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衰于眼,心衰于舌,脾衰于肌。。。

 图书 馆员 2020-03-27
肝衰于眼,心衰于舌,脾衰于肌,五脏的衰老各有信号

肝脏先兆 眼花爪枯,为常见的肝衰先兆。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和则目能辩五色。故肝衰老的先兆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脉露,因为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衰则舌不灵,心功能的变化可通过舌直接反映出来。心主身之血脉,故心衰则脉道不利,致脉络外露而青筋明显。

脾衰先兆 萎肉脱为脾衰先兆。脾开窍于口,充饥华唇,故脾衰则表现口唇苍白不润。唇又为脾之外华,脾衰则唇枯。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皱,为肺衰先兆。因为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虚则涕泪俱出,肺主身于皮毛,肺衰则皮毛枯萎,表现为出现皱纹,尽显老态。

肾衰先兆 齿摇发落,腰酸耳聋。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发为肾之华。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脏精气盛衰和病变,均可从腰、骨、发及耳等反映出来。男子衰老的特点肾气衰。肾藏精,精损伤肾,表现为40岁以后,性能力逐渐减弱。

神衰标志着衰老已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大家要特别关注神衰。心藏神,思维开始混乱是心神衰的前期征兆;肝藏魂,肝神衰主要表现为决断能力丧失;脾藏魂,脾神衰则神恍而言语混乱。肾藏志,精神乱,志意散为肾神衰。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中曾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

五脏衰老有先兆

肝衰先兆 眼花爪枯,为常见的肝衰先兆。故肝衰老的先兆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脉露,因为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衰则舌不灵,心功能的变化可通过舌直接反映出来。

脾衰先兆 萎肉脱为脾衰先兆。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皱,为肺衰先兆。

肾衰先兆 齿摇发落,腰酸耳聋。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肝藏魂

无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里,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开,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无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宝宝正是因为这么握拳,才不会“害怕”! 藏传佛教的高人,把这个叫做“金刚印”,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魂为随神气而往来的精神活动,寄居于血,肝藏血,故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张景岳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出现梦游、梦呓及幻觉等症。情志因素亦可伤及肝藏之魂,出现神志失常症状。《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肺藏魄

 “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

魂与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分魂魄,则魂阳而魄阴,魂支而魄静,魂气而魄形。故《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说明魄是与身俱来且以形体为基础的;而魂则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的,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是活跃的。何氏对魂魄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偏于掏的、被动的为魄,如新生儿啼哭、嘴触及乳头吮吸等非条件反射性动作和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及记忆等;后天发展而成的、较高级的、偏于兴奋的、主动的为魂,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即魂以魄的活动为基础,但是是比魄更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此说具有一定道理,但是就魂“随神入来”,受“志意”支配之特性及临床、日常生活之“魂不守舍现象而言,魄当被理解为具有“注意”之性质;从古人常以魂魄对举,魄指一般感觉而言,当被理解为感觉基础上的知觉,当然此知觉的建立则需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上的参与。至于魂魄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内经》认为“肝脏魂”、“肺脏魄”,正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云:“《朱子全书》曰:'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木行为春,主动、主生机、兴奋;金行为秋,主静、主禁制、肃杀,可以说二者分别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将之分属木与金、肝与肺。另外,中医学还将魂与人之睡眠联系起来,认为魂安藏则寐,魂不藏则失眠出现多梦、梦游等现象。梦象、梦游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但属于人所感知的,故若从病理而言当属感知觉异常,是魂不受意志所支配而产生的现象,由此也说明当有人体感知觉之含义。

心藏神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注〉云:心藏神,脉舍神。心者,神明之舍,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乱棼,如涉惊浸,或怵惕,或惩创,或喜怒或思虑,一日之间,一时之倾,径寸之地,炎如火矣。或嗜欲一萌,即不善也,归而勿纳,是与良心竟也。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之不挠,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若一念即萌,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血随气行,荣卫昏乱,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怡养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神为一身之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回春〉曰:心者,一身之主,清静之府,外有包络以罗之,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阴阳,察纤毫,无所紊乱,邵子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首也,注云: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

脾藏意与智

意:一指注意,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记忆与意念的产生,如《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三指测度,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意之训为测度。”另外,《内经》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为思”,故有人认为意的另一层意思通“思”,即思考、思虑。也正因为脾主思虑,智虑出焉,所以《难以·四十二难》称“脾藏意与智”、《素问遗篇·刺法论》称“脾为谏议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穑为性,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傍,故脾属土。注意虽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且伴随人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始终,因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时摆脱在当时不具重要性的其余事物的干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过程总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产生,正如土养万物一般。记忆,是人思维、想象、意志过程的基础,犹如土为万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虑、测度,则是人思维过程、想象与意志过程的关键之处。思维过程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想象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对象,属抽象思维活动的继续,使人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则由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阶段心理活动组成,其中“意之所存”属前者,而“存变”、“远虑”、“因虑处物”则属后者。可见思维、想象、意志过程均以思考、思虑、测度为其重要环节,这一点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时之中间、五行次序与方位之中央,如脾为调节人体五脏气机之枢纽一般,故属土气,归属于脾。

肾藏精与志

志为人的思维过程终结进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目标靠自觉地确立,含有藏伏之性,故具备藏伏、终结之水行特征。肾主冬主藏为春季升发之基础,志意的确定也是人们具体完成一种事情活动的前提,故曰肾藏志。另外,《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即把伎巧之智也归属于肾,而这种认识则与肾主骨生髓、髓藏于脑有关。

