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多哀思寄幽冥——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秋若枫读书 2020-03-26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与宋词的结缘,便因此词起。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为苏轼,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 正月二十日。其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所悼者是苏轼的前妻王弗。

几多哀思寄幽冥——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与王弗的故事,要从岷江河畔的中岩寺说起。

1051年,苏轼在青神中岩书院求学,老师是父亲苏洵的好友王方。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中岩寺风景绝佳,寺下有一绿潭。每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便从岩下游出。一日,中岩寺的住持和尚与王方邀文人雅士为这汪碧池取名,使鱼池能为古刹增色。

会聚在鱼池的文人秀士,有的起“藏鱼池”,有的起“引鱼池”,还有的起“戏鱼池”、“观鱼塘”……苏轼最后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王方一听,大喜道:“妙哉,‘唤鱼’,既新且雅,有声有色。”遂博得众人齐声喝彩。此时,王方的爱女王弗在闺房中也题名“唤鱼池”,让丫环送到池边。众人惊叹,王方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后来,王方将王弗许配苏轼。至和元年(1054),19岁的苏轼娶16岁的王弗。这就是“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王弗嫁与苏轼为妻后,成为他终日不去的伴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并且出乎苏轼意料之外的是,王弗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 苏轼读书偶有遗忘, 她便在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的书, 她都略知一二。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回忆: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他当官之后,父亲对此最为不放心。家人有客来访时,苏轼与客人在厅中谈话,王弗便躲在屏风后倾听。客人走后,王弗便帮苏轼分析,哪些人可推心置腹,做朋友;哪些人口蜜腹剑,要警惕,以免受其害……这便是“幕后听言”的故事。对此,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也有所记载: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几多哀思寄幽冥——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可惜天妒良缘, 红颜薄命, 王弗二十七岁因病亡故。这一变故让夫妻情深的苏轼悲痛万分。在此后的十年间,苏轼历尽艰辛,宦海浮沉。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在被贬黜至到密州后,又遇上密州凶年,“天上无雨,地下无麦”,“盗贼满野,诉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苏轼内心的压抑、苦闷无与人诉,无从说起。宋熙宁八年(1075),正逢亡妻十年忌辰。一天夜晚,苏轼做了一个梦,梦中再现了与亡妻昔日的恩爱,醒后情不能已,泪如雨下,终写下这一千古绝唱,向亡妻表述了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这首词上下阙可分为三层:梦前、梦中、梦后。

上阙写梦前苏轼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从心底迸发出郁积已久的深长悲叹之声,交代了二人生死相隔时间之漫长,漫长到已不再常常思量。 但尽管这样,和爱妻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苏轼仍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此刻,苏轼人在密州,而王弗远在眉州,独卧泉下。两地相隔千里,彼此无法向对方诉说自己的“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算是对自己的自嘲,曾经和你一起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已成为满脸尘土,两鬓灰白的老翁,恐怕你也认不出我了。

几多哀思寄幽冥——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下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苏轼梦中与亡妻相会的情景。有人说,人死后尚有三处可得相逢,即“梦中地下更来生”。在梦中,苏轼突然之间仿佛回到了家乡,看到爱妻也并未离去,和往常一样,正在临窗梳妆。他满腹柔情,站在妻子身旁静静地看着,眼里流露出浓浓的爱意与恋情。但分别地太久了,离别重逢本应该互诉衷肠,但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三句写苏轼梦醒后的感慨。那令人肝肠寸断的短暂相逢,竟然只是一场幽梦!此处苏轼没有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设身处地,想着爱妻在九泉之下对他也一定牵肠挂肚。正如李易安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是苏轼亡妻只身躺在千里之外的一座由松柏包围的孤坟中,一轮清冷的明月寂寞地照耀着,更显得凄凉与寂寥。

几多哀思寄幽冥——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言语如家常,全无雕琢之痕迹,朴实无华,用最平淡的语气说着最悲恸的想念。有的人读到情意绵绵,而有的人读到声声泣血。唐圭璋说:“此首(《江城子:》)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如《唐风·葛生》、《邶风·绿衣》。西晋潘岳更是凭借《悼亡诗三首》,开创了悼亡诗以纪念亡妇的先河,使人们提及悼亡诗便是专为亡妻而作。之会,最为脍炙人口的悼亡诗有元稹的 《遣悲怀》、李商隐的《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等。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此后的悼亡诗词,或多或少都受到苏轼这首《江城子》的影响。例如纳兰容若的悼念亡妻的词作《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缠绵俳侧,让后代读者看到了苏轼善良痴情的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