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春宵梦酣,醒来后写下一首小诗,短短20字,美得如同天籁

 文化点心铺 2020-03-26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是需要灵感的。面对自然界中的细小变化,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诗人的气质:心思细腻,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举凡历史上那些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多数都是创作者在灵感迸发的瞬间创作出来的。这些句子虽然没有经过创作者认真推敲,却产生了惊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诗句抓住了创作者内心瞬间的感受,或惊叹于自然的美好,或伤怀于时光的流逝,或沉醉于相聚的甜蜜,或悲痛于亲友的离别,或哀叹于人生的无常……这些感受虽起于瞬间,却在诗人的笔下定格成世上最美丽的文字,让无数人为之沉醉不已。

事实上,小到一片落叶,一瓣飞花,大到一座高山,一片汪洋,……在多情善感的诗人笔下,都能化成美丽的诗篇。在诗人眼中,万物有情,天地大美,一切皆可成诗。例如孟浩然春宵梦酣,醒来后写下的一首小诗,短短20字,美得如同天籁。这首诗就是唐诗经典《春晓》,全诗如下: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晓》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唐诗经典。这首诗,是诗人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隐居时所作。“鹿门山”位于襄阳城东南15公里处,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是历史上很多名人曾经隐居过的地方,例如汉末名士庞德公,唐末诗人皮日休等。

作为一个襄阳人,孟浩然对鹿门山情有独钟,曾经在此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春天的一个清晨,诗人醒来后,写下了这首20字唐诗,竟成千古绝唱。诗人许是做了一夜的好梦,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诗作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写诗人昨夜睡得很沉,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到处都是鸟儿欢快的鸣叫。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的早晨描写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睡得很香甜,如果不是鸟儿的鸣叫,他可能还在睡梦中。

这里,诗人虽然只抓住了春天鸟儿的鸣叫声,但由此却可以想象到,窗外早已是春光明媚,一片生机。就是传统的“由点及面”的写作手法,由鸟儿的鸣叫,想到了春天的来临,由春天的来临,想到了屋外的大好春光。从中,我们还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春天多雨,雨过天晴后,鸟儿的鸣叫总是异常欢快!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就转入三、四句的联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夜,我睡得香甜,睡意朦胧中,似乎听到一阵风雨声。经过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庭院里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

风雨摧花,本是让人非常伤感的画面。可在这首诗里,这雨不是令人厌恶的疾风暴雨,而是“润物无声”的轻风细雨。它温柔地把诗人送入梦乡,让清晨得清新可爱,一点也不令人讨厌。但是,经过了一夜的风雨,很多花毕竟是会摇落的,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一种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

整首诗写得清新可爱,温暖动人。诗人抓住自己瞬间的感受,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只用寥寥数语就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活泼美丽的春天的清晨:鸟鸣声声,春日来临,清风细雨,落花点点,只用淡淡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美丽春色。读完此诗,盎然的春意仿佛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

一首好的诗作就如同《春晓》一样,平易质朴,自然天成,源于创作者瞬间的感受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它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流出来的一样,融入了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与自然同呼吸。这样的诗作,是大自然的回声,是最自然的诗篇,就像天籁之音一样美丽。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