人类衰老真相

——肾衰先兆
  发落齿摇,耳聋腰酸,为肾衰先兆,因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发为肾之华的缘故。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皱,为肺衰先兆。因为鼻为肺窍,肺虚则涕泪俱出,肺主皮毛,肺衰则皮毛坏。
  ——脾衰先兆
  唇萎肉脱为脾衰先兆,因为唇为脾之外华。脾开窍于口,故脾衰则表现口唇萎缩。
  ——肝衰先兆
  眼花爪枯为肝衰先兆,因为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爪为肝之外华,故肝的衰老先兆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脉露为心衰先兆,因为舌为心之苗,故心衰则舌不灵。心主血脉,故心衰则脉道不利,致脉络外露而青筋明显。
  九窍衰老的先兆

九窍包括眼(肝之窍)、耳及前后二阴(肾之窍)、鼻(肺之窍)、口(脾之窍)。
  九窍衰老先兆常出现于形衰之后,九窍衰老先兆的出现,提示人体的衰老已在形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九窍衰老也常为五脏神衰的先兆,如心气衰则舌不利,常常是心神衰弱、神离魂散的前兆。
  九窍衰老的特征是九窍不利。因为九窍皆归属于五脏,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脏藏于内,象见于外。所以五脏衰老必见于五脏之外窍。
  目为肝之窍:肝气衰,先见视力减退(目不明);
  口为脾之窍:脾气衰,先见口淡纳呆,味觉减退;
  鼻为肺之窍:肺气衰,先见涕泪俱出,嗅觉减退;
  耳及前后二阴为肾之窍:肾气衰,先见耳聋,听力减退,二便不利。
  神衰的先兆
  ——神衰的严重性
  神衰是形衰的继续,也是五脏衰老的进一步发展,衰老一旦发展为神衰,则标志着衰老已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关注神衰。
  ——五脏神衰的征兆
  心神衰:心藏神,心神衰老的主要表现是思维开始混乱。所谓“魂魄散,志意乱”。
  肝神衰:肝藏魂,肝神衰老的主要表现是丧失了决断的能力。因为胆言决断,肝胆神衰则魂游无断,无法判断事物了。
  脾神衰:脾藏意,脾神衰则无主意。
  肺神衰:肺藏魄,肺神衰则神恍而“言善误”。
  肾神衰:肾藏志,肾神衰则精神乱,志意散。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故脑衰也是肾衰的重要早期表现。
  形衰与神衰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形神统一体,因此,衰老虽然是一个由形衰到神衰的发展过程,形衰先兆虽然较先出现,但在形衰先兆出现的同时,神衰实际已经潜在地进展着,因此,在形衰外露时,尤应警惕神衰的潜在发展。
  衰老和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延缓衰老、推迟衰老的来临,尤其是截断病理衰老的恶性进展还是应该,而且是可以做到的。
  一般而言,生理性衰老是缓慢的、退行性的,而病理性衰老则是一种进行性的、不可逆性的恶性循环。
  防止心理衰老
  “哀莫大于心死”,心理衰老对病理衰老有着恶性反馈作用。
  病理性衰老是诱发和导致心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又会加重和加速病理衰老的进程,二者往往形成恶性因果循环,加速了衰老的进展。
  俗话说,人老心不老,防止心理衰老是阻遏病理衰老的重要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心理衰老呢?
  ——调神
  调神就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维持心理平衡
  避免过度的悲伤,避免长期精神压抑,因为只有纠正心理失衡,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七情失衡(喜、怒、忧、思、悲、惊、恐)往往造成对五脏的伤害,如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等。
  ——健康自信
  要有充分的自信心,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心理衰老。
  加强肾精的储备
  肾精的耗损是早衰的根源。
  因此,保护肾精,加强肾精的储备是延缓衰老的第一要义。
  肾精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根本。肾精的耗损影响着整个人体。有人做过估测,即夫妻双方性生活一次,其心率加速,呼吸增快,气血大动,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昼夜家用电器包括空调、电冰箱、电视机、电灯……消耗的总和。可见性生活虽然是一种生理行为,但对人体能量的消耗实在是惊人的,亦说明节欲保精是何等的重要!可见男子早衰责之于肾精的亏耗,实在是有道理的。
  肾气的盛衰还关系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储备,而内分泌的损耗,如同灯油耗尽,生机将尽。所以,保护肾精,加强肾精的储备实属防止早衰的重中之重。
  减少人体废物的堆积
  必要的营养和能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但贪食肥甘,使人体营养的储备量超负荷,无疑会加重整个生命的负荷,尤其会加重心肺的负担。

