”。如果催孩子,孩子会越来越不爱做。所以第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想做事。让孩子愿意继续呆在家里,你得有个高招,比如说给孩子做好吃的,一块做游戏,一块打打牌发个红包,少出门或者不出门,然后出门能够戴口罩,愿意做家务。做完家务拍照片发发朋友圈,给爷爷奶奶报个喜“宝贝今天还会炸鸡蛋”。孩子还没吃饭你就唠叨孩子每次都拖拖拉拉。我们要说点儿让孩子愿意早睡早起的话,好孩子真棒,今天你做到了,我想你明天也可以的,慢慢来。

2、愿意把事情“做好”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如何控制孩子少玩游戏,到点早睡早起,这是整个疫情期间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做好”,少玩点游戏,早点儿起早点儿睡,把看书、上网课、画画、练琴、做手工,还有复习中高考的内容,妥善安排、合理规划。但只有先是想做,然后才能够“做好”。下面我们再来看能不能做好呢?

3、愿意“主动”去做

引导孩子自觉查找资料、自学网络课程技能、主动向老师提问、积极汇报活动内容和学习成果。不要都是家长给老师汇报,可以让孩子发语音、拍照片,让孩子和老师去主动沟通。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主动愿意“做好”的过程。让孩子自己选择,想把什么发给老师,让孩子愿意主动做,会促进孩子的坚持性。

4、愿意“奋斗”

既然做起来了,就要坚持做到底,愿意承担学校或班级额外布置的任务。有的老师非常棒,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给每个孩子都布置不同的任务,而且都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如果愿意奋斗,他就愿意承担额外的任务,而且愿意挑战更难的、超前于其他同学的学习任务。这是教育的一个技巧。

5、对做事和进步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的愿望或期待一定能够实现,越来越愿意做事、愿意把事情做好。如果主动愿望越来越强,在奋斗过程当中不怕困难,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那么开学之后很可能会激励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开始。

由此看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心里“愿意做”。如果他不愿意,我们让孩子“做好”就就是纸上谈兵。

“坚持性”品质特征

(六)“坚持性”维度上教师的语言方向

在希望培养孩子“坚持性”的时候,怎么跟孩子说呢?

1、在“意志力”维度上

我们可以这样来教育孩子:

咱们听政策的,政策说了,何时可以不戴口罩,何时可以随意出门,咱就摘了口罩,想啥时候出门就啥时候出门。所以现在口罩还得戴着,这两天还得在家趴窝,没办法,出不去呀,再等等吧。

制定计划,坚决执行:

反正都要上网课,把这个课上了吧,开学以后学校还得给你们加网课学习,早点学会了赶早不赶晚。宝贝坚持一下,老妈觉得你一定能做到,不要着急。不要怕孩子不愿意,他拖着哼一哼,没关系,你说两句,他慢慢自己就做了。

如何变得有耐心?可以跟孩子说: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给老爸老妈搭把手,把地拖一下,帮家里做点杂活,你来炒个宫保鸡丁试试。这几天我没叫你,你就能起床了,真不错,生活变得有规律了,给你点个小赞。这是在这个期间跟孩子交流的事例。

2、在“韧性”维度上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网课是挺麻烦的,这么多课学起来真是不容易。你可以舒舒服服在家学习,多美呀,赶紧听完课,想学什么可以选择学多好啊,要在教室里做得到吗?你适应起来比老妈快多了,我还得向你学习学习。

这种的语言模式,是有效的、积极的,而且密切家庭关系。

网课是挺麻烦的,这么多课学起来真是不容易。你可以舒舒服服在家学习,多美呀,赶紧听完课,想学什么可以选择学多好啊,要在教室里做得到吗?你适应起来比老妈快多了,我还得向你学习学习。

这种的语言模式,是有效的、积极的,而且密切家庭关系。

3、在“竭尽全力”维度上

竭尽全力不是想象的做大事业,而在生活中的小事上都可以反映出来。

对于孩子不想完成但是应该完成的那些任务要尽力完成,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些什么呢?

在家是挺憋屈的,戴口罩真的很麻烦,但是怎么也得坚持到解禁那天,是吧?

