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污染防治,哪些行业是重点?

 梵心4466 2020-03-26

哪些行业是污染源的排放“主力军”?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粗钢产量约3亿吨,占全国的30%,焦炭产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倍和7.3倍。2018年,“2+26”城市的石油炼化能力为3.5亿吨,占全国的44%,原油加工量为2.3亿吨,占全国的38%,单位国土面积石油炼化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1倍。

由此可见,这些庞大的数字和占比,说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产量很高,是重化工业聚集的地区。

同时,“2+26”城市也是建材主要产区和消费区。这里聚集了全国23%的平板玻璃、16%的卫生陶瓷,10%的水泥熟料产能,涉及水泥、玻璃、陶瓷、砖瓦、耐火材料等工业炉窑近5000座。

图表1 单位国土面积的粗钢、焦炭产量和石油炼化能力比较

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集聚,使得工业排放的各类污染物成为区域排放总量中的重要组成。

2018年,“2+26”城市工业源的一次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分别占区域排放总量的60%、46%、23%和49%。这其中,钢铁、焦化、水泥、玻璃和石化几个重点行业的上述污染物排放量占到了工业源总排放量的50%、63%、80%和66%。

图表2  2018年“2+26”城市源清单主要污染源排放占比

图表3  2018年“2+26”城市主要工业源排放占比

2018-2019采暖季,工业源对区域秋冬季PM2.5的贡献占比接近40%,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首要来源。

这些重点行业春节停工了吗?

答案是:没有。原因是:不能停。

根据钢铁工业协会供电钢铁企业生产情况的统计,今年1-2月上旬生产基本正常,产量没有大幅波动。与去年同期相比,1月份粗钢、生铁产量分别上涨6.6%、5.9%。

建材行业方面,“2+26”城市有浮法玻璃生产线85条,一直在连续生产的有62条,还有部分日用玻璃生产线同样处于连续生产的状态。

石化行业方面,根据中石化的统计,今年一月原有加工量、成品油以及乙烯产量分别增长了1.1%、0.7%、3.3%,原有产量同比持平。

这时候有人肯定会问,这些工业这样污染,就连疫情期间都不停工,反而有所增长,为什么不勒令这些行业全都停工呢?这样不就一劳永逸,污染能得以大幅改善了吗?

这些行业不能停工是有原因的。

首先,钢铁、石化等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行业和重要基础性产业。举两个例子,钢铁号称“工业的粮食”,在社会各个行业都有大规模广泛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业品。钢铁产业如果停工,国家很多在疫情中需要持续运作的产业也无以为继。而石化产业更是关系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穿的衣服、食用的农产品种植所需的化学肥料、甚至日常生活用的保鲜膜、食品包装盒,再到小汽车所需的汽油,都是石化产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可想而知,这些关键产业如果停工,那么我们就连正常的生活恐怕都不能维持了。

其次,这些重点行业的生产工艺决定了不能停产。焦炉、玻璃熔窑这些高温设备,工序不能中断,一旦中断,就会严重影响日后的生产活动。

最后,不能停产还有民生保障的考量。疫情期间北方居民家中依然温暖如春,是因为供暖不能因为疫情而停止。而正是部分钢铁行业承担着周边居民的供暖任务,所以不能停工。此外,建材行业中,部分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还要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活垃圾,也不能停止运转。

这些重点行业虽然制造了污染,但是却不是说停就能停的,因为一旦贸然停工,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未来,应该如何推进这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管控?

虽然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冶金、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存在产能大、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清洁生产和污染综合治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仍有较大减排空间。

因此,还需通过提标改造和加强全过程综合治理,特别是全面做好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作,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大力强化对冶金、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确保已建成的污染防治设施稳定发挥应有的减排效果。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