摄入量过多,与排出量不能平衡,过多的废物堆积,填塞了细胞空间,从而阻碍了生命活动的进行而导致衰老。
  因此,适当的饥饿以减少废物的堆积,是调整出入平衡的有效措施。控制饮食就是减少废物堆积的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中医对衰老原因的认识有四大观点:
  ——肾虚衰老说
  衰老因于肾虚,这是《黄帝内经》的观点。《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肾的虚衰。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大类。肾阴虚和肾阳虚都可导致衰老,而肾阳虚更易引起衰老。
  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五脏之本,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根源。
  ——脏虚衰老说
  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衰退都易导致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40岁以后,每隔10年,将有一脏的脏气衰老,如50岁肝始衰,60岁心始衰,80岁肺始衰等。除肾虚是引起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外,脾虚是导致人体衰老的又一主要根源,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气血虚的主要根源,所以保护脾胃也是抗衰老的一项重要措施。
  ——阴阳失调衰老说
  《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遭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并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所以阴阳平衡则健康长寿,阴阳失衡则生病衰老。——气血虚衰老说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则健康长寿,气血虚则生病、衰老,因为气血是精气神的根本,五脏六腑之源。
  气血虚衰必然导致五脏六腑功能衰减而出现衰老,所以中医十分注重气血的保养。
  其中,血虚更易导致衰老,因为血是气的根源。气血俱虚之人,衰老的进程必然会加速。尤其是血瘀导致的血虚之人,衰老的进程更是难以逆转的。人为什么会衰老?
  女子形体衰老的先兆   ——面衰
  女子形体衰老首先表现在面部。《黄帝内经》认为,女子的衰老普遍比男子早5年,从35岁开始,女子的形体衰老就会表现在面部:“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阳明经脉是多气多血之经脉,女子由于经、带、胎、产的原因,气血的亏虚比较明显,所以衰老先见于阳明经脉,而足阳明经脉的循行路线是经过面部的,所以女子衰老先兆多先见于面部。
  为什么要看面色呢?
  因为人的面色是内在脏腑功能状况的反映,所以看面色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的盛衰。
  正常的中国人面色是什么样的呢?
  黄中透红,明亮润泽。不过人的面色也会因每个人体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木型人面色偏青,火型人面色偏赤,土型人面色偏黄,金型人面色偏白,水型人面色偏黑。另外,面色也会随四季有所变化:如春天属木,人的面色偏青;夏天属火,人的面色偏红;长夏属土,人的面色偏黄;秋天属金,人的面色偏白;冬天属水,人的面色偏黑。
  各种异常的面色又代表了什么呢?
  面青:多有寒,或有瘀;
  面黄:多为虚证或湿证;
  面白:多是虚证或寒证;
  面黑:多为肾虚或寒证;
  面赤:常见于热证。
  当然,望色,还必须与切脉和舌诊结合起来看。眼花,是女子衰老的又一先兆,因为女子以血为本,故最易耗伤肝血,肝藏血,目为肝之外窍,所以眼睛开始发花常常是女子开始衰老的明显征兆之一。  男子形体衰老的先兆
  肾气衰,是男子衰老的开始,因为男子衰老的生理特点是以精的亏耗为重,肾藏精,精损则伤肾之故。主要表现是四十岁以后,性事能力开始减弱,如《黄帝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男子衰老先兆起于下,因男子以精为根,男先衰于肾。女子衰老先兆起于上,因女子以血为本,女先衰于肝。
  五脏衰老的先兆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衰老的先后次序,是与五脏相生关系一致的。
  肾衰→肝衰→心衰→脾衰→肺衰,又到肾衰,最后以肾竭告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肾竭则生机必将泯灭。
  《黄帝内经》记载:
  40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
  50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70岁:脾气虚,皮肤枯。
  80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90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四长寿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长寿方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论篇”中,论述了四种长寿之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长寿之道。
  真人:善于“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即善于把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的真人,其寿命可与天地齐(即所谓“寿敝天地”)。
  至人:善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就是说能把养生与阴阳的变化相合,顺应时令往来的至人,寿命都很高(所谓“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圣人:善于“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指能顺应天地正气养生,而避其非时邪气的人都可活到百岁(所谓“亦可以百数”)。
  贤人:善于“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就是说能按天地四时变化、日月盈亏养生者,都可尽其天寿(所谓“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就是说,凡是能顺应天时地宜养生的,便可长寿延年。因为《黄帝内经》强调生命本来就是源于天地的。所谓“人生于地,是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就是因为能顺时养生,所以都长寿。
  《黄帝内经》突出四季养生对延年长寿的意义
  四季养生是《黄帝内经》顺时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也就是说,四时阴阳变化,产生的阴阳气化的交替,是生命活动的本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养生精髓的提炼。由于一年之内,春夏阳长阴消,以阳为主,所以春夏应养阳;秋冬阴长阳消,以阴为主,所以秋冬应养阴。
  
  《黄帝内经》对抗衰老的认识
  ——强调人可活到百岁
  还是在《黄帝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出早衰的原因
  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不节——“以妄为常”,损伤形神。
  第四,情志不节——“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损伤形神。
  以上各种因素会导致真气的耗散,“……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提出抗衰老的五大原则
  第一,四季养生:“法于阴阳”——不违背天时气候。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饥过饱。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第五,劳作养生:“不妄作劳”——工作不过度。
  总之,《黄帝内经》指出:形与神俱,可以活到百岁。
  ——提出导引吐纳的抗衰老方法
  导引吐纳起源于我国中原一带。《黄帝内经》认为,中原地带地平而湿,老百姓不好锻炼,病多痿、厥、寒、热,治疗方法宜导引按矫:即导引和按摩。
  此外,提出了可以延年益寿的导引方法:肾有久病的,寅时(3~5点)面南,宁心调息,然后,闭气不息七遍,伸长脖子做吞咽动作,七遍,最后吞咽津液数次。
  ——认为衰老与五脏虚衰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心、肺、肝、脾、肾五脏虚衰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
  心:是人体的领导者(“心者,君主之官”),心的调控功能衰退,生命就会出现失控,出现衰老。心主管人体的血脉(“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身体得不到濡养就容易衰老;心又主宰人体的精神活动(“心藏神”),所以如果心神失调,就会导致神衰,神衰又易引起形衰,所以心神对人的衰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心气虚的人老得快,就是这个原因。
  肺:主管人体的气(“肺主气”),担负着人体氧气的输送和供应。肺气足则生机旺盛,肺气虚则气的输送无力,人体就不能气化,就会缺氧。肺对人的五脏活动起调节作用(“肺主治节”),如果调节失灵,就易引发早衰到来。
  脾:承担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负责人体的营养(“后天之本”),脾衰则营养不良,就会导致早衰。脾的营养功能正常与否又叫胃气的存亡,这就是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衰老死亡。有脾胃病的人消瘦而老得快,就是这个原因。
  肝:肝主生气(“主升发”),人有无生气,取决于肝气是否充旺。所以肝虚的人,萎靡不振,早衰来临。肝有调节、疏泄气血的作用(“主疏泄”),肝虚就会导致气血拂郁,就会影响气血功能从而导致衰老。
  所以,五脏的虚衰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叫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三者的良好结合。
  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才是完美的健康。形,就是形体、肉体;神,就是精神。只有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结合才是标准的身心健康。
  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
  ——七情过激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元凶
  七情是什么?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
  七情过度就会伤害我们的五脏: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
  ——气候异常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
  “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所以气候不正常往往影响我们的心情,如阴霾天容易令人心情压抑,大风天易令人出现热燥,过分炎热的天气会使人易怒,深秋落叶容易使人伤感等。
  ——心理不平衡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二
  由于心理对人的身心有密切关系,所以调整心态之后保持心态平衡十分重要,有些人心胸狭窄,好妒忌别人,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平衡,这样就容易影响自己的身心,所以胸襟一定要开阔。
  ——精神高压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
  现在是竞争的时代,快节奏的时代,所以人的精神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年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都很重,往往不堪重负,很容易摧垮身心健康。
  ——不良环境是影响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
  环境污染,包括噪声,电磁波,空气污染,室内外装修……,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和身体的不适。