哇!你做到了到点睡到点起,其实你自己也挺舒服的,多好呀,慢慢来,晚上少玩会游戏,就能早睡了,早睡了慢慢就早起了。加油!

这样的一种语言表达模式,我们相信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在家“毅力”的品质,并提高孩子的“毅力”水平。

给孩子更多成功的体验、更多正向的肯定,更多支持和鼓励,执着和坚持的精神就更快更好地培养起来。千万别说孩子你干什么什么不行,天天就是懒,别人都学你不学,我告诉你啊,再玩手机我给你扔了!这些都是没用的话,这些话容易让孩子们觉得看似在家里,看似家人都在身边,内心却孤独,甚至有的孩子会离家出走。我在这个假期期间接到一个山东的,一个山西的,两个孩子都是强烈要求离家出走甚至都跑了,周围人又不敢出来制止。所以在家里要让孩子变好,就要朝好的方面去说,不要让孩子觉得人虽然在家里面却被逼无奈,无路可走。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赋能,而不能让孩子失能,激励孩子坚持做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就好了。

4、几点建议

建议一,坚持学点技能

学点好玩的有趣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以后有用就更好了。先让孩子独立思考,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学的技能,然后想一想哪些是有趣的,把它勾出来。接着,再选出有用的,这样就会越来越精准。最后,再把想学的、有趣的、有用的,按照耗时的程度,计划一个学习表,由耗时较短的技能开始学起。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小学低中年级可以做手工,听读英语,看儿童故事。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静心画画,学习制作PPT,阅读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

初中可以梳理平时所学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有同学反映在家呆着读了一大批书,突然觉得写作的框架变得成熟了,构思变得容易了,这都是非常棒的。还可以看一看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技能指导手册等等,做一些生涯方面的预备。

高中生在这个难得的安静假期可以选择喜欢的书来阅读和学习。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关于人生未来的书籍,人物传记比如乔布斯传。这些书有助于将来提升演讲技能。

还可以学一些电脑方面的知识,office软件、PPT设计入门、Excel用法,SPSS的统计软件、图表制作,还有好多设计软件等等,以及编程、网页的技术。

有一些特长比如舞蹈、乐器、唱歌、写作、演讲,都可以让我们在无聊的假期当中提升幸福感、满足感、意义感,都非常棒。

建议二,坚持写点东西

比如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写写自己和家人,还有同学和同学家人都遇到了哪些困扰,产生了哪些对话,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好的做法?还可以写写从新闻中看到听到的陌生人、专业人士、社会民众、国家都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些行为对“你我他”、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还可以谈谈对类似疫情再次发生的担忧,比如10年或者20年会不会还会发生,提出困惑,进而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展望。

还可以写写疫情期间,同辈、家长、志愿工作者,还有各行各业为抗疫出力的人们,给他们一些建议、感谢和祝福。

多从积极方面来描述,避免抱怨,减少指责。即使写困惑和不解,也不是以挑剔的眼光来论,而是客观、公正、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疑惑、建议和期望。

三、“网课毅力”

网课学习的毅力可以从“自律”这个角度来培养。

(一)“自律”的概念

大众眼里的自律是遵纪守法,自我约束,能够按规定做事,不超越限制。而心理学上的自律是管好自己的感受和行动。积极心理学却进一步认为,“自律是一切美德的皇后”。

陈虹课后注释:

如果做的高度的努力 持续的自律,学生的毅力就会形成了。毅力是指永不放弃的自律,毅力会让人在任务上花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不是加到学生的学习中,而是乘进去的。在年龄和智商相同的情况下,毅力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进入最后决赛的可能性会高出21%,较强的毅力能预测未来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持续的幸福(Flourish),[美]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113-115.)

