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概率与大小、结构有密切关系。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腺瘤的增大与癌变成正相关。 结直肠良性病变之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化生性)息肉定义为黏膜赘生物,特点是隐窝变长、呈锯齿状,基底部被覆增生性上皮,并有向内包的上皮丛,隐窝上部及腺腔表面存在增大的杯状细胞,使轮廓成为锯形齿状外观。在阑尾,弥漫性的增生就像一个无蒂性的黏膜增生。锯齿区域的上皮细胞核小、规则、圆形,并位于细胞的基底部邻近基底膜,表面上皮细胞下的基底膜常增厚。细胞质内存在明显的黏液泡,常比正常的杯状细胞大。增生区常显示细胞构成及核分裂象增多,这些可被误认为是腺瘤。
病例1 增生性息肉 息 肉 患者男,51岁,肠镜诊断:乙状结肠息肉(已切除待病理)。 肠 镜 所 见 病 理 镜 下 所 见 病例2 增生性息肉 息 肉 患者男,50岁,肠镜诊断:大肠多发息肉(已切除,待病理)。 肠 镜 所 见 病 理 镜 下 所 见 病例3 增生性息肉 息 肉 ![]() 患者女,51岁,肠镜诊断:大肠多发息肉(已切除,待病理) 肠 镜 所 见 ![]() ![]() 病 理 镜 下 所 见 ![]() 病例4 增生性息肉 息 肉 ![]() 患者男37岁,肠镜诊断:乙状结肠息肉(已切除,待病理)。 肠 镜 所 见 ![]() ![]() 病 理 镜 下 所 见 ![]() 小 结 从肠镜检查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息肉性病变,以微小隆起性改变为主,直径均在2-10mm之间,肠镜下直接用圈套器高频电凝切除。病理活检发现增生性息肉以黏膜赘生物为主,病理特点是隐窝变长、呈锯齿状,基底部被覆增生性上皮,并有向内包的上皮丛,隐窝上部及腺腔表面存在增大的杯状细胞,使轮廓成为锯形齿状外观。HE形态上与腺瘤有明显区别。 结直肠癌早癌筛查中,增生性息肉被大量发现,增生性息肉会不会是肠癌最早的生长方式呢? 传统上认为增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的,但息肉中普遍存在ras基因突变,克隆性、生化异常以及流行病学关联也已被证实,后两者也被发现存在于结肠和直肠腺瘤和癌中。这些证据提示增生性息肉可能是肿瘤性的,但由于其缺乏APC/β-catenin通路的灭活,所以与腺瘤到腺癌的顺序在分子学水平上存在发病机制的不同。 结直肠其他反应性病变 【共性】这些非肿瘤性息肉由反应性上皮、炎性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按不同比例组成,形态常与幼年性息肉相似。 【炎性息肉】 见于多种慢性炎性病变,包括慢性炎性肠病和憩室炎。 【淋巴样息肉】 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聚集所引起,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可见明显的生发中心。 【黏膜脱垂】 偶尔,黏膜脱垂可产生类似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包括息肉、肿块和溃疡,组织学特点为再生性腺体拉长扭曲,腺体周围由黏膜肌层增生的平滑肌纤维所围绕,伴浅表部分受侵蚀、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化。常见表面腺腔增宽。这种例子包括炎症性泻殖腔源性息肉、孤立性直肠溃疡和帽状息肉。病变可延伸至肠壁内,形成深在性囊性结肠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