怎样保护身心健康?  ——树立积极上进的人生观
  一个人活着不是只为自己,还要为国家,为民族,为大多数人活着,这样才有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也才会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宽广的胸怀,也才能有良好的身心健康。

——要有良好的道德
  孔子说“仁者寿”,就是告诫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才能长寿。
  我们还要记住孔子的这句话:“仁者爱人”,要多关爱他人。
  ——善于缓压减负
  要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避免身心的超负荷运转。
  有伤心的事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不可闷在心里。
  ——要创建和谐的周边环境
  同事之间,发生矛盾就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家庭之间,只要能做到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夫妻恩爱,不要第三者插足,那就不会有什么不愉快的事。
  邻里之间,只要记住“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就行。
  ——吃好、睡好、休息好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只有做到吃好、睡好、休息好,躯体才能健康。有了躯体健康的基础才能有身心健康。
  ——要保持乐观的好心情
  要多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
  要知足:知足者常乐。
  要心宽:心胸要宽广,多与人为善。
  要多想美好的事,少回忆不愉快的事。
  以情制情:如喜胜悲,恐胜喜。
  ——家庭要和睦
  把快乐与家人共享,切忌把外面的烦恼带回家中。
  ——多参加社会活动
  少孤独,多和人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脸上要常挂着笑容。
  ——更年期要宽容
  男女更年期一定要平缓情绪,做到宽容待己待人。
  ——退休后要调整心态
  退休后,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职位的落差,可以寄情于山水,多享受天伦之乐。
  防止过度氧化
  衰老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机制,至今尚无单一的、有效的抗衰老药,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延缓衰老和阻断病理性衰老。
  防止过度氧化的具体意义在于减少机体消耗量,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那么如何防止过度氧化?
  ——“避免五个过度”
  第一,避免劳累(工作)过度。
  第二,避免运动(剧烈运动)过度。过度运动的危害是导致人体氧化太过,消耗太多,从而加速衰老。所以锻炼身体应适量,切忌过度,工作也不应太累,太超负荷。
  第三,避免兴奋过度。情绪激动时,氧化加快,心跳、呼吸加强,这样就会加大消耗。
  第四,避免营养过度。也就是食物不要吃得太精、太细。
  第五,避免纵欲过度。性行为是一种较强的氧化过程,而且强度越大,氧化越激烈,消耗也就越大。
  ——西药方
  第一,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主要作用是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从而抑制过度氧化。
  第二,维生素E,是扫除自由基的清洁员。维生素E也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能有效地抑制过度氧化。
  第三,维生素C,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抗氧化食物
  第一,谷物、果仁、胡萝卜。
  第二,含锡、锌的有机物食品。
  第三,牡蛎、贝类、蘑菇、大蒜、芝麻、芦笋……
  第四,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食品及鱼肝油。
  要提醒读者的是,抗氧化不能太过,若过分阻止细胞氧化,又会导致不平衡,就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减慢血管老化
  血管老化可以导致冠心病、肾病及高血压等,因此抗衰老就要减慢血管老化。
  ——防止动脉硬化
  膳食总热量不能过高,体重不能超标。身高(cm)-110=标准体重(kg),健康腰围的最大限度为男子2尺7,女子2尺4。
  第一,低脂饮食: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
  第二,低胆固醇:每天摄入胆固醇以300毫克以内为宜,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蛋黄、动物内脏、墨鱼、鱼子、蟹黄等。
  第三,多吃低脂食品如豆制品、植物油。
  第四,降血脂食品:绿茶、荞麦、燕麦、玉米、蔬菜、水果、大蒜。