“自律”品质的特征

(二)“自律”品质的特征

1、能够克制欲望

首先,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越线。

意思是能够把冲动和需求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不过分,不贪得无厌。按时完成学校或家中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今天能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能克制自己的想法,在行为上表现不那么过分,比如有节制地花零花钱,购物有计划。

2、等待恰当的时机

在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或现在不能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等待恰当的时机,等待被允许的时候,再要这个东西,再去做这些事情。或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我正在打游戏,我可以停,等着恰当的时机再来玩。

3、控制不良的情绪

在某些场合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说那些不恰当的话,不说损人的话,不说得罪人的话,不说那些让人难堪的话,不在背后议论人。即使愤怒的时候,也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或者很少发脾气,做到守纪律、守规范,能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三)“自律”的品质维度

我知道一个同学,寒假作业在二月十几号就写完了,因为他原来以为2月17号开学,所以他在应该做的时间内完成了。现在除了按学校要求,做一个小时的语数英加一门学科的网课,还做点儿课本以外的事儿,比如做手工、拼图、手抄报,大概45分钟。还可以弹琴一个小时,看书两个小时。书是手边有什么书就拿起什么书看,没有规定必须是名著或必须是知识书,也不规定必须看新书,而是有时翻到看过的书,也再看一遍,他觉得呢,看过的书再看一遍也挺好的。爸妈让做家务活,他也愿意搭把手,玩游戏也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因为他觉得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视频见见面,聊天、斗嘴。虽然游戏被叫停的时候也不是马上就能够停的,但是他基本上是一个自律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自律是能够控制欲望

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是一个六年级的男生。他克制欲望体现在按时完成学校或家里该做的事情,比如把作业做完、上网课、扫地。2月17号之前把寒假作业全写完了,开学复课的时候就不用着急了。另外尽管有玩游戏的愿望,仍然可以按规定上一个小时左右的网课,其他时间还能弹一小时琴,看一小时书,做45分钟左右的课堂以外的其他任务,还能帮家长做家务。所以他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其次,他可以等待恰当的时机

虽然他正在打游戏,但是要让他出门去买点东西,或者叫他扫地,他都能停下手中的游戏,等到下次允许的时候再玩。所以他可以等待恰当的时机,而不是说我想玩就必须得玩,你让我去我非不去,让我包饺子我就不干,不是这样的,他可以把游戏放下来。

还有,他可以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男生平常就能够用理智克制自己。比如,在他玩游戏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候,他能够自觉停止,父母有时候也会抢IPAD。他说,虽然有点儿生气,但是一般也不顶嘴,因为我也觉得玩得有点儿长,不好意思顶嘴。他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尊重父母的要求。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做到自律。到底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自律?

我们都会说自律就是能够控制自己,能够调节情绪,要遵纪守法、说到做到。说起来都是对的,但是到了孩子那里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了。

比如,能够控制自己,怎么做就算控制自己了?很多孩子给他们很多好行为、好品质、好习惯的概念,但是他根本做不到。因为,没法做。比如孩子宅家上网课,肯定得控制好自己;有的家长根本帮不上忙,只能靠孩子自己上课。

那怎么控制自己呢?比如说,到点开始上课了,这算不算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网课开着他没听,算不算控制自己呢?开着他听了,但是没提交作业,算控制自己吗?又难说了吧。网课开着,也听了也提交作业了,但是没提问,算不算控制自己了?或者说,老师让提问我就瞎问一个得了,那么这时候他控制自己了吗?这么一问,我们也感到很困惑了。或者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走神儿了,没听着,这个时候他算不算控制自己?

所以控制自己,说得容易,其实做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我们教育困惑的地方。因此关于自律的品质培养目标非常好,非常正确,但要转化成品质可操作的行为,学生才容易上手,才容易达到目标。

(四)培养“自律”行为及语言方向


1、在“控制自己的欲望”维度上

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说:

孩子,上午你自己安排一下时间,先把网课完成,其余时间你看是练琴还是看书?

孩子,老师一边讲的时候你一边整理着问题,别忘了把问题问了,待会儿上完课别着急走,把老师的回答看完了再走。

这样呢,你就让孩子控制自己,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小行为上。

除了语数外课程之外,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网课要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手工、计算机,放到下午做还是晚上做?做完了之后要不拍照片给老师看看?

