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次心灵的约会,就像一场梦。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却时常回想起那短暂而又难忘的相守。 我所约会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山,还有那座山中的白玉兰。 2011年早春,我带领十几位同事去安徽考察学习,完成考察任务后,大家一致要求去附近的黄山一游,我尊重了大家的意见。来到黄山脚下,我告诉同事少买一张乘索道的门票,我走着上山。这位同事摸摸我的头夸张地问:你没发烧吧?我开怀大笑。 一个人做孤独的跋涉,一连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登上光明顶。虽然走得浑身是汗,双腿有些发软,我却乐此不疲。站在山顶,环顾苍山如海,群松起舞,别有一番风味。我又选择了一条下山的小路,朝下一个目标挺进。 也许是路况不太熟悉,误入一段幽长的山谷,我惊奇地发现,山谷里是一大片玉兰树,满树素洁,开满了大朵大朵的白玉兰,清香远溢,如云如雪,仿佛一下子跌入一个童话世界。 我在一棵白玉兰树下坐下来,饕餮着人间的美景,心在那一刻也卸下了所有的世俗的铠甲,变得柔软而纯洁。 仰视天空,蔚蓝洁净,不染纤尘,叫人想起婴儿的眼睛。那些玉兰树的枝头,没有树叶,只是开满一朵一朵洁白的花朵。白玉兰花的绽放是那么的不显山不露水,在那光秃秃的树枝上,没有绿叶,只有洁白的花萼,圣洁的精灵,高雅地绽开亭亭玉立,袅袅身姿,风韵独特,每一个花瓣上都凝着一层淡淡的从容,有着玉一般的质地和高雅。 我喜欢玉兰花,喜欢它纯洁高雅,弃妖冶之色。去轻佻之态,无意与群芳争艳,不惹蜂蝶狂舞。它不选择在温暖舒适的暮春中吐艳,而在三月料峭的春风中挺立,在峡谷中怒放。无论高缀枝头,还是飘落在地,始终保持着一尘不染的品格。即使埋入泥土,也是一片芳心一片情,洁白无瑕。 每一朵玉兰花又好似一个小巧玲珑的酒杯,里面盛满了春天的气息。白色的花瓣,衬托着淡黄色的花芯,在微风中摇摆着,像一条条黄白相间的小裙子旋转着,把童年的笑声散播,给看花的人带来无尽的快慰。有微风拂面,花香四溢,他们有的好像在低着头窃窃私语,讨论着春天的到来。还有的朝着蓝天,好像一只鼓着劲儿的小喇叭在吹奏着春天的乐曲,还有的玉兰花摇摆着像一群群白蝴蝶在翩翩跳舞…… 玉兰花开,预示着一轮新的希望在升腾,一种内在蕴藏的力量在厚积薄发中得到新生,一切是那么自然,在自然中走向瑰丽。 看着白玉兰花,叫人想起一群身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优雅动人地从古老的小巷移步而来,在白色的衣服衬托下,有些孤寂,细碎的步子便轻柔地醉了一地的风情。似乎这些女子离你很近,你几乎能够感觉到有玉的温润和馨香,淡定而又清晰,只有惊心的美丽,而绝无任何俗念,让人感觉到了某种生命的温暖。 一阵料峭山风吹来,几片玉兰花的花瓣纷纷飘落,如滑落的小帆船。我俯身拾起一片花瓣,如削切的薄薄的玉片,晶莹夺目,还散发着阵阵清新、淡雅的幽香,即使坠落也丝毫没有伤感。白玉兰花是优雅的开,沉静的落,一切都那么的安静,真正的宠辱不惊。绽放时,享受春风的吹拂;飘零时,祝福着万物的复苏。每一片花瓣,都渲染着一份和谐,书写着一段雅致而又寂静的心事。 玉兰花开,亭亭玉立。它向往与蔚蓝的天空接得更近,向往和风息息相通。永远那么意趣盎然,永远那么勃勃生机。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多姿的身段,惟有一身洁白告之万物,永远高擎着向上的酒杯。 白玉兰由于花朵的洁白如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写白玉兰的诗句。春秋时代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人格。明代沈周在《题玉兰》中写出这样的诗句:“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简直是神来之笔;清代查慎行《雪中玉兰花盛开》中写道:“阆苑移根巧耐寒,此花端合雪中看。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冠。”;我还记得哪位诗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素面粉黛浓,玉盏擎碧空,何须琼浆液,醉倒赏花翁”。