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荦题名“香雪海”

 苏迷 2020-03-25
《姑苏晚报》
2020-03-16 

  徐静

  光福探梅历史悠久,尤其是明代中叶之后,光福湖山美景声名遐迩,游者渐众。所谓二十四香花信风,唯梅信第一。此时四方名流骚客,或寻胜,或探梅,舟车往来,络绎而至,一派繁盛景象。光福探梅,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兴,也在吴地民间逐渐形成风气。史料记载,早春探梅是吴人之俗,也是吴人一大胜游。每年二月梅花烂熳盛开时节,游人纷至沓来。外地人士路过吴中也常常慕名寻访。

  一

  明代姚希孟《梅花杂咏有序》曰:“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犹儿童野老之见也。梅得山水而色扬……光福诸山乃太湖之雉堞也,观者一舸至馆娃山下,或纡迤从穹窿坞入,或径从青芝山入,皆盘折香林。转入邓尉,梅花愈盛,波容水态愈媚。”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开篇写道:“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由此可见,苏州邓尉梅花名声之大。

  邓尉山,位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相传,东汉太尉邓尉隐居此山,因而得名。一般而言,吴人口语所称邓尉亦指光福,邓尉既是光福的重要山脉,也是光福的别称。据史书记载,光福种梅历史始于西汉,而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俗语称: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清人葛芝《邓尉看梅歌》写道:“邓尉山中种梅树,高下谷量不知数。”山里梅树之多不难想见。

  光福三面环湖,是一个伸向太湖的半岛状地形,依山傍水,独得地利。整个半岛诸山,邓尉、玄墓之外,还有西碛、铜井、弹山、青芝、吾家、虎山等山较为知名,岛内诸峰连绵,重岭叠翠。梅花生长其间,易得林木掩映之趣,更加上太湖万顷湖水的辉映烘托,花光湖影,弥漫相接,光福梅景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效应。明人姚希孟称邓尉梅花“得山水而色扬”,清人周永年《圣恩寺前看梅》云“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传”,皆为赞美光福梅花得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的特色效果。明代中叶之后,光福一带经济繁荣发展,吸引外来商人与游客络绎不绝,因此进一步扩大了光福邓尉梅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凌寒开放,周边方圆几十里梅花连绵不断,倾吐清雅的淡香。人们踏青赏梅,芬芳秀色可餐,令人陶醉不已。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必至邓尉,曾赋《邓尉香雪海歌》,令从臣吟唱。于是,邓尉梅花声名更盛,成为社会公认的江南赏梅胜地。

  二

  光福探梅最好处,莫过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邓尉山之西的吾家山(亦名马驾山),属邓尉山支脉。香雪海景区的梅花有乌梅、绿梅、红梅和白梅,其中,白梅最多。冬去春来时节,大片的白梅开满山坡,似乎覆盖了一层白雪,蔚为壮观。

  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曾登吾家山探梅。一眼望去,白梅如雪茫茫如海,无边无垠,暗香浮动,一派香国雪海的极盛景象。巡抚大臣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题下千古绝名“香雪海”,为光福邓尉梅景做出一个绝妙的广告,传播至今,成为佳话。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河南商丘人。是官员、诗人、画家,还是文物收藏家。历仕刑部郎中、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后累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作为官员,宋荦是位能吏,具备超人才干,而且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利除弊,秉公执法,所任各职,政绩卓著,被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赖与赏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宋荦调任江苏巡抚。清代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府,宋荦自此驻节苏州十四年,此乃宋荦仕途中的重要节点。史书记载,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四年(1699-1705),康熙皇帝曾三次南巡,皆驻跸苏州,由江苏巡抚宋荦负责接待。康熙皇帝嘉赞宋荦居官安静,迭蒙赏赉,御书“仁惠诚民”“怀抱清朗”等赐予宋荦以示恩宠。后以宋荦年逾七十,康熙皇帝又书“福”“寿”字以赐。康熙四十四年(1705),七十一岁的宋荦升任吏部尚书离苏赴京。

  宋荦抚吴十四年,与苏州结下深厚缘分,留下不少政绩和佳话。

  作为文人官员,宋荦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比如,景仰先贤苏舜钦,以苏舜钦建园精神为根据,修葺废园沧浪亭,使得沧浪名园声闻三吴。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由北宋大诗人苏舜钦创建并命名。沧浪亭外临清池,古朴幽静,特色鲜明。自北宋庆历年间创建后,借着园主苏舜钦的崇高声望,沧浪亭一跃成为江南名园。不过,后因无人打理,沧浪亭逐渐荒废。清初,沧浪亭山坍亭无,荒芜破败,人迹罕至。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重修沧浪亭,其宗旨为恢复并美化苏舜钦沧浪亭景观,新构建的轩、廊等建筑,均取苏舜钦诗文之意,把苏舜钦的相关诗文转化为物质性的园林景观。苏舜钦创建沧浪亭赢得了身前身后名,而宋荦景贤重修之举,亦是文人官员的一大盛举,深为后人所称道。

