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子仪标准像陈列中国军事博物馆

 造化天地 2020-03-25

郭子仪标准像陈列中国军事博物馆 
作者:郭振华

郭洪雨拍摄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创设武举。
武举属于常科,所谓常科,通常是指每年定期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生来源于乡贡和学校的生徒。
郭子仪参加科武考试,中了武状元。武举得中后,初任左卫长史,之后不断迁升至单于副都护、振远(远应为武)军使。其中,单于都护府曾名安北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为唐北方边境的重要军镇。
郭子仪长期镇守边关,守卫北大门,保卫边疆,赤胆忠心。
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官至灵武节度使。
节度使,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
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主管:灵 州、 宁夏、宁武南。安禄山任范 阳节度使,主管:幽 州,河东。
郭子仪和安禄山,两人官职一样,都是刺史。
两人心不一样。郭子仪是忠心,安禄山是奸心、贼心。
郭子仪是吾面如吾心,心口一样。笔者在一个老《郭氏家谱》中发现一段重要文字,记载郭子仪原话:“人心不同,如其面焉。安敢谓人面如吾面。抑所谓吾面如吾心耶。故难知于面矣。画工能知其余之面,不能知余之心,非难画。
郭子仪原话不多,这段话非常珍贵,是郭子仪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读郭子仪这段话感触颇深。“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世界是个万花筒,人心莫测,知人之面,不知心。郭子仪对人性的认识可谓深刻。可见郭子仪不仅是个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个心理学家。郭子仪打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善于运筹帷幄。
吾面如吾心”可见郭子仪与人为善,心胸坦荡。郭子仪做事说一不二,说到做到。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信守忠义成就郭子仪功德天下。郭子仪誓死忠于朝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也是郭子仪终身追求和践行。郭子仪的忠义千古一人,名扬海内外,世人称赞。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郭子仪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义的楷模。郭子仪心系天下,忠武报国;福禄寿考,千古完人。郭子仪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福禄寿考千古一人!
安禄山心口不一,口蜜腹剑。安禄山肚子大,唐明皇很好奇,便问:安爱卿,你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安禄山说:皇上,我肚子大,里面装的是忠心。
安禄山说自己心里装的是中心,其实是口蜜腹剑,说一套做一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安禄山在河北二十四郡,共计募兵三十余万。范阳军额定总数九万一千。

安史之乱作战图


天宝十五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在东京洛阳宫内,正式登基,受百官朝贺并宣旨: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封次子安庆绪为晋王,三子安庆恩为郑王;封张通儒为右相、达奚洵为左相,严庄为尚书令,高尚为御史大夫;史思明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总督河北人马,李庭望为河南节度使,高秀严为河东节度使,崔乾佑为平西大将军。
安禄山称帝,后攻取潼关,杀向长安。
潼关失守,明皇幸蜀,实际上是仓皇逃串。
马嵬驿兵变,宰相杨国忠被兵士刺死,贵妃唐明皇赐死。
马嵬驿兵变后,唐明皇继续向四川逃去,太子李亨留了下来。
唐明皇走了一段路,发现太子没来。便留下两千御林军保护太子。
太子只有两千人,何去何从?太子眼前一片灰暗。后来太子得知郭子仪的军队还在灵武,便奔向灵武。
安禄山反叛起兵后,郭子仪一直在西北一带抗击叛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本来郭子仪占领河北井陉关,可以一举捣毁安禄山老巢范阳。可就在这个时候,杨国忠逼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潼关失守。安禄山直捣长安。导致功亏一篑。
在这个时候,郭子仪何去何从?
如果要获取功名,他可以一鼓作气向前推进,捣安禄山范阳老巢。
如果他有野心,他也可以一鼓作气向前推进,捣安禄山范阳老
然而这两种选择郭子仪都放弃了,他以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太子李亨到了灵武,他必须维护太子,维护国家的团结,以太子统领国家的力量。于是郭子仪放弃向前推进,撤兵打道回灵武。
这个时候皇帝逃亡四川,大部唐兵投降,朝廷唯一剩下郭子仪一支完整队伍,太子李亨身边无军队。
郭子仪回到灵武,将部队的名册,户籍统统交给太子,以示尊重。
太子大喜,在灵武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震撼了全国的平叛士气。
郭子仪灵武勤驾,拥肃宗至灵武即位。太子登基,号肃宗,肃宗皇帝。
太子非常时期登基,是一个光杆皇帝,诺大一个国家,唯一剩下郭子仪一支完整队伍。
肃宗皇帝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从此站在了历史的前台。