休息的时候你可以玩会儿游戏啊,一天只能玩一个小时,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好孩子,我觉得你是可以做到的。


2、在“等待恰当时机”维度上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孩子,上午你自己安排一下时间,先把网课完成,其余时间你看是练琴还是看书?

孩子,老师一边讲的时候你一边整理着问题,别忘了把问题问了,待会儿上完课别着急走,把老师的回答看完了再走。

这样呢,你就让孩子控制自己,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小行为上。


3、在“控制不良情绪”维度上

在上网课的时候遇到问题,比如网课杂乱、断网、卡顿,听不清,听不懂,或者家人反复催促唠叨等等,都会导致孩子的不良情绪。

大人首先要做到尽量不发脾气,不骂人,孩子才可能做到不顶嘴。所以,我们不要惹孩子发脾气,要理解孩子应对新的学习方式,有一个适应的阶段。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在家里玩游戏多长时间内停比较好,为什么?网课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了网络。本来我们想避免让孩子产生网瘾,现在要求大家全都要上网;上网就会有游戏,因此产生了玩游戏和网课之间的矛盾。

如果玩网络游戏,孩子们仅仅是为了愉快,和同学聊天,缓解压力,去除疲劳,每天连续玩不超过两个小时,最多不超过三个小时,其他的时间还可以正常写作业,看书、练习乐器和大人聊天,和同学对话,做家务,正常吃饭睡觉,脾气不怪也不暴躁,都叫做可接受范围,可以称为网络正常使用群体。

如果沉溺在网络游戏当中,上网时间在3~8个小时,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怎么叫都停不下来,网络之外的时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爱理人,除了玩游戏的同学以外,所有人都不交往,那么他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之间失去了平衡,这种情形就是网络使用过度了。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成了这个样子,必须减少游戏时间,一天最多不超过三个小时。

成瘾达到病态水平是什么样子?就是有非常强烈的上网欲望,每天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连续三个月左右,减少或停止上网或者游戏的时间就全身难受,特别烦躁甚至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无法睡眠,精神也感到非常的疲劳痛苦,日常生活功能受损,比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这种情形有时候要到医院就诊,可能还需要服药。

上网课不需要担心孩子天天在网上会不会变成网瘾了。不是,在时间上能够平衡就可以了。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玩网络游戏一天超过半个小时就急得不行,控制孩子必须在10分钟内,这种做法欠妥,10分钟够干什么,仅仅是刚开始,然后就让孩子停,他很难停下来,开玩笑地说,就是诱发孩子愉快的感觉,然后,马上让他进入“难以割舍”的不愉快感受。我认为只要在一个小时左右,不超过两个小时,在这个宅家期间,应该还是可以的。

四、“复学毅力”

开学之后,可以培养孩子 “热情”这个品质。

(一)“热情”的概念

通常理解的“热情”就是有爱、有激情,喜欢学校,愿意做事,热心参与各种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热情”就是以兴奋和激情步入生活。

刚开始宅在家里的时候呢,大家都觉得孤独,有点儿烦。可是一个多月的“宅家”隔离过去了,大家不但适应了,而且发现,物理空间的隔离并没有阻止人们网络空间的交流,大家交流反而更频繁、更密切、更广泛了。甚至连不常联系的人,或只听其名而未曾谋面的人,我们都联系起来了。说明人们在危机事件中很好地成长了,不但渐渐恢复了心理的平衡,而且还增加了社会的联接,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增加了社会联接,满足了人们危机事件之后的心理需求,彼此获得了重要的心理支持。

不管延课延到什么时候,总有一天要开学的。那么,如果复学,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比较好呢?

