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上)

 殘荷聽雨 2020-03-26

书耳 是指位于版框或边栏外边左上角的一个约一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书长了耳朵,故称书耳。书耳处是为刻印简化的篇章题名,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僖公”、“隐公”、“哀公”,《诗经》中的“关雎”、“豳风”、“鹿鸣”等。这种镌印了题名的书耳,又称为耳题、耳记。

花栏 指在每版四周的边栏刻印两道有一定距离的栏线,而两线中间则镌饰金刚杵、莲花纹、光草纹、竹节纹、云龙纹、博古纹等图案。花栏有墨印、蓝印之分。这种带有纹饰的边栏,也就被称作花栏口。

花口 除象鼻、鱼尾等装饰外,还常在上鱼尾上方刻印本版大小和字数,下鱼尾下方则印刷刻工姓名,上下鱼尾之间则刻印简化的书名、卷第、叶码等。因此这样折叶装册之后书口所刻内容花样繁多,故称花口。

鱼尾 呈 形,多在书口中出现,有单鱼尾、双鱼尾、顺鱼尾、对鱼尾之分。鱼尾的主要作用是以尾叉来标示中缝线,以便折叶时取做标准,相当于中缝线的功能。古人把中缝线设计成鱼尾形象,既实用又美观。但在一些宋辽金元的书刻中,鱼尾也用于标识文内标题、曲牌等。

象鼻 关于象鼻的指称存在两种说法。一般来说象鼻是指白口书在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的部分,因整体看起来像是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另一种说法是指在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段书口上的中缝左右各雕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方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

黑口 指着过墨迹的书口。黑口又细分为粗黑口(或大黑口)和细黑口(或小黑口)。粗黑口是由于版心未进行雕刻,与版内刻字、边栏、界行仍处在同一个水平面,涂色时着墨,刷出来的印纸便呈粗黑色,这样折叠印纸成为书册之后就是粗黑口。如果对版心的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大部分地方都进行剜刻,只留下中间一道细线不剜,则印刷折叠装册之后,其书口呈细黑色,所以称为细黑口。

白口 指未着墨迹的书口。由于版心与刻字、边栏、界行处于同一水平面,故若不加雕剜,刷墨之后会印成黑色条格。只有剜刻下去,涂色不着墨,在折叶装订成册之后书口才呈白色,所以称为白口。

书口 又称版口,即版心。对于未装订的书版而言,它是版心;而书版印纸在折叠装订成册之后,版心便成了书籍可以翻阅的开口,因此称为书口。

界行 又称界格,版面上每行字之间都有分隔线,而两道隔线之间形成的条状方格就称为界格。虽然没有界行雕版印刷也能做到整齐,但现存中国古籍绝大多都有界格,因为与边栏类似,版印书籍界格版式的形成是对简策书籍条条竹木简的模仿。

边栏 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边线种类一般有三种:四周仅印一道粗而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若在四周粗黑边线内侧再刻印一道细黑线,称为四周双边;若只在左右竖边线内侧再印一道细黑线,而上下横向粗黑线内侧则不刻印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边栏的作用在于规范版面,但对于雕版印刷来说,是否刻印边栏都能做到版面整齐,行字周正。之所以长期保留边栏,原因就要追溯到卷轴装式乃至简策、帛书。帛书的边栏织画是对简策编绳的模仿,而卷轴装式的版印纸书横向的两道边栏则是对帛书的模仿。因此,版印书籍的边栏界行,不但没有因书籍装帧方式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而是反映了版印书籍对卷轴、简策、帛书等装帧形式的模仿和传承。

行款 指文字的书写顺序和排列形式,包含字数和行序。中文古籍多为汉字直排,其字序自上至下,行序自右至左,因此行款疏密直接影响版面效果和版式格调。古人在刻版印书或活字排版时,对行款都要精心测算,力争做到既降低成本,又排版讲究,达到版式美观经济。

来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