所有这些古今的诗作,无不透露着对白玉兰的深深喜爱。 白玉兰,仿佛是特别能理解你的一个异性知己。你可以对她尽情倾诉,她在春风中倾听,总是无语含笑。又一阵山风穿谷而过,满树玉兰簌簌有声。又有些花瓣被风吹落,飘洒在我身上,如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一个疲惫的游子。 人生充满遗憾,完美总是很难。但,白玉兰似乎做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每一次美丽的绽放,都要经过严冬漫长而苦涩的等待。在一个个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日子,白玉兰有尊严地开了,有尊严地飘落。所有的等待与苦涩,都不屑于去赘述,只是用震撼你的美丽,去书写一段心灵的传奇。 我停留在玉兰树下,良久。心灵的跋涉,无论走多远,也需要一个宁静的驿站。这次,邂逅白玉兰,似乎就找到了这个驿站。站在这里,想一想自己青春即将逝去、生活诸多无奈、工作压力很大、健康隐忧重重、女儿面临高考、前途云遮雾绕、挚友水远山遥、人生困惑太多……理想与现实,纠结成块垒;健康与打拼,拧成了麻绳。在这样一个峡谷,在一片白玉兰下。走出这片峡谷,惊心的美丽就会远去,世俗的尘埃就会扑面而来。而面对山外边那一个无比庞大的社会机制,我们常常是弱者。面对白玉兰,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人生很多的困惑与委屈,都想在这里宣泄。 古人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天堂跌落,坠入尘寰,也许只隔着这一段山谷,只隔着这片玉兰树林。但在这里,我们又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风雨之前或风雨之后,我们应该怎样从容而优雅地活着。 我依依不舍地走过这段山谷,终于走出了玉兰树林。归途中,我忽然有想作诗的冲动,思考之后,吟成一首七律:“深山举盏叹应难,碧宇晴空白玉兰。肃涧寒林风瑟瑟,清溪雅韵影团团。纤尘不染凭开落,知己难求任简繁。千里奔波寻挚友,春风一盏诉悲欢。” 自从那次与白玉兰邂逅,我对格物致知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觉得,一个人心灵上的至交,也许不仅仅是一个人,有时也可能是一种风景。 我的家乡在渤海岸边,这里有广袤的湿地,芦苇是很常见的植物。几乎所有的坑塘旁边,都会有一丛一丛的芦苇,袅袅婷婷,编织着富于唐海特色的翠绿而又柔软的乡情。我从小喜欢芦苇,尤其喜欢芦花。每到芦花开放的季节,都会寻着她的踪迹,去拾捡童年的野趣,也去寻找生命的启迪。 2008年,我因一场大病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从初夏到初冬,整整小半年,都安静地在家养病。远离了工作的喧嚣,远离了是非的纷扰,每天的生活,简单而透明,就像一泓清水。除了在家读读闲书,就是出来走走。而家里小区的北面、一条公路以南的一片荒地,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的芦苇。从初夏芦花刚刚吐絮,到中秋芦花绽放,再到初冬芦花成为白发老翁,我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彷佛每天和芦花有一个心灵的约会,如果见不到芦花,便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初夏时节,世界一片葱茏。那片芦苇就在高楼大厦的背后,摇摇曳曳,风吹过后,又挺立如初。这青绿色的植物,给我受伤的心灵几许欢乐。每次漫步走到这里,我都驻足许久,有时会掰下宽大的苇叶,折叠成一艘绿色的小船,玩童年的游戏。我留意到,在芦苇的尖顶上,已经裹了一个翠绿的圆筒,里面藏着一个顽皮的问候。那就是芦花在含苞待放。又过了几天,芦花轻轻从绿叶间钻出来,嫩嫩的一条儿,如小猫的尾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每天就这么看着芦花一天天长大,眼见小猫的尾巴,变的越来越粗,尖顶又有些下垂。芦花上的每个毛开始蓬松的散开,像是抖落着一段古老的心事。这时的芦花,好纯洁,不染一点世俗的尘埃。 孟秋时节,芦花吐穗,如浅绿的火苗,高高低低,也像在风中点起的蜡烛,彷佛在一起唱着《生日快乐歌》。