(二)“热情”的品质特征

1、乐观面对一切事物,做每件事情都带着激情和灵感,表现出很强的感染力。

2、全神贯注,精力充沛。不论做什么都积极主动兴奋,而且喜欢全力拼搏,从来都不半途而废。有热情的人不半途而废,这是培养孩子毅力的最好的一个途径。

3、喜欢接触和亲近别人,善于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

(三)“热情”的品质维度

“热情”品质维度

1、生活热情;

总是感到精力充沛,从来不累。热情的人嘴上说累,内心其实不累的,为什么呢?他觉得生活特别有意思,令人激动。

2、做事热情;

无论做什么都很有兴趣,表现很活跃。

3、人际热情;

特别喜欢和别人亲近,而且很容易和别人亲近,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四)培养“热情”行为及语言方向

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由于趴窝在家活动少,锻炼少,面对面疯玩少,所以开学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展览展示、演讲交流、跑跳等活动,让学生觉得有有意思的活动。回到学校,特别好玩特别有趣,劳着身体但不累心,如果一复学弄得死气沉沉的,我认为,不利于在危机之后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比如说复学之后,老师们见到学生说:

你怎么变得这么懂事了?

哎呀!你是不是觉得好玩啊?

哇!你看你做得这么好!

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让他感到骄傲,感到激动,感到振奋。

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让他感到骄傲,感到激动,感到振奋。

给学生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兴趣和水平的事情,让学生喜欢做,最好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愿意积极完成。也就是因人而异,这不仅仅是学科的学习。那我们可以说些什么呢?

我发现你特别活跃,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做这件事儿啊?

哇噻,每一次老师安排的事你都积极完成,太棒了,谢谢你啊。

这些都容易让孩子们在做事这个维度上变得越来越热情。

在人际热情这个方面,这个学期非常特殊,学生可能会存在开学适应问题,比如说从线上网课,从语音视频,回到了同学们面对面的学习模式,从宅在家里被家人唠唠叨叨,回到了可能被同学冷漠嘲笑或者互相打闹的交往的环境当中。

因此,学校多设计一些热身活动,密切学生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对学校、对班级的归属感。老师可以跟孩子多一些沟通,比如:哇,你们之间的配合超级棒啊,老师特别喜欢,来,互相搭把手吧!

促进孩子之间的理解、关心、安慰、支持、鼓励,促进孩子的这种人际热情在复学之后非常重要。因为热情就包含对生活的热情,做具体事件的热情,人和人之间的热情。这些培养好了,在复学的这样一个阶段,孩子会较好地适应,所以,老师和学校也可以在这方面去积极的尝试。

建议:

在学生复学之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形成积极的“一致性倾向”。

“一致性倾向”是指人们对他人产生的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将倾向把人看成是具有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的人。

举个例子,我们认为某一个学生是热情的,我们同时会觉得与此协调一致的人格的其他的特征也属于他,会认为他也是友善、开朗、健谈、自信、有同情心、利他助人的人,这就叫做一致性印象。

这种印象越倾向积极,我们对学生就越有更好的评价。一个人他不会被看成既热情又冷酷,既诚实又虚伪,如果我们出现了相反的特征,在心目当中出现了矛盾的印象,我们就会重新梳理脑子中的想法,来消除这种不一致。我们希望对学生概括性的“一致性倾向”越积极越好,这样就可以习惯性地产生积极的“一致性倾向”,倾向于觉得他是好孩子。这样学生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张开胸怀来拥抱这些孩子,教育策略也会倾向积极式、鼓励式,肯定式。这是我给老师们的一个建议。

五、“上课毅力”

培养“热爱学习”品质有利于孩子回到课堂学习时毅力水平的提高。

一)“热爱学习”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热爱学习,就是多看书、听课、思考、研究、实践等等,掌握新技术,新话题,新知识。

人们通常对热爱学习的理解是,喜欢看书,上课专注,能完成作业,基本上是停留在学习的“看书,阅读,听课,写作业”上,而较少关注“思考和研究”这个层次。

宅家之后,返回学校重新适应课堂,非常需要毅力。因为在宅家期间,习惯赖在床上,不想早起上学。已经习惯了想学的时候学,不想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学习,而且习惯了三心二意地做作业,做作业时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不像原来坐在课堂上那样专心地做习题或者做作业。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这种品质,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上坐得住、听得进、做得好的毅力。

