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市至少在1957年就通了民航

 君临天下100 2020-03-26
水中天 发表于 2017-5-7 22:19
都扯到民国了,果然厉害。请问三峡机场通航前几十年,飞机都去那儿了?

1957年是民国?你的历史很糟糕啊,我发的两张图,第二张上面明确是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线班期时刻图,执行时间是1957年4月1日,宜昌在上排第三样第四排,一共是四条航线: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后面是价格和时刻表。至少在1957年,襄阳还没有民航。网友“襄阳市异常县”在回复我说:襄阳老河口机场在1959年开通了民航,我不了解,相信他说的事实,那也比宜昌晚吧,也不至于说襄阳能民航七年后宜昌才见到飞机吧?网友“襄阳市异常县”说算对宜昌不太友好,但人家也很理智地承认和回复了一些事实。有理说理,历史的东西查历史书,百度也行,不能信口开河。


铁路坝机场:1937-1938年间,国民政府军队在宜昌市铁路坝(今夷陵广场)修建作为飞行训练的军用机场。1940年宜昌沦陷,机场变成一片废墟。

土门机场:1941年,日军强征万名民夫,先后在宜昌县土门垭和当阳县修建飞机场,用于起落飞机轰炸中国军队。1945年8月,日军投降,机场关闭。建国后根据战略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在宜昌土门修建机场,1953年开工,次年通航。

三峡机场:1994年9月,三峡机场正式开工,1996年12月,三峡机场竣工通航。

宜昌在三峡机场之前,民航一直使用的是土门机场。军用机场就是当阳机场,当阳机场后来收编了一架著名的飞机,美龄号,就是宋美龄的专机,解放后被缴获,后来由当阳军用机场使用,一直到70年代才退役,现在在宜昌东山公园展览。所以,宜昌解放后一直都是有两个机场,民用的是土门机场,军用的是当阳机场。

1931年3月30日,中国航空公司“汉口号”飞机由上海直飞宜昌,从而沪宜线正式通航,沪、宁、汉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对此做了报道。
2014年11月18日,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2016年12月23日,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迈入了150万大关。

1957年确实只有武汉和宜昌通民航,沙市机场38年停飞,58年才复航,说57年只有武汉和宜昌并没有错,民航图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有什么问题吗?

1930年9月12日,中国航空公司由美国飞行员驾驶水陆两用飞机“九江号”试飞沪渝航线,因途中受阻未能到达重庆,便在宜昌的长江水面降落,宜昌广大市民首次得以近距离观看飞机。
1931年3月30日,中国航空公司“汉口号”飞机由上海直飞宜昌,从而沪宜线正式通航;1937年增加了汉宜线和宜渝线的班次;1939年5月宜昌机场停飞。
1953年,中央军委民航局决定修复启用土门垭机场,1954年即用作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并在宜昌市内设售票处和候机室,专车向机场接送旅客。除1960至1963年机场短暂关闭外,40年间有宜昌至武汉、宜昌至北京和宜昌至广州3条定期航线航班,并承担宜昌至全国各地的不定航线、航程、航班任务,随时包机飞行。
1985年筹建三峡省时,宜昌市人民政府即提出建设一座大型现代化飞机场,并建议选址枝江县猇亭镇(后改为宜昌市猇亭区)黄龙寺,场名初称“黄龙寺机场”。经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93年批准,1994年9月正式开工宜昌三峡机场。

1929年,国民党军队在沙市三板桥附近修建简易机场,沙市机场初见雏形。 1930年,沙市机场开通2条航班。 1938年,沙市机场停航。 1958年,沙市机场复航,开通沙市至汉口的往返航班 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机场航班暂停,机场暂借给湖北省体委开办航空滑翔学校。 1970年5月,沙市机场再度复航。 1985年8月20日,沙市机场进行了第一期工程的扩建,机场等级为“3B”,可起降运七、安24等机型。 1992年9月25日,沙市机场进行第二期工程的扩建,机场等级提升至“4C”,可起降波音系列客机。 1992年-1999年,沙市机场先后开通沙市至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厦门等航线15条。 2002年5月7日,由于一些原因,致使一架沙市-广州的航班缓缓从沙市机场起飞后,随即沙市机场停航。 2003年,沙市机场改为湖北省航空运动学校。 2003年-今,先后有多家通用航空公司进驻沙市机场。 2011年-2012年,随着荆州市“壮腰工程”的战略实施,沙市机场复航被纳入荆州市市政建设的议题,市政府与南航先后投入亿元资金对机场进行整修。 2012年12月28日,经过市政府和南航公司的后期修整和努力,经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的验收,重新获得《民用机场使用许可》,意味着沙市机场恢复通航。[1] 2012年12月18日-今,沙市机场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管理,机场使用性质为通用机场,暂不实行客货运。 2016年9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批复新建荆州民用机场,机场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

1931年3月30日,中国航空公司“汉口号”飞机由上海直飞宜昌,从而沪宜线正式通航,沪、宁、汉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对此做了报道。
2014年11月18日,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2016年12月23日,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迈入了150万大关。

 恩施飞机场原身为清代军队校场,1935年蒋介石为第五次围剿苏区红军,下令将其扩建为飞机场,竣工后因规模小,不能降落飞机,且因恩施贺龙红军撤离北上抗日,没有使用。湖北省政府迁恩施及第六战区指挥中心设恩施后,日寇飞机多次轰炸恩施,恩施成为与日机空战的前哨阵地。1940年9月,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下令扩建恩施飞机场,从其时起,动员民工 10万余人,历时11个月扩建竣工。扩建后的机场长1450米,宽320米,征用土地385亩,并于机场附近后山湾一带开挖10多个停机洞壕,以防日机空袭。施工中,遭敌机10多次轰炸,投弹200多枚,炸死炸伤民工10多人,死者有当时恩施县花被乡民工田美章、白果乡民工邓鼎富等4人,另有向家乡民工李幕富劳累过度呕血至死,饶楚炳因挖岩塌方压死。
      扩建后的恩施飞机场可降落美制歼击机与野马式轰炸机,起降高峰一天达100多架次。抗战胜利后,恩施飞机场闲置荒弃,解放后于1959年恢复通航,后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不利飞机起落安全等问题迁至城北许家坪,恩施飞机场发展为街区,其跑道命名为机场路,现改名施州大道。老一辈恩施市民仍习惯于称其处为老机场,称后山湾即今叶挺路一带为飞机壕。

20世纪把起降于水面上的飞机称为水上飞机。
1929年4月25日,南京国民政府拟定的全国航空交通干线方案的南(南京)拉(拉萨)线上,规划湖北境内有武昌、宜昌两个航空站点。

1930年7月8日,中国交通部与美国飞运公司在上海签订合同,成立“中国航空公司”,公司设在上海。

1930年9月12日,中国航空公司组建不到一月,就由美国飞行员驾驶水陆两用飞机“九江”号试飞上海至重庆的航线。途中受阻未能赴渝,便在宜昌长江水面上降落。在宜昌停留3日,折返汉口,公司并决定暂时放弃飞渝计划先开上海至宜昌航线。

1931年3月30日,中国航空公司的“汉口”号飞机由上海飞宜昌,此乃筹备半年之久

的沪宜线正式通航。沪、宁、汉各大报均在显著位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