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四任指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呈一定师承关系,画风亦有相近之处,其中任颐成就最高。 任颐(1840一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山阴(浙江绍兴)人。其父任淞云是民间画工,他幼时随父学画肖像,后至上海学徒,又到苏州随任薰学画,以后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又广泛学习传统,还吸收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逐步形成丰富多彩、新颖生动的画风。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丹旭,任熊、任薰等人,继而临摹金农、罗聘的肖像画,最终形成了工笔的形神兼备与写意的痛快淋漓相糅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笔下无论是历史人物、佛道人物、仕女还是肖像写真,无不造型准确而生动,线条极具表现力,且风格多样,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任颐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强识默记能力,善于把握人物瞬间的神情意态。将人物的形神风骨一并展现出来。他的肖像画尤为精彩,面部塑造以没骨法和以色染法打底,五官多以实笔勾勒皴擦并以淡墨渲染,由于弱化了面部的次要部位,因而立体效果较强。任颐还十分注意对衣袍服饰的描绘,突出衣纹线条的走势变化,使画面富有灵活动感。其用笔或工写,或墨或线,自成一格。任颐在为一些名士画肖像时,能够根据人物个性、心态、气质的不同而设置出不同的环境氛围,使肖像画的艺术发展进入了新的境界。 《三友图像》纵64.5厘米、横36.2厘米,绢本淡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作于光绪甲申年(1884),画家时年45岁。画中三人席地而坐,姿态各有不同。左边正襟危坐的人是朱锦堂,他是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九华堂笺扇店主人,任颐的好友之一。中间两臂交叉而坐之人为曾凤寄。最后侧抱膝而坐的是任颐自己。三人神态自若,意气昂扬,但给人感觉又有所不同,朱锦堂持重干练、曾凤寄一身傲骨,任颐则谦和宽厚,展现了画家对人物性格的提炼以及细致入微的刻画。画中的背景较简单,仅在三人背后左侧放置一圆榻和一圆筒,榻上堆放画卷和书藉,圆筒中也满是书画卷轴,与图中人物身份相符,并烘托出人物性格的清寡高洁。 画幅上端有清人钟德祥的题诗:不须对月自三人,自有须眉自写真。脱去头巾衣扫塔,似俞清老段祛尘。三人为何皆着僧衣?有人说光绪甲申年三月为明朝灭亡240年祭,此时清王朝内部已经腐朽不湛,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所以任颐绘三友脱去头巾,身穿僧衣,大有书画寄志的深意。图的左下角还有画家自识:锦堂、风沂两兄嘱颐写照,更许在坐,谓之三友,幸甚幸甚。 此画构图匠心独运,图中三友及背景占用画幅的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因而剩余较大留白,而左下角及右上角的题款使画面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与清高之气。此图用笔简练,全以线勾,略施淡彩,清新悦目。图中人物面部刻画借鉴了西洋素描画法,注重用笔线,力求形似逼真,几乎达到了如镜取影的效果,人体结构比例也准确而充实。人物服饰运用的则是典型的国画线条艺术,或折芦描,或钉头鼠尾描,纵横迭出,劲健而流畅。 任颐的花鸟画也极富创造力,他远师北宋又近法徐渭、陈淳、朱耷的写意法以及恽寿平的没骨法、兼工带写,并于传统的笔墨中掺以水彩画法,设色明净淡雅,开创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其山水画也继承元明大家、以纵肆、劲直的笔法见长。由于任颐绘画的多方面成就及其对现代绘画的深远影响,故而徐悲鸿称他为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 任颐的肖像画,能抓住人物瞬间的神情动态,简练传神,有波臣后第一手之誉,当代许多名家肖像咸出其手,如绘吴昌硕的《酸寒尉像》轴、写高邕的《二十八岁像》轴等。 他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法沈周、丁云鹏、蓝瑛,上追吴镇、王蒙,笔法纵肆劲直,构图层出不穷,如《仿吴镇山水轴》、《山水》轴等。(潘桃嫣又名潘桂墅於2016年7月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