(二)“热爱学习”的品质特征

  1. 喜爱学校,喜欢上学。

    有时候嘴上说不想去,到了学校照样高高兴兴,有热情就可以了,不代表他真的不爱上学。

  2. 善于从电视网络报刊等等,获取一些信息,喜欢参观博物馆等任何有学习机会的地方。

  3. 对新事物感到有趣,善于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很多孩子平常特别爱问一些问题,看到什么都感到好奇,而且不断地积累知识资源,这都是热爱学习的体现。这意味着他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善于从生活当中获取知识。要鼓励孩子多提问,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就一起查一查。

(三)“热爱学习”的品质维度

“热爱学习”品质维度

1、学习幸福感: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有的学习起来就痛苦不堪了,所以想让孩子做到课堂上热爱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我认为这是基础层次,如果这个都做不到的话,我们也别谈热爱学习了。

学习的幸福感,就是自评是努力勤奋的人,而且学到新东西很开心,喜欢上学或者喜欢做作业,认为自己其实挺努力、很勤奋、使着劲呢,说明他内心在努力向好。

2、学习动机:

能够主动、愉快地学习,没人要求的时候,自己也愿意学,甚至阅读和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废寝忘食。

3、学习自觉性:

学习自觉性体现在喜欢学习新东西,有机会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愿意积极参加。有意识地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因为某种外界压力或者诱惑所致,不用别人逼,他就学,我们认为他有自觉性。或者我们稍微说几句,比如:“快去写作业”,孩子晃悠了一会儿,就写了,我们认为他还是有自觉性的。

4、学习方法:

想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他愿意尝试找到不同的资料或者是其他的途径。

(四)培养“热爱学习”行为及语言方向

1、我们要引导孩子这种感受:自己还是挺努力、挺勤奋的,还是有进步的。孩子如果自评有这种感受,就会提升学习幸福感。可以这么说:

我觉得你真是不错,非常努力。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呀?

日不见如隔三秋,进步这么快,老师都为你高兴。

这些都容易让孩子们在做事这个维度上变得越来越热情。

2、下课铃响了,他还在做作业;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他在等家长来接的时候在静静地读书;晚上睡觉前他喜欢再看看书;晚自习同学们都陆陆续续走了,他还不离开,还在复习功课。这其实都体现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能够主动学,没有人要求的时候也学,甚至学的时候废寝忘食。但有时我们没有抓住体现孩子学习动机的机会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此时正是教育的契机,可以这么说:

别人都玩去了,你还在学,就这么会儿工夫还在抓紧时间看书。看啥书呢?饭不吃觉不睡,够专注的。

这些话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

3、有学习活动的时候如果没有让孩子参加,他就不高兴、不舒服。排给他超额超高的任务,他都会去想办法完成。可以这么说:

老师又有新任务了,特好玩特有趣,还是比较难的,必须得是你来做,你有信心完成吗?加油!

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们在自觉性上得到培养。

4、喜欢思考和提问,喜欢查找资料、发现规律。

快去试试其他材料,你可以找到你更喜欢的东西,如果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告诉老师。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开学之后的学习毅力。

提醒:

让学生有学习幸福感是第一位的,这样更容易产生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再提高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在寻求方法上下功夫。

我们会在看书,阅读、听课,写作业4个层次管理和监督学生。除了看是否热爱学习,还要看学生会不会思考、愿不愿意研究,在这两点上也需要多多关注,多多引导。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都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又反过来受学生的情绪状态、信念、兴趣、习惯等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让学生提高学习幸福感,这一点特别的重要。

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考、推理、分析、鉴别能力,这些高级的思维活动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是“热爱学习”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六、“学习毅力”

可以从学习动机提高毅力。而按照与活动的关系来看,学习动机又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2020年春节之后,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比如网上听课、看课、选课、回放,加上突发的高考中考小考的调整,时间压缩还是延长,内容可能都会做一些调整。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影响学习动机,同时影响学习上的毅力水平。

下面用“语言、情绪-动机、效能”组合模型来分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师语言

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分为总说和多说两种,消极语言分为少说、不说、禁说三种,教师语言的乐观率会给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影响。

2、学生情绪

包括愉快和不愉快。不愉快里面还包括极度不愉快。

3、动机和效能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指出:动机决定了个体在不同行为中的时间分配。他认为,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与花在该行为上的时间成线性的正相关。动机水平越高,学生花在某种事情上的时间越长,而“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又称为“努力”,处于最佳动机水平的学生,只要努力,其成就就会高。

