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blackhappy 2020-03-26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小时候一月一月过,工作后一年一年过,后来父母口中讨论的都是十年二十年的过往,时间跑得飞快,闹着玩似的。

沉迷短期快感,不做创造性活动

回想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每天按部就班地混时间,浑浑噩噩却不知做了什么;

假期不怎么出门,用手游综艺填满时间,仅靠外卖养活自己;

每晚12点过后,深陷在小说、手游、剧集无力自拔;

刷着朋友圈、新闻、微博,脑子里尽是些鸡毛蒜皮,做什么都好像没劲儿;

随波逐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被精巧设计的各类平台轻易地带节奏。

作家李尚龙曾说:

在大城市里,废掉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加上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宅在家,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电话,这三样东西足够废掉一个年轻人,一天的时间,如果你没有自制力,都可以在网络上度过,电脑手机追剧、刷直播、玩游戏,饿了电话叫外卖,生活照样很滋润。

这样的状态,便是一个人逐渐废掉的基本操作。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在我看来,废掉的本质,是不再投入创造性的活动,失去对待生活的激情与希望,仿佛活过的日子,仅仅变成了一场对生命无休止的消耗。

一个人废掉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沉迷短期快感,不做创造性活动。

在远古时代,出于生存的本能,人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气味、声音保持敏感,我们天性渴望搜集尽可能多的讯息,确保自身的安全。

过往学生时代的训练,我们早已习惯从老师那里获得标准答案,他人灌输的信息,方便又讨喜,很符合多年养成的思维惯性。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这个遍地娱乐的时代,获得短期快感太容易了,哈哈大笑刷着抖音,逛着淘宝,玩着游戏,刷着剧集,时间分秒必争地溜走,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细思极恐。

循环往复这样做产生的可怕后果,在于大脑习惯了毫不费力地获得他人灌输的信息

我们变得不想麻烦,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闲;变得不想受累,不思考到彻底不学习,到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一步一步终于踏上沦为废柴的不归路。

在强大算法支撑的互联网世界,时间被吞噬地干干净净,我们在寻求快感的娱乐上投入过度之后,丢掉的不仅是个人提升的时间,还有专心做事的注意力和耐心,还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充沛的精力。

忽视细微的改变和努力

真正有益于自身的事,通常累人又烧脑,一开始还没什么快感可言,夹杂着枯燥无味,难以坚持下去。

比如,花上一天读一本厚厚的书;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一小时;去厨房专心做一道有益健康的菜……这些事情便是在锻炼你的创造力,它无法马上给你回报,需要持续性地努力,才会获得提升。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一个人废掉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二,便是忽视细微的改变和努力。

今天状态很差不运动了,今天不想麻烦点外卖更方便,今天时间排不过来不读书了,理由越来越多,时间越拖越久。

拖了1个月,拖了3个月,拖了1年,还想着我要瘦成一道闪电,我要当作家,我要升职,我要考研,你想要的很多,做的却很少,又怎么可能得到想要的?

完成一件事时,通常会出现,短期努力无法达到超额的回报的状态,进入社会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事情变得复杂多变,回报周期变得愈发漫长。

比如,学投资,不是专研了一周就可以变成巴菲特挣钱了;追一个喜欢的人,不再是交往一周就可以牵手成功;学习一门课程,不是自己啃完课本完美掌握专业技能。

人们常常期望,付出努力后迅速达到想要的结果,忽略取得回报前长期投入过程,一旦付出的努力还达得不到想要的成果,很多人便不再付出,理所当然地面临失败。

我们失败的次数过多后,发现自己似乎没有了希望,事情变得无法掌控,便会开始自暴自弃,哪怕再次遇到机会,出现转机,会主动呈现出一副消极被动的状态,心理学上把这称作习得性无助