  正是因为宋荦曾任江苏巡抚,施政老成持重,景仰先贤,礼遇名士,官声很好,更加之重修沧浪亭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后人将他名列沧浪亭五百名贤,用十六字传赞精确概括并称颂其功绩:惠爱黎元,宏“奖髦士。心迹双清,沧浪之水。”

  宋荦不仅是清初康熙朝名臣良吏,政治地位显赫,而且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文化人,雅好诗文,才华横溢,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宋荦工诗,诗风流畅刚健。这位风雅之士,公务之余,常常寻访古迹名胜。在江南吴地任职多年,留下许多佳话美谈。除了重修沧浪亭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还有题名“香雪海”镌于崖壁,留传至今,此乃江苏巡抚宋荦对光福邓尉梅景的一大贡献。由此,香雪海名扬天下,成为一处赏梅胜景。

  三

  光福邓尉山坞的闻梅馆门柱上有一副石刻楹联,上联为“寻宋商丘题吟遗文入胜出幽十里梅香归吐纳”,下联为“访清高宗游观陈迹抚今怀昔四周山色感兴亡”。上联“宋商丘”即指河南商丘人宋荦,概述其光福探梅题名写诗之事。

  关于宋荦题名“香雪海”的详情,宋荦幕客邵长蘅曾在《弹山吾家山游记》中有记载。文中写道,作者与江苏巡抚宋荦游览光福弹山,顺路登上吾家山探梅,“山高仅廿仞,其上少花,多巨石藓驳,下视则千顷一白,目滉漾银海中,幽丽殆不可名状,月夜登此,不知奇更何似。公欲题以‘香雪海’,予曰:‘极佳,可作汉隶镌崖石上也。’”

  对于题名“香雪海”之雅事,宋荦本人也曾写诗记载。其《雨中元墓探梅,余于吾家山题香雪海三字》诗云: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诗题中“元墓”,亦称玄墓,在光福镇南,与邓尉山相连。其实,邓尉山本为一山,两峰连体,习惯上北峰名邓尉,南峰称元墓(玄墓)。邓尉之名源于东汉邓尉;元墓(玄墓)之名,相传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于此,故名。宋荦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诗题明确点出诗人宋荦曾于吾家山题名“香雪海”三字。

  首联二句“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写诗人雨中探梅,兴趣盎然。宋荦此时已年过花甲,冒雨持杖上山,拄杖点石,石径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响亮而节奏分明,由此,也进一步表明诗人冒雨探梅的兴致颇高。

  中间两联一实一虚,描写诗人探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颔联二句“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是实写,景色宜人,有声有色。天空中的云影与梅树林的花光相互映衬,流光溢彩;山中松涛阵阵与山间溪流潺潺,似乎在相互喧争,悦耳动听。颈联“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以不经意的笔触虚写诗人的赏梅雅趣,诗人想象着若在僧榻上远闻梅之清芬最适宜,以领略闲静的韵味;若走入残缺的园扉则能细品梅花之幽姿,别有一番幽雅趣味。

  尾联二句“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又是写实,描绘邓尉诸山千树万树梅花开的风景,如诗如画,境界阔大。诗人站在山上极目远望,满山白梅,茫茫如雪,弥漫无际,暗香浮动,犹如梅花之海。最后一句交代了诗人曾于吾家山畔题名“香雪海”的故事,颇为自得,甚至有点陶醉了。

  这里,诗人用“香雪海”来形容邓尉梅花,真可谓画龙点睛,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邓尉梅花的特色与质量。“香雪海”三个字不仅着眼于花色白洁,而且渲染出白梅漫山遍野、幽香弥漫浩瀚的美景。而且,暗香浮动的茫茫白梅,连接着浩瀚之太湖,水光与花影摇曳滉漾,完全是一派雪海香国之壮丽景象。

  借助巡抚大臣宋荦的名气声望,“香雪海”题名迅速流传开来,名扬天下,成为邓尉梅景之专属名称,影响极其深远。《苏州府志》记载,吾家山原来并不出名,“山不甚高,四面皆树梅。康熙中,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于崖壁,其名遂著。”从此,光福香雪海梅花,驰名海内外。

  如今,“香雪海”三个大字镌刻在吾家山石壁上,保存完好,成为一处古迹名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