第五,降血脂药物:泽泻、首乌、山楂、三七、灵芝、决明子、冬虫夏草等中药以及烟酸类、维生素C、抗凝血类的阿司匹林等西药降血脂类药。
  第六,红色食品:山楂、西红柿、红色桃子等。
  避免器官老化
  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老化,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抗衰老就要防止器官衰竭,尤其要防止脑衰,脑衰则可导致全身迅速衰老。具体的防范方法:
  第一,避免过度使用器官。
  第二,避免过度运动。
  第三,避免久病,若久病必须治疗。
  防止细胞老化
  第一,避免营养不良。
  第二,避免加速细胞分裂,如过度兴奋、过度运动、过度氧化。
  第三,避免细胞能量枯竭。
  减慢人体自我中毒
  人体在不断地进行产毒和排毒,一旦排毒跟不上,就易形成慢性自我中毒,这是导致衰老的一大因素。肝是解毒的器官,肾是排毒的器官,因此,要避免肝肾的衰竭。
  另外,要及时治疗慢性炎症,因为慢性炎症病灶是内毒素产生的主要来源。
  保护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疾病易导致内分泌衰竭引起激素降低而引起早衰,所以防早衰要保护内分泌系统。
  第一,要积极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第二,积极治疗结核病,以免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减退。
  第三,病毒性甲状腺炎要积极治疗。
  避免精神衰老
  ——防止心理衰老
  防止心理衰老是对抗生理衰老的前提。
  心情好是避免衰老的重要因素;要树立抗衰老的自信心;防止精神疾患。
  ——避免抑郁
  世界上有不少人是因抑郁而死,所以抑郁是引起心理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防止的办法是:
  第一,积极治疗抑郁症:有生物学基础的抑郁症是病,要早期治疗,以免引起早衰及自杀。
  第二,日常生活中要精神愉快,避免抑郁。
  第三,多参加集体活动,有心事要去进行心理疏导,不可闷在心里。
  ——多运动,多旅游
  多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舒畅情怀。
  避免基因突变
  不良因素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引起早衰、癌症和疾病,防止的办法是:
  ——避免辐射污染
  第一,避免电磁污染,注意微波炉、电磁炉的操作防护。
  第二,避免建筑、建材污染。主要是甲醛、苯、酚、氯乙烯等,都是无形杀手。
  第三,避免化学品污染。要注意避免洗涤剂、杀虫剂、消毒剂直接接触皮肤。
  ——避免饮食污染
  第一,不吃霉变食物。
  第二,不吃变质的食物。
  第三,少吃含亚硝胺食品,如未腌透的腌菜、咸肉。
  第四,少吃含多环芳烃类食品如熏、烤、油炸食品。
  第五,少喝老化水、死水、久沸水。
  第六,少吃高温烹制的食品。
  第七,少用铝制炊具,保护大脑。
  减少生命垃圾堆积
  生命垃圾不能排除,逐渐占据了人体的空间,阻碍了生命活动正常进行,避免的办法是:
  ——通便法
  就是要多吃富含纤维素菜蔬,如各种萝卜,多做腹部运动,清晨足大肠经“值班”时(卯时5~7点)就应喝一杯温开水,定时大便排毒。
  ——利尿法
  就是要会喝水,至少要会喝空腹水,就是清晨起床喝一杯,下午酉时(15~17点)肾经“值班”时,喝一杯水清“洗肾”,利小便,晚上睡前再饮一杯水,就是说一天至少三杯空腹水帮助利尿,排出尿毒。
  ——呼吸法
  就是清晨要到室外做深呼吸以吐故纳新,排除气浊。
  ——汗排法
  就是要多运动,通过出汗排除毒素。或喝热汤、热粥以出汗排毒。
  ——解毒法
  就是要多吃生姜、绿豆、绿茶、豆浆、黑木耳等解毒。
  ——化瘀法
  就是要常吃红色食品如山楂、红心桃子、红瓤西瓜、红心萝卜、生三七、丹参、喝红葡萄酒等化瘀解毒。

第三,重度(五行重度失谐):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紊乱,从而危及生命。

——导致五行失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饮食偏颇。长期过食某一种食品,可导致某一脏气偏亢,从而引起生克关系的改变。如过食酸味可引起肝气偏亢,从而引发脾土受制太过而出现不思食等肝旺脾弱的情况。同样,过食甘(甜)味可引起脾气太盛从而使肾受制约。所以对五味食品,酸、苦、甘、辛、咸就不能偏颇,以免引起脏气偏亢而致五行失谐。
  第二,情志偏激。我们知道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情是和我们的五脏相应的,其中,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惊恐伤肾,忧思伤脾。这样就会引起人体脏气受伤而被相应的五脏气所乘克,从而产生五脏生克紊乱,五行失谐,使五脏功能紊乱。
  所以要保持五脏和谐,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让情绪过偏、过激。
  第三,久病失治。久病失治,往往可以对脏气损伤,从而导致五行和谐被破坏。
  第四,过度劳累。劳累往往是导致五脏受到损伤,引起脏气的衰弱。如房劳伤肾,可引起肾水虚衰,而致脾土乘克,出现脾胃症状等。
  第五,气化失常。气化,这里指五运六气。由于五运六气气化失常,引起人体五脏五行失谐,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由于天气中某一气化太过、不及,引起人体五脏生克制化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脏腑五行失谐。
  举例来讲:如土年太过,湿化太重就会导致土气太亢,引起脾旺肾衰(脾土乘克肾水),就会出现脾肾的症状。又如,燥化太过,可导致金旺肝郁(肺金乘克肝木)。再如,风年太过,风气太行,肝气太盛,就会压制脾土(肝木乘克脾土),甚至反侮肺金那就会出现肝、脾、肺三个脏器的五行失谐,甚至影响到整个五脏。
  所以,大自然五行失谐常常是导致人体五脏失谐的无形杀手。
  如何纠正五行失谐?
  ——纠正轻度失谐
  第一,通过五味补养进行调治(食补)。①气化不及引起脏气偏虚的,可根据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进行纠正,如肝虚的可多吃酸的以补肝气,脾虚的可多吃甘甜以助脾。②气化太过引起脏气偏亢的,可根据辛胜酸(金克木),咸胜苦(水克火),酸胜甘(木克土),苦胜辛(火克金),甘胜咸(土克水),如肝木过亢,可吃辛味食品来佐金平肝,同样肾水太过可用甘味食品健脾以制肾。
  ——纠正中度失谐
  五行中度失制的,如果导致疾病的,就要通过医生辨证论治,用寒、热、温、凉的中药来纠正脏腑五行失谐,恢复其五行生克制化,达到五行和谐。
  ——纠正重度失谐
  如果属于五运六气气化引起的,就要用运气承制规律纠正,具体是按运气辨证进行论治,只用一般辨证论治恐怕难以纠正。
  生命好比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生命也如一盏油灯,拨得越亮,灭得越早。如果想让生命的灯烛长亮,就请节能养生吧!
  生命节能在抗衰老长寿中的重大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耗完就没有了,就像一只蜡烛或一盏灯,点完就熄灭了。所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那就提示我们,人一生中的能量要合理安排,懂得使用,才能让生命之灯长亮。
  机器是钢铁做的,尚且还要节能,何况是人,更要好好珍惜。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就希望寿命延长、再延长。的确,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仅有一次的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
  生命节能的原则
  生命节能的原则是不要浪费生命,要合理安排。
  一生之中,一年之内,一天之中,生命能量都要合理安排。该快节奏时要快,该慢时就要慢。该紧的时候就紧,该松的时候要松。总之,要把握好和节约使用生命能量的度。