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天空湛蓝,苇荡青翠,白云轻柔,杨叶如潮,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我喜欢走进那一丛一丛的芦苇,任芦花在我的肩头闪烁跳跃,听苇叶相互撞击摩擦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我用手轻轻抚摸芦花,心也在悄悄地绽放,变得格外纯净,不染纤尘。仰头看,天空格外高远;放眼望,田野丰收在望。这时的芦花好美丽,用自己平凡的身姿,点缀着家乡的秋之韵,成为我眼里最灿烂的风景。 深秋之际,芦花飘飘,如漫天飞雪。这漫天飞舞的洁白花雨,似恋人倾尽一生的美丽,为我精心预设的视觉盛宴。。那缓缓漫游的悠悠花絮,是心底无法按捺的万千依恋,在风中轻舞飞扬......如雪的芦花,遥遥相对晴空中南飞的雁阵。随风飘摇的苇梢,仿佛在挥手远别,又似在无声召唤,袅袅舞姿摇曳出一袭柔情缱绻。有时,我在明月之夜漫步至此,月光如水,洒落一地的银白。芦花披着洁白的雪,在月光下更显得清雅异常。一阵轻风吹过,那凝结在芦花上的月光摇落一地,似叮咚有声。不知是谁在不远处吹起了葫芦丝,伴着月光和芦花,乐曲空灵而忧伤。这时的芦花好纯情,将一生的素洁,只为懂她的人绽放,然后就随风飞向遥远的天涯。 寒冬到来,芦花依旧在苇杆上摇荡。那些能飘散的细毛早已飞散,剩下的只是芦花上的细梗。这时,芦苇已变成金黄色,是那样纯粹的金黄,而苇杆上的芦花,也如染成黄头发的少女,具有版画般的质感。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我裹紧大衣,依旧来和芦花约会。这时的芦花,变得苍老而质朴,让人感悟到一种淡定和从容。北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芦苇,而芦花只是倔强地摇头,从不屈服。因为在明年,这里还会蓬勃地生长起更多的芦苇,只要苇絮洒落的土地,都可能会有芦花在孕育新的生命。这时的芦花好坚强,即使在寂寞的寒冬,也要摇动一个绿色的梦。我的心,涌上一种近乎悲壮的感觉。单纯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芦花,是我的生命的某种折射。 整整半年的时光,我每天和芦花约会,看芦花从抽芽到开放,从青涩到成熟,从蓬勃到衰老,从飘雪到孤零,宛如一起走过一段特殊的心之旅。于是,芦花成为我心灵中的一种淡淡的思绪,变为一种深深的情结。我和芦花已经成为莫逆之交。后来,我在全县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见到芦花,就如见到自己的挚友和亲人。 每到心情不佳的时候,我就闭上眼睛,默想那片芦花,想那湛蓝的天幕下洁白的丝絮般的芦花,想那夕阳中剪影般凝重的芦花,想那风中飘零的芦花,想那月下清寒的芦花,想那秋雁掠过的寂寞的芦花,想那冬雪中依旧顽强的芦花……芦花,那纤细的杆,毛羽般的轻,却支撑起一个丰富的生命。看来,人生能否丰富和坚强,完全在自己的选择。只要学到了芦花的朴实、纯洁、坚强和等待,再艰难的时候都不会放弃,再失落的时候都不会悲伤,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无边的风景。 作者简介:孙梦成,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先后从事教育、检监察、宣传工作30余年,现供职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委宣传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认真干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不懈笔耕,勤于创作,有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四川文学》《雨花》《火花》《精妙小小说》《唐山文学》等全国多家报刊,出版有《水乡清韵》《双龙河畔》两本散文集,《左古典右现代》诗集,合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唐曹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