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春晖:过客江南

 zzm1008图书馆 2020-03-26

作者简介:

 闫春晖,五中教师。

过客江南/闫春晖 
这么多年来,诗文中读到的江南和影视图片中看到的江南,在我心中重重叠叠的积攒起来,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地情怀。说到江南,我的脑海里就会跳出这样的镜头:乌篷船、油纸伞、悠长的雨巷、成片的映日荷花、立在水边的依稀人影……也会想到一个词——梦里水乡。是的,对于生长于北方干旱内陆四十载的我来说,向往江南真的成了一个恒久的梦。
今年暑假终于有机会走进了那个温润、朦胧而神秘的梦,于是心中的江南情节就氤氲开来,弥漫成了真切形象的江南印象。
向南跨过宽阔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应该就是进入江南了。感觉真是进入了水乡,灵性的水,到处可见。例如从上海去杭州或周庄的公路两旁,满眼的郁郁葱葱中不时的闪过数不清的河道、湖泊、荷塘。那湿气如隐形的雾气般浸透了我,让我的皮肤柔润起来,很是舒服。
江南古镇周庄就在这让我惬意的水气之中。周庄被纵横交错的水巷环绕着,是水巷如血脉一样使周庄变得轻灵鲜活起来。水巷的水是从历史而来一直流到现在的,那水的绿有一种沉淀很深很久的感觉。有时水上还见穿着布衣摇着橹的船夫,大都是张罗游客乘船观光的。那船不大,深色调正合了古镇的浓重味道。张厅的八十多间房屋中,竟有条小河不动声色的从家中流过,“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是这里的奇景。
而杭州西湖的水则是潋滟无边的,满眼的水光湖色。乘渡轮在湖上漫游,看着远处水上的白堤、苏堤、断桥、雷峰塔、三潭印月,仿佛它们从古诗文中慢慢站立起来,生动起来;又仿佛我成了古人,正游走在那相关西湖的诗文传说之中。
水多了自然桥也就寻常见了。难忘周庄的双桥,因陈逸飞名画《故乡的回忆》而闻名遐迩。它那一圆一方两个桥洞似也包涵着世事的真谛。立于桥头,心中是一种身在江南的踏踏实实感觉,因为眼前就是那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富安桥,一定要来回走三遍才可以富裕安康的呀;而外婆桥是不要轻易上的,因为意味着分离。在小镇朱家角还有一放生桥,我从一位说着听不懂的吴语(应该是)的老婆婆手里买来两条鱼,站在桥头把它们从塑料袋倾倒而入桥下的河水中“放生”了,那一刻我有一种升华了的、欲仙的感觉。那天正是农历七月初一,很吉祥的日子。西湖的断桥是西湖“三大怪”之一,有好几种解释,传说故事中白蛇与许仙在此被迫分离是一种,我更喜欢雪后太阳下的桥面积雪断断续续的解释,别有一番暖意在心头。
江南小镇的深巷多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视觉,那样幽深悠长。巷子不宽:一般能容两三人并排,窄的甚至仅可通过一人;但是很长,两旁白墙青瓦的建筑也就显得高大突兀起来。走在深巷里,就感觉走在了明清的历史隧道当中,哪扇雕花的窗户也许会突然打开,露出一张盘发髻的古典女子脸庞。看着悠长的深巷,虽然没有下雨,但脑海中还是会幻出戴望舒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那姑娘踩着的石板路如今也踩在了我的脚下。青石板光滑平坦,想到我踩着的石板路又有多少古人走过,又有了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江南农村的建筑不同于北方。因为这里人口密集,土地珍贵,所以住宅朝着节省空间的高层发展。城郊的农家住宅也都是两层以上的小楼,见不到平房,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周庄的一幢二层茶楼我们享受了一顿午饭。那小楼是板壁结构,特意踩着“咚咚”的楼板上了二楼,隔着木窗向外望,俯瞰楼下的喧闹街市,让我想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情景,虽然地点不同,但那份繁华、古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自己能伴着吴侬软语喝茶吃饭仿佛做了回真正的江南人。
吐丝的江南,丝绸之路的发源。在杭州我们参观了一丝绸厂。因了那乳色的蚕丝和精美的丝织艺术品,江南就更加轻柔细腻起来。江南也离不开龙井,在杭州诸家坞我们品尝了西湖龙井。我平日不懂茶也不喝茶,但当那又涩又香的茶味沁入我的肺腑之时,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多饮茶,琢磨中国茶道,做个有品位的懂茶人。
…………
江南一游滋润了我那久居内陆的身体,也抚慰了我的心,让我的心灵沉静下来、熨帖起来。但是现在每当想起江南,想到那渐行渐远的小桥流水、青石古道、深巷古街、波光船影,沉静的心又起微澜:可惜我只是江南的一个过客。 

(0909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