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印友们好! 今天金石君先给各位看个大家伙, 上图! 它是国之重器——大盂鼎,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被称之为“海内三宝”之一, 公元前1056年,距今三千多年, 周康王册封一个叫“盂”的大臣时所铸, 所以叫“大盂鼎”, 曾被清代有名的大收藏家潘祖荫所收藏, 1952年,潘祖荫的后人捐赠给国家。 潘祖荫的一生好古成痴, 在收藏方面砸钱绝不手软, 他的藏品价值都很高, 而且还有一大帮行家朋友帮他掌眼、认证, 像甲骨文的王懿荣,吴湖帆的爷爷吴大徵等等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天才印人”——赵之谦。 △潘祖荫(左)赵之谦(右) 各位都知道, 赵之谦一生都是处于生活拮据的境况, 是怎么跟潘祖荫这样的权贵相识的呢? 原来,赵之谦是潘祖荫的幕僚, 与胡澍一同北上投奔他, 潘祖荫慧眼识珠, 看出赵之谦在金石方面 有异于常人的天赋, 所以对赵之谦更是另眼相待, 甚至请赵之谦做自己的艺术品经纪人, 帮自己收藏名迹, 这样一来二去,赵之谦也从中长了不少见识, 为了感激潘祖荫, 赵之谦就给潘祖荫刻了好多自用印, 潘祖荫也十分喜欢赵之谦刻的这些印, 经常将它们钤盖在自己的画作、书法上, 如下图, △山居清晓 扇面(潘祖荫作) △行书七言联(潘祖荫作) 今天,金石君搜集了一些, 赵之谦给潘祖荫刻的自用印,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八求精舍(24.6x24.6x62.9mm) 边款:同治辛未夏四月,撝叔为郑庵主人制。 注:潘祖荫自小好学,涉猎百家,尤好辨别版本,家中藏书甚富,推崇宋代藏书家郑樵所总结的求书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因而他命书斋为“八求精舍”。 △伯寅藏书(24.8x24.8mm) 注:潘祖荫号伯寅。 △伯寅经眼(21.8x21.3mm) △汉学居(45.6x46.1x44.3mm) 边款:汉学之目,宋已有之,困学纪文,举辅嗣易行无汉学诗句,近世不学之徒,叚名道学以揜固陋,争诋好古之儒,且斥为伪造,误矣,伯寅侍郎命,之谦记。 △翰林供奉(21.4x21.4mm) 注:潘祖荫,咸丰二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吴潘祖荫章(23.9x23.3x61mm) 边款:同治甲子二月,赵之谦为伯寅光禄动制, △面城堂(27.9x25.1x47.2mm) 边款:撝叔为郑庵司农作。 △潘祖荫(21.2x21.2x47.7mm) 边款:同治辛未十二月,撝叔刻。 △潘祖荫藏书记(14.4x21.8mm) 注:潘祖荫藏书印 △攀古楼(39.8x69.2mm) 注:潘祖荫平生好收藏,储集各类金石古玩甚多。搜罗古玩,犹如攀援山峦,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故又名斋号“攀古楼”。 △金石录十卷人家(27x30.1x46.2mm) 边款:壬申春,撝叔为郑庵作。 △赐兰堂(48.2x75.3x44.7mm) 边款: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为潘大司冦纪皇太后特颁天藻,以志殊荣,敬勒斯石,之谦。 △郑庵(98x91.5x33.5mm) 边款:郑庵司农藏书之印,同治十年,之谦作。 △祖荫(10.7X22.3mm) △如愿(12.7x21.8mm) △吴县潘伯寅平生真赏(45.7x47.8x47.8mm) 边款:同治辛未五月九日,赵之谦刻。 注:潘祖荫祖籍吴县。 △郑庵(18.3x17.4mm) 注:潘祖荫号郑庵。 ![]() >>上下滑动了解更多<< 潘祖荫像是赵之谦最大的赞助人,经常让赵之谦帮自己做一些金石考藏,以备更好地参与到晚清官员的文娱活动中,甚至拜托赵之谦帮自己去收购一些古籍藏品,赵之谦甚至还为了帮潘祖荫收集艺术品,总结出了一套“砍价方案”,可见其有多认真。不过,这样你来我往的,赵之谦见到的好东西越来越多,而且那个时候正是赵之谦学以致用的黄金年华,所以很多经典印作也是出于那个时候。 熟悉赵之谦的印友都知道,赵之谦是个官迷,一生就觉得参加科举做官才是正道,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一次次落榜,考不上进士,周遭的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大家众筹想着给赵之谦捐个小官,潘祖荫知道后,非常阔气地出了一百两银子,让官迷赵之谦终于有机会当官施展抱负,这份恩情,让赵之谦十分感激,潘祖荫的好,赵之谦都记得,无以回报,就只能更加尽心的替潘祖荫收藏文物、刻印,所以潘祖颖有好多自用印,都是赵之谦所刻,今天文中的所有印作就是赵之谦为潘祖荫所刻的。 赵之谦44岁时,曾为潘祖荫刻“金石录十卷人家”,之后便南下江西赴任,从此就再不操刀刻印。一直到十年之后,他才又为潘祖荫刻了一方“赐兰堂”印章,似乎还有些不好意思:“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大概潘祖荫也不会想到,这会是赵之谦生平最后一方印章。两年之后,县令赵之谦在赶赴任所的途中去世。 六年之后,潘祖荫去世,这份金石情才宣告结束,虽然说俩人的身份相差悬殊,但是由于心中那份对艺术共同的追求,让两位相识相知,成为道友,说实话,赵之谦如果没有遇到潘祖荫,没有为潘祖荫收藏古籍善品,他的篆刻作品可能也不会到达今天的高度,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俩人的情谊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告诉金石君哦! 思考问题 您还知道哪些鼎? 除了大盂鼎,您还知道哪些重量级的大鼎?它们都藏于何处?哪个鼎上的铭文最多? 金石君会在所有留言的印友中随机抽取一名幸运印友,赠送一包善品大号(20*12CM)钤拓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