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之思】王阳明: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3-26

 王阳明是一位沉迷圣贤之道无法自拔的“痴儿”。他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励志成圣,父亲认为这孩子是异想天开,当即给了他一耳光。

 为了亲身体悟格物致知的玄机,早年的王阳明也曾跑去竹林“格竹子”,结果他一动不动对着竹子看了七天,竟将自己累昏过去。

 就算是谪居贵州龙场,身处瘴气之中,每日只能吃着最粗糙的食物住在山洞里,他依然甘之若饴的坚持悟道。直到有一天晚上,王阳明忽然有所领悟,立地成圣。

 做人,总得有点痴性,生活才有价值。痴不是在纸醉金迷中放纵,而是一种真诚对待心中至爱的心态。

痴于物,而诚于心

 王阳明认为,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只是人痴各有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各行其是,皆无不可。人得有点痴性,痴不是沉迷于灯红酒绿,而是对某一事物的真诚投入。痴于物、而成于心,痴像是一注灵气,正是因为有了“痴”,人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痴”让你成为你。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有痴性的人必定是个有趣的人。有趣是一种从外向内散发出的气质。带点痴性、有点爱好的人,能将原本单调的日子过出彩来。大千世界,芸芸众人多是庸碌一生。人有一痴,对某件事情有着发自内心的执着,对生活全凭本心投入,正是这份痴让灵魂变得有趣,让你成为你。

 “痴”是一种对自我的成全。带点“痴”性的人,大都对生活怀揣着一份热忱。有“痴”,才能开开心心的生活。整天一本正经,按部就班把生活过成一汪死气沉沉的湖水不过是在耗费年华,人不一定非要做出多大成就,但一定要有所追求。

痴是一场内心深处的寻根之旅

 带点“痴”性的人,大都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又中不可言说的热爱。有了几分痴念,人才能开开心心的生活。而那些为了讨好主流价值观,而将自己的爱好抹杀,是最愚蠢的生活方式。

 痴性则会引发我们对兴趣和生活的执着,从而全身心的热爱生活,投入生活。正是这份痴心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引导我们找回自己。

 少年时的王阳明酷爱写诗和舞枪弄棒,青年时爱上了演习兵法,中年时又对讲学和书法乐此不疲。

 王阳明之所以成为王阳明,也是由于那份“痴”。年少痴迷于围棋,酷爱习武谈论军事,稍长又痴迷佛教。正是由于王阳明对事物的这份“痴”和对生活的这份“爱”,使得阳明心学更“接地气”。

 出将入相,名留青史,得益于王阳明的“痴”。如果王阳明失去了这份“痴”,王守仁也将如五千年里存在的无数王守仁一样,被历史的尘土覆盖。

“痴”能成全更好的你

 “痴”是对事物的专注,是一种执着。王阳明认为,凡人皆有点痴,内心认准的事一定要做,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人生中很多事情难以做到,是因为失去了斗志。你若不想做,会找到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到一个方法。

 成功需要一点“痴”性,痴迷是成功的关键。此处的成功不单指你做出的成就,还指你理想的实现,灵魂的丰满。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就要付出真心。

 王阳明曾说:“持志如心痛”。人坚持自己的志向,就要像是心痛一般,终日只是沉浸其中,此外再无杂念。唯有专注于想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付出,才有机会将他变成现实,朝三暮四,畏首畏尾的人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国度。

 王羲之痴迷写字,曾经将墨汁当做了蒜泥,就着馒头吃了下去;李贺沉迷写诗,骑在驴背上都在构思自己的诗句。人在自己最痴迷的领域,往往能够更加容易地取得成就。

 王阳明也正是靠着对于成圣的痴迷,才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最终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心”、“理”、“气”三者都在他脑中不停盘旋。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论道,从被贬讲学到立德、立言、立功,正是他对心学的痴念支持着他熬过苦难,砥砺前行。

 都说我们每个人终究斗不过命运,可是命运有时也会像两种人低头:其一,是认真的人;其二,是执着的人。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认真的人可以为了自己最想要的结果付出心力,纵然是多变的命运也很难从他们的身上找出纰漏。

 执着的人可以经受住命运施加的打击和绝望,无论他们经历了多少挫折,依旧只是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认真与执着,其实都是“痴”的衍生品,痴并不是傻,而是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所以做人,别忘了带点“痴性”,有痴,才有成。

图文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