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于否定无效互动方式才有新效果

 王明鹏 2020-03-26

我们提出认知行为疗法的意义,在于不是我们过去做的不够好,只是不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旧方式旧结果,改用新方式才有新的好效果,这就是求异思维。为此,家长要警醒,能具有自知之明,要思考我们反复阐述的“心理本质是主观体验”,“心理关系、行动、有效更重要”“心理状态识别是为了促进关系改善”。

国庆家庭关系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主要是说出问题困惑,互相回应。体会是如果人数少的座谈形式,完全可以引导听众互问互答,体现大家参与感,咨询师更多进行简要点评,记录行之有效行为方法作为借鉴。咨询师此时避免以专家角色自居,减少专业理论回答,让大家更有分享时间。

就讨论内容看,除了家长,还有初中生参加,大概几种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三岁幼儿家长纠结孩子无休止纠缠要玩具,老人帮助看孩子溺爱现象,偷偷给糖吃,随意买玩具。

二是小学生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磨蹭。

三是初中生家长和孩子互相抱怨付出不被理解。

四是父母对待教育孩子上如奖惩方式有分歧。

五是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抱怨,如成年家长认为小时候父亲过于暴躁严厉,导致现在有心理阴影,初中学生认为父母不讲理无法交流。

六是过分金钱奖励导致孩子不给钱不干家务活,家长承诺出去玩没兑现导致孩子抱怨。

综合来说,问题呈现为夫妻对于教育理念有分歧,再就是亲子关系紧张,互相不理解,委屈感觉满满。其实二者一回事儿。

当然具体教育孩子上,父母家长们各有妙招,归纳起来无外乎自觉使用奖惩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如督促写作业,写不好批评,做好家长满意事情给钱或者买东西。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可见奖惩这个教育模式天生就会,略微使用就立竿见影,这倒过来强化了家长奖惩的心理预期以及做法。

相信我们所有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过来的,并不稀奇,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家庭比较顺利,有的问题不太大,有的家庭却问题严重,这才是需要思考的。

追根溯源,奖惩是行为主义理念,也的确有效进行行为控制,可是奖惩对象是我们的孩子,这不是动物实验或者物品,同时奖惩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又有很大区别。

假设家长喜欢给小孩子钱,而且不是用作奖励,而是为了促进亲子关系,似乎是“收买孩子”,结果呢不给钱不给家人拿碗筷。这里看出无原则奖励隐患,当然孩子这样看重钱还要寻找其内心需要,找出花钱带来的心理好处是满足什么,这样的缺失是否体现了亲子关系的缺位。

糖块、玩具、钱,看起来这些物质奖励是物质满足,本质却有不同,幼儿阶段是为了生理需要,青春期孩子仅仅是吃喝玩乐生理需要吗,一定还有爱和归属缺乏导致的需要,乃至尊重需要,即心理满足的需要才是根本所在。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氛围不民主,粗暴对待孩子,家作为不得不住的旅店,亲子关系谈何和谐,出现问题还奇怪吗。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已经有了独立意识和反抗能力,不再视家长为权威,父母惯用的简单奖惩假设还能保持效果,倒才是奇怪的事情。其结果,就是有个家长诉苦,“我觉得做的很好了,付出好多,可孩子不领情,甚至还瞧不起我。”孩子的回应呢,“我没觉得你做得好”。

是啊,彼此都是最亲最近的人,朝夕相伴,为什么彼此不满,不如陌路人,这还不够反思吗。

谁来反思呢,谁来改变呢,这才是关键。其实想想夫妻吵架如何结束的,不难知道如何做。

一般来说,谁痛苦谁改变,谁有能力谁改变,谁意识到谁改变,谁真的爱对方谁改变!

如果面对家长问题,更容易这样质疑提问,毕竟孩子是依附期、未成年人,心智成熟不如家长,希望孩子改变更好发展没有错,可是孩子很难先改变,作为家长为什么不可以先改变,要知道关系是双方的,家长改变就一定可以带来孩子的变化啊!

这个逻辑如此简单,这个方法如此可行,可是家长行为模式变真的也好难,这意味着否定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和价值观啊,就像打仗举手投降般痛苦。

为此我们提出认知行为疗法的意义,在于不是我们过去做的不够好,只是不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旧方式旧结果,改用新方式才有新的好效果,这就是求异思维。为此,家长要警醒,能具有自知之明,要思考我们反复阐述的“心理本质是主观体验”,“心理关系、行动、有效更重要”“心理状态识别是为了促进关系改善”。

因此,面对家庭亲子问题现象,我想对家长表达三个结论:

首先处理好夫妻关系,因为成人之间沟通相对容易,可以理性化反思思考,对于不合理理念、无效习惯行为模式、情绪处理模式等等,必须开诚布公以诚相待直面内心。一个人,能承认自己多么无知,就能够有多大成就;能否定自己无效行为方法,就能开始尝试新的有效方式。

其次面对孩子学习、品行等等方面不满意,牢记先要改变不理想的亲子关系,且是家长自己先做出改变,包括理念和行动,具体方式方法太多了,有选择性使用就好,关键是无条件对孩子的接纳和真爱,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别吝啬赏识肯定。

最后才是评价判断调整有效行为方式,注意把握适可而止,理解倒u型曲线,尤其奖惩方式,注意有效为目的,这个有效不仅仅为了当前关系,还有立足今后孩子心智成熟发展。牢记家长真的爱孩子,孩子会感觉到。

其实这个也正是管理学中的“PDAC”质量环理论,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一句话,家长想培养优秀孩子,就要努力去做但结果要看孩子个人能力,但是家长不想培养出白眼狼孩子的话,就要改变不能容纳孩子问题理念,看到真实的孩子存在而真心全面接纳,否定不合适的处理方式,处理好家庭关系为首要。

没有处理不好家庭关系的家长,只有外归因找借口不肯承认无效付出的家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