第二,手脑交替法,手脑交替法也就是脑体交替法,如果我们用脑累了,就去做饭、洗衣,大脑就可以得到休息。据说女人患脑病比男人少,跟她们经常下厨做家务是分不开的。
  第三,潜、显交替法。潜,是潜意识;显,是显意识,把潜意识和显意识相交替,可以使我们的大脑获得休息。
  那么,什么是潜意识?什么是显意识呢?
  这要从《易经》的太极图讲起,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运动,人脑也不例外,人的大脑也是一个太极图。太极阳鱼和阴鱼相当于大脑两半球,其中,阳鱼属于显意识,阴鱼属于潜意识。潜、显意识的作用跟太极图一样,呈现着对应统一的关系。
  太极图
  人在没有语言时,大脑以潜意识为主,自从有了语言就是说人开口讲话以后,人脑的显意识就开始发达,并逐渐取代了潜意识。显意识主要在醒态时、白昼时、活动时;而潜意识则在寐梦时、夜晚时、安静时。显意识主要由右脑控制,潜意识主要由左脑作用。在紧张的思维后,松弛下来,听听音乐,弹弹琴,有利于潜显意识的交替。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就是在紧张的思维后,于松弛状态下闪现的,阿基米德定律是在洗澡盆里顿悟的,因此,要想诱发潜意识,就必须先有紧张的显意识过程为先决条件。牛顿如果没有研究的先决条件,那么也不可能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此外,根据《周易》阳极阴极必反的理论,人在高度兴奋(进入阳极)时,可以激发潜显意识沟通,李白斗酒百篇就是典型例子。反之,在睡眠做梦中,阴极状态下潜、显意识也容易沟通,例如发现化学物质苯的科学家就是在梦中得到启示的。
  人的智慧像一条流动着的长河,潜意识是智慧的深层流动,贮备着人类留下来的智慧,显意识是表层激流。一般情况下,二者各行其道,特殊情况下又相融合,相交通。

中医如何保护大脑?
  ——避免气血不足
  第一,避免气血不足,主要表现:头晕、脑空、头重足轻等。中医认为脑为高巅之处,气血不足极易导致营养不良。可服八珍丸来气血双补,或用当归、人参炖肉服食。
  第二,避免中气不足,主要表现:乏力、气弱、头晕、头空。中气不足导致气血不能上营于脑。可服补中益气丸或人参、黄芪煎水饮或炖肉吃。血压低者可服人参、黄芪(血压低,气血上升不到大脑,人参、黄芪有益气升阳的作用)。低血糖的要补充糖(因为大脑耗糖量很大,低血糖不利于大脑的保养)。
  第三,避免宗气不足,主要表现:明显气短,言语努挣(说话费力)。宗气,指心肺之气,宗气不足是心肺之气不足,心肺功能不良。也就是说指心肺气虚。可用人参、肉桂煎水服。
  第四,避免血虚,主要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眼花。血虚不能上荣营养大脑之故。可做当归炖肉,或当归、大枣煮水服,用红糖煮水服养血效果更好,传统的“妇女坐月子”,要喝红糖水,吃煮鸡蛋就是这个缘故。
  西医如何保护大脑?
  第一,避免血管源性脑供血不良。脑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壅堵,是影响脑供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是破坏我们血管壁的三大杀手。动脉硬化破坏血管内膜。由于脂肪、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堆积并附着于血管内膜。形成斑块,从而使管腔变狭窄,甚至堵塞,所以老年人要控制血脂。高血压破坏血管壁中层。由于紧张、焦虑、生气、过劳致血压持续增高而使血管壁持续收缩弹性降低,甚至断裂。所以要避免紧张、过劳,要控制血压。糖尿病破坏血管基底壁内膜。由于糖尿病的糖类沉积会导致血管基底壁内膜增厚,使血管壁道变窄。(正常血管基底壁内膜厚81~250微毫米,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基底壁内膜可增厚至500~800微毫米)。
  第二,炎性蛋白也会沉积于血管壁,所以要彻底治疗慢性炎症,尤其是发生在头部的炎症

