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韜》/姜子牙

 zqbxi 2020-03-25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和《犬韜》,是以周文王、武王和薑太公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它的書名在戰國時就已見諸《莊子》一書的記載。但對它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曆來就存在各種不同的說法。《淮南子》注和《後漢書》認爲,《六韜》出自殷周之際的薑太公呂望之手。班固《漢書·藝文志》認爲它寫成於周惠王、襄王之間(前676年至前619年),或周顯王時(前368年至前321年),或孔子(前552年至前479年)時。《隋書·經籍志》注雲:“周文王師薑望撰。”薑望,又稱呂望,字子牙(一說字尚),俗稱薑太公、薑子牙,爲西周開國功臣、齊國始祖。唐以後人多傾向於此書並非太公所着,不是先秦時書,而是出自秦漢間人或漢以後人的偽造。宋代以來,基本否定該書爲呂望所作,認爲是漢以後人偽托。 1972年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其中有《六韜》殘簡54枚,說明《六韜》在西漢前已流傳於世,而非漢以後人偽托。當今學者大多認定《六韜》成書於戰國時期。其理由是:《六韜》文辭淺近,與商周文字風格相去甚遠,而與戰國時期的《吳子》、《孫臏兵法》等相近。書中涉及騎兵作戰的篇章很多,而騎兵誕生,是在戰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書中提到的一系列鐵兵器,都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另外,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也是戰國時期的事。《六韜》成書於戰國,當然就不是呂望所作,而是戰國時人托其名撰成。

  《六韜》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曆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六韜》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軍事經典着作,在戰國和秦漢時即已廣泛流傳,具有很大的影響,深受劉備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重視。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爲《武經七書》之首,爲武學必讀之書。長期以來,它一直是中國古代兵家學習、研究和不斷引用的軍事經典。

  《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現存《六韜》共6卷60篇,近2萬字。版本約有20多種,重要版本有銀雀山竹簡本、唐代敦煌寫本、唐代魏徵編《群書治要本》、《武經七書》本、《四庫全書》本等。


作品簡介

六韜
六韜

  《六韜》,舊題周呂望作。

  呂望,又稱呂尚,字子牙,原姓薑,周人稱之爲師尚父或太公望,爲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爲吏,後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爲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爲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王死後,他繼續輔佐其子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擧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擧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現在一般認爲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此書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着錄,但在儒家類着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韜同也。”《隋書經籍志》明確記載:“《太公六韜》五卷,周文王師薑望撰。”但從南宋開始,《六韜》一直被懷疑爲偽書,特别是清代,更被確定爲偽書。然而,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韜》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六韜》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對它的懷疑與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韜》雖題爲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六韜》的版本源流比較複雜,各本内容互有異同。從現存本看,大致有以下四個系統:

  (1)竹簡本,即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土的《六韜》殘簡和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大公》殘簡,這是現存最早的版本。前者已整理出來,有文物出版社鉛印本。

  (2)唐寫本,即敦煌唐卷子本《六韜》殘卷,共存201行(其中一行隻殘存半個字),20個篇目。原件藏法國巴黎全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有縮微膠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六韜》。

  (3)《群書治要》本,是唐魏微給唐太宗編的摘要本,隻有文韜、武韜、龍韜、虎韜、犬韜的内容,未列子目,亦未收豹韜。以上三個系統都程度不同的保存了一此些不見於今本的俠篇或俠文。

  (4)《武經七書》本,初刻於北宋元豐二年(1080年),現存有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刊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是現存最早的刊本,國内有其影印本即《續古逸叢書》本。明清以來眾多的總書本及其精本、白文本,大都屬於這個系統的版本。

  《六韜》的篇目,最早在《漢志》着錄爲《兵八十五篇》,今本即宋代刪定的“武經”本《六韜》共60篇,二者相差25篇。現在所能看到的兩種漢簡本和唐寫本殘卷中的篇題和内容,既有與今本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不同的篇題,如漢簡中的《藻啟》、《治國之道第六》、《以禮義爲國第十》、《國有八禁第二十》,唐寫本中的《利人》、《趨舍》、《禮義》、《大失》、《動應》等。這些與今本不同的篇章内容當是60篇之外的15篇内容,或者爲流傳過程中失傳,或者爲宋朝廷頒定“武經”時刪掉。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爲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爲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今本《六韜》共分六卷。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體例