唐朝兵制

历史的机会就落在郭子仪身上,郭子仪任兵马元帅,抓住机会,收复两京
关陕通道是西京的重要门户,不打通关陕通道天下不安。郭子仪受命打通关陕通道。首攻失利,张将军阵亡!
面对燕军猖獗,郭子仪二子郭旰上前请战。郭子仪知道凶多吉少,便对儿子说:“旰儿,我的好儿子!国难当头,请愿谅父帅,作为军人,我们只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郭旰说:“父帅,国难当头,儿臣当挺身而出,打通关陕通道!
郭旰立下军令状,扛着“郭”字帅旗,飞奔而去。唐军和叛军厮杀在一起,郭旰奋勇当先。郭旰一步步逼向城墙。郭旰一马当先,众将士英勇奋战,燕军血流成河……郭旰一步步杀向城墙。叛军将领刘中见势不妙立刻下令弓箭手放箭!
一阵乱箭飞来,郭旰身中数箭,郭旰倒了下去……
眼看郭旰中箭身亡,郭子仪抱着郭旰的遗体,失声痛哭:“旰儿,我的好儿子,都怪父帅没有保护好你……”
郭子仪怒火中烧,他箭无虚发,支支箭带着郭子仪一腔愤怒车向敌阵……
城墙上的叛军一个个倒了下去,郭子仪命令搭梯子,冲上去!
郭子仪一声令下,众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向前。一位兵士扛着“郭”字帅旗,奋力向城墙上趴去,将“郭”字帅旗插在了城墙上……
关陕通道打通了,扫清了第一道屏障。
潼关是长安第二道屏障,也重要门户,不收复潼关,天下不安。潼关失守不仅是大唐的耻辱,也是我们将士的耻辱。
郭子仪一声令下收复潼关,李韶光率众将士飞奔而去……
李韶光率众将士一步步逼向潼关,燕军乱成一团,燕军首领罗玉中见势不妙立刻下令。一阵乱箭飞来,李韶光身中数箭。
李韶光拔下箭,捂住胸口命令:“快,一边放箭,一边快冲!”
李将军不幸中箭身亡,郭子仪叹了一口气:“可惜呀,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将领,传令嘉奖所有攻潼关将士,对李将军厚葬!”
收复潼关,郭子仪一举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当收复东京洛阳凯旋而归时,肃宗亲迎灞上(今西安郊外),激动地对凯旋而归的郭子仪说:“虽我之家国,实由卿再造。”皇帝发自内心的感慨,使郭子仪爱国主义形象由此千古留名!
中国军事博物馆网站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异形砍斫兵器》时,谈到郭子仪: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幅宋画《免胄图》,为李公麟所画,摹绘唐朝大将郭子仪卸甲除胄,会见回纥可汗,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在郭子仪的部将中,有两名手持三尖两刃刀者。一个骑在披挂具装铠的战马之上,左手揽轡,右手持三尖两刃刀(图二)

  图二 《免胄图》中的持三尖两刃刀的武将(之一)

另一个立在战马旁,也是右手持三尖两刃刀,而左手握在右小臂上(图三),

图三《免胄图》中的持三尖两刃刀的武将(之二)

旁边有持戟者、持矟者。他们都顶盔擐甲,威风凛凛,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英雄气概。


从郭子仪出山到终老,大唐的命运紧紧地和他绑在了一起。有郭子仪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仪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跄。
比起安禄山的内藏阴谋的韬光养晦,郭子仪的不露锋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否则也难有人生起落后的善始善终。
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
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劝告父亲,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略微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
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数字勾勒出来:戎马一生,为国平乱,二复西京,八子七婿,尽仕朝堂,八五高龄而终,墓加十尺,生前死后,哀荣始终。作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史书对郭子仪的评议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点都要兼顾,“齐家”也是重中之重。
郭子仪一生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准则,郭子仪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郭子仪精神是历朝历代都需要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郭子仪是千古一人,永垂不朽

作者郭振华宗亲近照

第六届中华郭氏公祭汾阳王郭子仪大典组委会副主任

主任记者

编剧

汾阳人家
谈郭家事,传郭家情,兴郭家业

汾阳人家”作为姓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坚持以包容、中立的宗旨,提供作品发表园地,传递各类有益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