——健脑先健肾
  “脑为髓海”,脑髓为肾所生,所以保护肾精是保护大脑的关键。
  如何保护肾精?一是避免用脑太过,包括精细操作太过;二是避免房劳太过。肾精亏损可做脑髓不足,出现头空、头晕、头重脚轻、眼花乏力、耳鸣健忘、腰酸膝软、梦多失眠、遗精带下。肾精亏损应滋养肾精,用枸杞、黄精、六味地黄丸等,如此,精充髓足大脑才能健康。
  ——养脑要通督脉
  中医认为督脉和脑有密切关系。养脑要通督脉。督脉为阳脉,行于人体之背部中线,上通于脑。它对全身阳脉经气都起调理作用,也就是说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所以督脉又叫阳脉之海。督脉正常则大脑的阳气充足,大脑的功能才正常。督脉虚会引起头重,《黄帝内经》说:“实则背强,虚则头重”。
  可通过督脉百会穴补给大脑阳气。
  第一,在日光下做深呼吸,双手上举,导引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入脑以补充脑之阳气(百会穴是督脉的要穴,在头顶中央毛发的凹陷中)。
  第二,按摩百会(头顶正中取穴)、神庭(前额发际正中)、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脑户(风府直上1?5寸)、大椎(第7颈椎突下,即颈后最突起的骨头下)。
  第三,服用药物,督脉虚引起脑虚,可服鹿茸或鹿角胶。
  ——养脑先养心
  心与脑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心主神”,神不明则脑乱,所以养脑必先养心。只有养心安神才能养脑,宁脑。养心安神的原则有:少杂念,据说人一天有13亿个念头,每个念头都是脑的损耗,尤其是恶念、邪念、毒念、妒念对脑的损坏最大。所以要心静,少生一些念头;少私心,少贪念少欲望,才能清心寡欲,也才能保护大脑。
  讲究用脑卫生
  第一,饱食后不要用脑。因为饱食后气血都调到肠胃去了,大脑供血量相对减少而感到昏昏欲睡,这时强行用脑,对大脑不利。
  第二,避免短时间内超负荷用脑。
  第三,避免饥饿时用脑。
  第四,避免生气、抑郁、悲伤等情况之下用脑。
  护脑,一生的话题
  ——护脑要从母体开始
  母亲怀孕时要多吃鱼、洋葱及含磷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营养要丰富全面,睡觉要充足,并要避免抑郁、悲哀,要快乐。
  ——护脑在儿童期加强
  婴儿要尽量用母乳哺养。少儿的营养比例要偏重蛋白质;住的环境要空气流通,氧气充足;少儿要防铅中毒。
  ——中青年人要科学用脑
  中青年人是一生中用脑负荷最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科学用脑,另外还要控制烟酒。
  ——老年人要勤用脑
  第一,老年人要勤用脑,老年人要多回忆,多记忆,因为老年人的脑衰是先从记忆减退开始的。
  第二,老年人要多做灵活运动,包括多做球类练习、操作电脑等手脑并用的活动,以保持大脑灵敏。
  第三,老年人要常锻炼颈椎,因为颈椎中有滋养大脑的重要血管通过,练颈椎的方法有:常学小龟伸缩脖子;老人虽然不能学猴子倒立,但可平躺,从而改善大脑的血供应;多做腰背运动,通过脊柱的运动改善大脑血液供应。
  健脑饮食
  ——《周易》中的健脑饮食
  按照《周易》象形理论,健脑食品有以下几种:
  第一,象形食补法,如栗子外形像头,割开像脑,所以栗子补头养脑。
  核桃长得像大脑两半球,所以补脑效果最好。
  第二,按照“以头补头,以足补足”的理论,用头补头,用脑补脑。所以吃鱼头、鸡头都补头。吃鱼脑、猪脑、鸡脑,可以补我们的脑。
  第三,高巅之品,根据“上补上、下补下”的理论,长在头上的补头,长在中的养脾,长在下的补下,坚果多长在高大的树上,所以补脑最好,如榛子、栗子、核桃,都是补脑的好食品。动、植物的首部对脑都有补益作用。
  第四,金性食品补脑,《周易》认为头属乾卦,秉天之金气,与清空之气相通,所以金性食品多补脑养头,如高山木果、头圆之果等各种坚果。

——中医的补肾健脑食品
  第一,补肾健脑食品。《黄帝内经》指出“脑为髓海”,髓由肾生(肾生髓),所以脑髓跟肾的关系最大,养脑必先补肾。补肾健脑食品首选用益肾之品补脑:如芡实、山药、枸杞子、六味地黄丸,其他如鹿茸、鹿角胶及动物骨髓等。
  第二,三七、丹参、山楂等红色食品也可补脑。
  第三,蜂蜜、蜂王浆以及各种藻类食品等。
  现代医学中的健脑食品
  第一,多食卵磷脂高的食品,如蛋黄、鱼籽、鱼,各种果仁如葵花子、花生等。
  第二,含磷丰富的食品,如大豆、洋葱、灵芝、蘑菇。
  第三,含油酸的食品如鱼油、玉米油、豆油。
  第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各种粗粮,如糙米(富含维生素B6、B1)、麦麸、米汤(富含维生素B1)、蛋黄(富含维生素B12)。
  第五,含微量元素丰富的食品。含硒丰富的食品,如洋葱、大蒜、芦笋、卷心菜等各种菜,燕麦、蘑菇。含锰丰富的食品,如豆类菜、莴苣、蛋黄、糙米、麦麸、粗面。含钼丰富的食品,如牡蛎、肝、蛋、奶类、肉类。含钴丰富的食品,如牡蛎、海带、菜叶、肝等。含锗丰富的食品,如茶类、粗面、糙米。

十大健脑不宜习惯  第一,不吃被铅污染的食品,看书报后要洗手。
  第二,少吃罐头食品,少吃爆米花、松花蛋。
  第三,不用彩瓷、彩陶盛食品。
  第四,不用铝制品煮饭烧菜。
  第五,少吃加了人工色素的食品,尤其是加了黑色素的食品。
  第六,不吃用不合格的塑料薄膜包装的食品。
  第七,少用重复油,少吃油炸食品。
  第八,少吃含糖精的食品。
  第九,少抽烟,少饮酒。
  第十,不用铜、锡容器盛食品。
  肾,生命之根,五脏六腑活动之本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跟人体的寿夭关系最大。中医所说的肾除包括肾脏外,还涉及泌尿、生殖、内分泌、呼吸、免疫等系统,所以肾跟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什么是肾气?
  气,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而肾气,就是指肾功能活动的能力。肾气虚是肾的功能活动减退,虚甚则发展为肾阳虚衰。
  肾气虚的主要症状是: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腰酸膝软,小便多,夜尿多;脉沉无力,舌质淡苔白;性功能减弱。如果出现上述3组症状那就有可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气虚多发生在先天禀赋薄弱,素体阳虚,及久病伤肾或肾脏有病失治,房劳过度及年高肾亏者。
  ——什么是肾阳虚?
  肾阳虚是肾气虚衰的进一步发展,是肾脏及全身功能低下的综合表现。
  肾阳虚的主要表现是肾气虚的症状再加上虚寒证,具体是:头昏乏力,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畏寒肢冷,腰膝以下发凉,小便清长,夜尿多。性功能下降,精冷阴凉,滑精带下,脉沉无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大便稀溏,眼膜或下肢浮肿。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3个症状,就应考虑肾阳虚。
  ——什么是肾阴虚?
  肾阴虚是指肾的阴液亏乏及肾精不足,主要因为久病伤肾,或肾脏有病失治,或先天禀赋薄弱,或房劳太过。肾阴虚的主要表现为肾虚及阴虚内热的综合症状: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膝软,足心发热;梦遗带下,阳强易举;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脉细无力,舌红少津。如果我们出现上述3组症状,就应考虑有肾阴虚的情况。
  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阳气主要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跟秉赋有很大关系。人体阳气的盛衰往往跟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肾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都有着密切关系:肾气充实,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满,阴阳和,故能有事。肾气衰,发堕齿槁。可见肾亏的人衰老的快。
  肾养生十大原则
  第一,避免房劳,纵欲,因为肾精亏耗必然损伤肾阴。