第一种情况动机、效能最佳型教师语言积极引发学生愉快情绪,学生的动机和效能,处于最佳单元。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任务越难,他越愿意努力尝试。

动机、效能最佳型学生在总体上是经常处于愉快情绪中的,可以称为幸福感高的学生,他们将成为各方面比较成功的学生。但是,动机不是越强越好。动机过强的学生不一定让老师满意、喜欢或认可,因为动机过强,动机的最佳水平会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反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因此,在教师语言与动机、效能的相关性上,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动机、效能替代型

教师语言处于消极范围,但学生情绪却可以处于愉快之中。处在动机、效能替代型单元中的学生,动机、效能处于一般水平。由于动机有更替性特征,人会同时产生或存在不同性质的动机,这些动机会相互抵触或发生冲突,结果是强度高的动机取代弱的动机,导致这类人偶尔主动、偶尔被动,有时有信心、有时缺乏信心。这往往是一个有希望向着最佳型发展的学生群,但也有可能向着薄弱型或极端型发展。

教师可以用语言作为强化物,选择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抱负、价值等动机因素,提升学生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学生的变化将非常明显,很容易成为动机、效能最佳型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不惜改变长期以来,甚至几代以来形成的消极语言模式,来达到尽量表达积极语言这一目标。要将动机、效能替代型学生发展成为动机、效能最佳型学生。动机、效能替代型的学生是非常有潜力的学生。

耐心是需要时间的,急不得。在希伯来语里,“耐心”这个词savlanut,其字根是sevel,与“受苦”(suffering)一词的词根相同,说明“耐心”意味着要承受痛苦。

第三种情况:动机、效能薄弱型

教师语言虽然处于积极范围,但未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也未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具体、有效的影响。

处在动机、效能薄弱型单元的学生,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压力、个性特征等,常常处于不愉快情绪之中,如惧怕、内疚、羞愧、嫉妒、沮丧、伤心、压抑、担忧、自怜、烦躁、孤僻等,动机不容易被激发或唤醒。另一方面,他们对好听的话无动于衷,或怀疑好听的话是别有用心、虚伪不真实,不论教师如何说好话,都不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感受。也就是说,好听的话对这些学生来讲,用处是有限的。学生在某种动机行为中,稍遇阻力就放弃努力或追求,就表明其动机不强或动机过弱。

由于教师注意说积极语言,没有更加刺激学生的不愉快情绪,所以,学生的不愉快情绪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而被强化。但是,学生提升做事动机也不容易,更别说提高效能了。这些学生成了容易被忽略的对象,是需要教师花更大力气进行引导和帮助的,使他们增加动机、提高效能。

第四种情况:动机、效能极端型

教师语言消极,一方面,成为令学生厌恶的刺激,学生情绪不愉快或极不愉快,严重打击了学生做事的动机和认知,使学生远离希望和成功,习得无助;另一方面,也可能激发了学生想要恢复自由或得到选择权的动机,这种动机被称为逆反,结果,希望和成功的种子在重压下萌发。

动机、效能极端型单元的学生,感到没有希望,怎么做都是不对,选择权和行动自由被限制,因此,觉得没有做事的愿望,感觉“我完全不可控制”,并预期将来仍会如此,成功的几率很小,无法集中注意,不愿意坚持,积极性低。这类学生常常让人感到是招人讨厌的,是不可救药的,甚至可能是危害社会的,因此,可能会被放弃。如果能够提高积极语言能力,这些学生仍然有可能朝着替代型发展,甚至朝着最佳型发展。

有时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情况,在批评、指责较多的教育语境中,个别或一些特别逆反的学生也许会更加有决心、更加有毅力、更加成功,当时可能显现不出来,但将来很可能极为成功。尽管教师的语言重度消极,但并不都引发学生的动机削弱或消失,相反会由于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动机,进而促使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变强、更勇敢、能求异、能创新、有闯劲、好胜心增强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的学生你怎么说都没有关系,人家好着呢。对,这就是人各不同!