竹簡
竹簡

  今本《六韜》共分六卷。

  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

  武韜——講用兵的韜略

  龍韜——論軍事組織

  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豹韜——論戰術

  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作品思想


  《六韜》一書,在軍事方面,主張“伐亂禁暴”,“上戰無與戰”,強調“知彼知己”,“密察敵人之機”,“形人而我無形”,“先見弱於敵”。要求戰爭指導者“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它認爲作戰中最重要的是奇正變化,“不能分移,不可語奇”。對於攻城,它認爲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打援,迫敵投降。它重視地形、天候對戰術的影響。總結了步、車、騎兵種各自的戰法及諸兵種的協同戰術。它重視部隊的編制和裝備,詳細記述了古代指揮機關的人員組成和各自的職責,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長分别進行編隊的原則。它認爲“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詳細記述了古代武器裝備的形制和戰鬥性能。重視軍中祕密通訊,記述了古代軍中祕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還重視將帥修養和選拔,認爲“社稷安危,一在將軍”要求將帥不僅要諳熟戰略戰術、知進退攻守、出奇制勝的謀略,而且要懂得治亂興衰之道,要能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並提出了考察將帥的八條方法,即所謂“八徵”。在軍事哲理方面,《六韜》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一方面反對巫祝蔔筮迷信活動,把它列爲必須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張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敵人。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辯證法思想,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它的許多軍事思想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摺,太張必缺”,“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等等。

  今本《六韜》共六卷六十篇。

  《六韜》繼承了以往兵家的優秀思想,又兼采諸子之長,所以思想内容很豐富。在政治戰略思想方面主張“同天下”、“天下同利”,反複強調“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重民”、“利民”,認爲天下是屬於民眾的,因此取天下必須得到民眾的擁護,強調“國之大務”在於“愛氏”,其實質是輕徭薄賦,要求君主清靜寡欲,不與民爭利。

  在軍事方面,主張“伐亂禁暴”,“上戰無與戰”,強調“知彼知己”,“密察敵人之機”,“形人而我無形”,“先見弱於敵”。要求戰爭指導者“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它認爲作戰中最重要的是奇正變化,“不能分移,不可語奇”。對於攻城,它認爲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打援,迫敵投降。它重視地形、天候對戰術的影響。總結了步、車、騎兵種各自的戰法及諸兵種的協同戰術。它重視部隊的編制和裝備,詳細記述了古代指揮機關的人員組成和各自的職責,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長分别進行編隊的原則。它認爲“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詳細記述了古代武器裝備的形制和戰鬥性能。重視軍中祕密通訊,記述了古代軍中祕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還重視將帥修養和選拔,認爲“社稷安危,一在將軍”要求將帥不僅要諳熟戰略戰術、知進退攻守、出奇制勝的謀略,而且要懂得治亂興衰之道,要能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並提出了考察將帥的八條方法,即所謂“八徵”。

  在軍事哲理方面,《六韜》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一方面反對巫祝蔔筮迷信活動,把它列爲必須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張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敵人。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辯證法思想,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它的許多軍事思想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摺,太張必缺”,“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等等。

  《六韜》在國外頗受重視。日本戰國時代的足利學校(培養軍事顧問的學校)就曾把《六韜》與《三略》定爲該校的主要教科書。據有關書目記載日本研究譯解《六韜》的着作也有三十多種。西方第一次翻譯的中國兵書共四種,合稱《中國軍事藝術》,於1772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六韜》就是其中一種。此外朝鮮、越南等鄰國也相繼出版和翻譯了《六韜》。

  《六韜》是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是先秦兵書中集大成之作,受到曆代兵家的重視,曾被譯成西夏文,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它不僅文武齊備,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往往發前人所未發,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代軍事史料,如編制、兵器和通訊方式等。該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卷 文韜

第二卷 武韜

第三卷 龍韜

第四卷 虎韜

第五卷 豹韜

第六卷 犬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