就好比把一只仓鼠关在玻璃罩里,每次它想逃出来,都会撞到玻璃罩,在反复尝试了多次,依然逃不出去后,仓鼠会逐渐习惯生活在玻璃罩里。

这个时候,就算拿掉玻璃罩了,仓鼠也不会再尝试离开玻璃罩框定的生活圈,就好像人在舒适圈待久了,不愿意做出改变一样。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就像我坚持读书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因为得不到什么会,看不懂那些大部头,颓废过,想要放弃。

后来我发现,想要做点什么学点什么,初期会进展比较快,学地效果也好,过一段时间,会出现瓶颈期,这个时候,便是很难坚持下来,但如果坚持下去了,过一段时间反思,会发现当初的瓶颈冲破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克服的。

困难无法避免,遇到困难想要逃跑也没什么,关键在于,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真正收获积累,继续坚持努力下去,回过头来会发现,自己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瓶颈也不再是瓶颈了。

如何改变废掉的状态

所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了解了废掉的本质,才有可能改变它。认识到了问题,才有可能开始改变。

废掉不过是一种状态,不代表你这辈子都废了,想要改变,第一步是做到自律。

我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律,自律不是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也不是每晚从8点学习到10点。

如果只是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些规则,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束手束脚,每个人情况不同,生搬硬套,不一定适合你,还不容易坚持下去。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压抑自己的天性,克制自己不放纵,想吃的东西不吃,想睡得懒觉不睡,贪玩的时候不玩。

你思考过,为什么你要克制自己放纵的本能吗?

自律不是自虐,是因为你坚持的习惯,你恪守的纪律,能完成你真正想做的,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真正的自律,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做事,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村上春树每天5点起床,写作几小时后出门跑步,坚持三十多年从未间断过;科比曾十年如一日地开启“凌晨四点钟”的训练。

村上春树出于对写作的热爱,科比则是出于对篮球的热爱。

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坚持的过程必然困难重重,但为了心中所愿,坚持的过程,不会只有痛苦。自律更像咖啡像巧克力,先苦后甜,甜中带涩。

自律的目的不是为了折磨你,是为了倚靠自己的毅力,养成一种适当的习惯,帮助你完成心中的一个梦想,这样的自律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步则是调整心态,触发你的思考力。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种说法,你想要观察社会,就去看看微博,特别是热点话题下的评论者,跟随他的脚印,去看看他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些人没几个活得像样的。

还存在着一条可怕的规律,评论者生活不景气的程度,与他骂人的激烈程度,几乎成正比。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人总会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周围人对待自己不公平,我们干嘛还要友好地对待他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打过来的拳头要重重地还回去,那你与那些恶意对待你的人有什么区别?

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说的是你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放弃一样东西,被放弃的那样东西,它的最大价值,被称作机会成本。

比如周末在家,你可以选择宅在家看综艺,也可以选择出门游玩,如果你选择在家看综艺,那放弃的出门游玩,便是机会成本。

价值是均衡的,也就是说,你选择的东西和放弃的东西,价值上其实是同等的。

你选择的事情,等同于你放弃了的事情。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如果你把时间耗费在游戏、综艺、偶像剧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那你的未来也就仅限于这些;

如果你沉醉于在网上的口水骂战上,在生活中斤斤计较,深陷情绪的牢笼,不顾自己的理想,不愿积极向上地生活,那么你的生活你的理想,等同于那些恶评,你的未来自然浮躁且消极。

结果,你的素质成了它们的平均素质,你的价值成了它们的平均值。

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代替骂骂咧咧怨天尤人,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最可怕的是你对现状不满,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改变。

总结一下:

  • 废掉,是一种消极不再进行创造性活动,丢失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的状态;
  • 废掉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沉迷短期快感,消耗了提升的时间精力和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忽视细微的改变和努力。
  • 如果你不想废掉,对内做到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外做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多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当你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积极向上,废掉的状态怎么也不会找上你。

————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帮到你了,可以点个赞加一下关注哦

(不点也没关系,不过你可能会错过一个能陪你一起精进,一同成长的头条号,hah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