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人空巷玉器庙会

 苏迷 2020-03-25
《苏州日报》
2020-03-21 

  □蔡春生

  乾隆时期,苏州玉雕业以专诸巷为中心,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以及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都是玉器作坊。阊门吊桥两侧,玉市担摊鳞次,铺肆栉比。

  苏州玉业还有一座自己的祖师爷庙,也就是著名的周王庙。

  周王庙一开始并非玉祖师庙,它全称周宣灵王庙,崇祀的是周雄。周王最初是水神,在阊门这一带则成为水陆兼管的守护神。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说:“宋淳祐元年,始封王爵,立庙于此。”周王庙位于周王庙弄,连着专诸巷,由于这一带手工业者多,来此祀神的手工业者数量十分可观,尤以琢玉艺人居多。由于周宣灵王十分灵验,大家都怀着恭敬虔诚之心祭祀周王。

  嘉庆二十五年(1820),苏州琢玉业在东起周王庙弄,西接专诸巷的石塔子巷(现名石塔头)内,借原来的宝珠庵之地,呈官公建玉祖师庙。琢玉行业向来奉长春真人丘处机为祖师爷,此庙供奉的正是丘处机。

  长期以来,周王庙与玉祖师庙尽管相距不远,但各有各的祭祀,彼此并不相干。

  清同治九年(1870)初,毁于“咸丰兵燹”的周王庙开始重修。苏州玉业公所四名董事向公所提出一个建议:趁重修之际,将玉祖师庙移至周王庙。这一建议不久得到官府批准,从此两座庙合成了一座庙,周王庙名正言顺成了祭祀玉祖师的庙(图三、图四为玉业公所即周王庙旧址)。此后,琢玉行业各种活动都在周王庙举行,周宣灵王被苏州老百姓认为是琢玉业的祖师爷,而真正的祖师爷长春真人却被人们淡忘。

  玉业公所,当时已细分为用于装饰的珠宝业、生产水晶镜片的眼镜业和雕刻玉器摆设的玉器业。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是周王飞升成神的日子,周王庙照例要祭祀3天,并举行出会。值此庙会之际,玉业人员抬着周宣灵王的显轿,身背各种玉器宝贝,一路风风光光。老百姓也得以看到周王庙的各种奇珍异宝,那许多美轮美奂的玉器,让大家相信周宣灵王是苏州各路神仙中最富有的一位。

  1949年的玉器庙会,前后共3天,这是苏州传统玉器庙会的尾声,至今还有苏州老人记得当时场面。周王庙供着许多工艺精、材质好、平时轻易不得见的玉器,包括翡翠炉、玛瑙马、水晶球、白玉瓶等好几十个品种。厅内有一艘4米多长的红木旱船,旱船内陈列各类玉雕珍品,争艳斗奇。大堂上红烛高燃,鼎炉内香烟弥漫,人们围着旱船逐一观赏,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直至中午。

  苏州玉雕老艺人周树德回忆,在他小时候,也就是民国时期,周王庙不只是一所庙,还是老一辈玉器业内人的活动场所和生意交流的地方。庙内根据各工种和层次,分别设茶馆的堂口和包厢,每天早上都热闹非凡。周王庙大堂之上有副对联:“琢玉巧夺天工巧,成器神助地脉灵。”每到庙会开始,就像轧神仙一样闹猛,可谓万人空巷,民众争相一睹为快。通过这样的活动,公众和玉器的感情日益加深,苏州百姓如同生活在一座玉器之城中。

  在苏州博物馆玉器展厅,有一件硕大的碧玉蟾(图一、二)。蟾是一整块天然碧玉制作而成,长49厘米,宽28厘米,高13.8厘米,重达25.5千克。

  在古代,三足蟾寓意吉祥,而苏州民间则亲昵地将其称为“三脚癞蛤蟆”。这件作品现在有个神气的称呼,被叫作“青花大将军”,但很可能是“青蛙大将军”口音之误。它,正是周王庙的镇庙之宝。

  据《周王庙的碧玉蟾》(刊载于《苏州日报》,作者夏冰)一文介绍,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尢侗的后裔尢佩芬老人,生前讲述了这只碧玉蟾的来龙去脉。碧玉蟾是皇帝赐给尢侗的,尢家世代珍藏。咸丰年间,尢家滚绣坊老宅被太平天国军队占用,家人外出逃难,待战乱平息,发现家传宝物碧玉蟾遗落了。后来天库前盛宫保(盛宣怀)出丧,碧玉蟾再度现身。尢家人知道后,与盛家交涉,说此物是皇帝所赐,清宫必有记录,盛家无奈,遂将碧玉蟾就近捐给了周王庙,平息了这场风波。1960年,周王庙负责人将碧玉蟾捐给了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