语言积极的优势还在于,不仅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愉快情绪,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降低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在积极语言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上出现变化,增加主动学习的行为。

七、“适应毅力”

从有希望和有追求二个品质有助于提高适应毅力。

1.有希望:期待最佳的目标,并努力工作以达成目标。

2.有追求:对更高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有信念。

(一)“有希望”的三个维度

1、信念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满怀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成功,会实现目标。

具体体现在对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可能会改变的学习模式有期待,对中考高考有信心。

2、努力

意味着事情发展不顺的时候无论有多糟糕都不放弃希望,朝着预定目标全力追求。

开学之后,出现成绩不好或者忽高忽低,别人不喜欢我,家里不顺等等问题,但仍然朝着目标积极努力。

3、乐观

无论多么困难总会得到解决的,再坏的事情总会过去,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总觉得周围人好,觉得自己幸运,觉得没有什么事能难住自己,再难的事也一定会过去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体验的。

(二)“有追求”的两个维度。

1、有信仰

相信所有的事情事出有因,对人生或事物有信仰。

2、有人生目标

心中常常有信念,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目的的,愿意奉献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更丰富更有意义。

那么有了希望,并且有了追求,孩子们的毅力就很容易形成了。

好!今天我们的讲座《如何打好“毅力”之战》就分享到这里。

谢谢各位聆听,预祝各位在返校复课后助力学生打好“毅力”之战,迎接美好人生,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再见。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1孩子上大学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学习持不同态度,对未来没有规划,自制力差,干着急。应该怎么引导他?

陈虹老师答:你想让孩子哪方面提高更快一点?你觉得哪些地方还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先捋一捋,在这里面再选。

然后再捋一捋,孩子哪些方面是必须变化的?因为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他很多行为习惯都已经形成了,比如说又要进取,又要有规划,然后又不玩手机,还要自制,那么就很难做起来。

必须让他做到的,化解到更小的具体的行为上。比如说想让孩子不糊弄,先问问自己他怎么做就是不糊弄?比如说要看书、每天完成作业,而且作业要做对,就是要把它变成行为。这个是教育当中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变成行为之后,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再从那些可以做到的行为开始。一个两个的,慢慢改,不能一下都让孩子去改,所以,可能需要一段过程。

能力、自制力也是一样,我们今天讲了自律的主要特征,你看看孩子在自律上,哪一点能做到?今天也分析了小的行为是哪些,我们可以说什么话,还要具体到环境当中。

Q2 我深知鼓励孩子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经常遇到表现不好的孩子,学习任务或者作业马虎,基本要求达不到,几乎天天如此,我想表扬他都找不到理由,总不能明明表现不好,天天找理由表扬鼓励他吧,这种人如何该面对呢?

陈虹老师:这个问题太有共性了,问得特别好,我觉得对很多人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表扬是什么呢?他在进步的时候,或者取得成功的时候,这个表扬是最有效的。但是我们现在变成什么呢?他还没做就先夸他,或者先表扬后批评,这个效果和始终批评有点像,没什么用。

那么,就算他不写作业,他作业写错了,或者写慢了,他一定有写的时候,一定有写对的时候,一定有提前交作业的时候,而且他也有听课的时候,所以,找一个契机。

过去我们认为错的时候我教育他,现在我们要变成什么呢?在他做对的那个瞬间要抓住他,然后说今天你做对了,你为什么会做对呢?你这样很棒!

所以一定不要在他犯错的时候,想着去教育他,犯错了该怎么说?不是批评他怎么老错,而是指出他哪里错了,这个地方你要这样做就对了,这个地方要擦干净。来,你试一试,老师看看你怎么擦的。而不要老问孩子:你为什么错?这话最没用!

孩子没做对,我们要说方法,还要积极鼓励和肯定,让赞美变得有效。我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对老师有点小小的启发,有效赞美更有意义,而不是随便夸。

文稿整理 | 曾晓梅

李贤哲

文稿校审 | 吴卫国

丛凤娇

文案编辑 | 吴卫国

 桑   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