第二,保护腰,少累腰,因为腰为肾之府,腰伤则肾伤。不要过劳,因为过劳会增加肾的负担。
  第三,不要过服寒凉,因为寒凉易伤肾阳。
  第四,也不要过服温燥之品,因为会劫伤肾阴。
  第五,要避免受寒,尤其是腰以下要保暖,因为冬天易伤阳。
  第六,有肾病必须治疗,否则易损伤肾。
  第七,久病必治,因为久病易伤肾。
  第八,少吃有毒性的食物,否则易伤肾,因为肾为排毒的器官。
  第九,不要过度饮水,以免加重肾的负荷。
  第十,多做壮腰健肾的运动。
  肾养生的十大食疗方法
  第一,多吃黑色食品,因为黑色入肾。如黑桑椹、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黑米、黑鱼、乌贼骨、乌骨鸡。
  第二,适当吃自然咸食品,因为咸入肾,如海产品、海参、海带、紫菜。
  第三,多吃补肾坚果类食品:如栗子、核桃、腰果。
  第四,多吃补肾菜食:如山药、豆类。可常吃猪腰以补肾。
  第五,适当吃补肾阴的药物:枸杞、桑椹。
  第六,常喝干净的地下水、矿泉水以养肾阴,因为肾为水脏。
  第七,常按摩以下穴位:肾俞穴、涌泉(足底前1/3中心凹陷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
  第八,治疗易伤肾血管的高血压病及糖尿病。
  第九,避免感染,得了咽炎、扁桃体炎要早治。
  第十,不吃有毒的食物、药物。
  几种简便的健肾方法
  ——壮腰健肾法
  就是通过锻炼腰部达到健肾,腰为肾的“宅”,锻炼腰部,气血运行好,这样就会起到健肾养生的作用。具体是:两腿直立,两手臂伸直,头向后仰,然后做弯腰屈膝,起立,再重复做。每日做,日久便可改善腰部血行,使肾气增强。
  ——口齿健肾法
  齿为肾之余,肾主骨,齿、骨、肾是一家,所以通过锻炼口齿可达到养肾的作用。可每日早晚叩齿,每次20~30次。
  ——吞涎滋肾法
  方法是早晚闭目养神,调息后,用舌搅拌廉泉穴(舌体下的穴位),然后将从舌下廉泉穴涌出的涎液缓缓吞下,这样可以起到滋养肾阴的作用,因为唾涎属肾,为肾精所化。古代养生家早晨都要吞津咽涎液,就是这个道理。《黄帝内经》记载的导引就包括吞津。如《黄帝内经·素问·刺法篇》说:“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搓耳健肾法
  每日早晚搓耳、拧耳,对耳及肾乃至全身都有好处。因为中医认为耳为肾的外窍,所以通过对耳的按摩,会对肾产生良好刺激,另一方面,耳部密布着五脏六腑的穴位,挤、搓耳朵及轻拍耳廓对全身都有好处,属全息疗法。
  ——养足健肾法
  足是肾经的“发展地”,也是膀胱经的起始。足底部有许多个穴位。所以足与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积极治疗肾病

  中医的肾范围很广,其中,西医的肾脏疾病是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肾养生抗衰老当然包含肾脏的问题,所以,下面我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一下怎样保护我们的肾脏不生病,有了肾脏病应怎样治疗,因为这是肾养生抗衰老的一个主要内容。
  如果有肾病一定要早治,因为肾病发展下去最容易导致衰老。常见的肾病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急性肾衰。
  ——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发生在肾小球的一种免疫反应性炎症,对肾小球破坏性极强。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是尿少,水肿,尿液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并有腰痛、高血压(大多数急性肾炎都有高血压,成人正常血压为140/90mmHg)。
  本病多为一种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以患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或脓疱等后1~3周出现尿少、水肿,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正常人一天的尿量是1000~1500毫升,急性肾炎可少至500~700毫升。肾病患者的尿因有血尿,所以尿色偏红,如洗肉水,严重的可如红茶,又因为是蛋白尿,所以尿多浑浊不清亮。

急性肾炎如果失治,可以很快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怎样保健?
  第一,得了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引起肾炎。
  第二,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2周后出现尿少、浮肿就应立即到医院查尿,就诊。
  第三,如果已诊断为肾炎要及时治疗。
  第四,得了急性肾炎一定要卧床休息。
  第五,得了急性肾炎,要限制三样东西:限制盐,每天食用不能超过1克;限制水,饮水量为头天尿量+500毫升;限制蛋白,每千克体重0.5克左右。
  第六,急性肾炎主要用激素治疗,请遵医嘱,自己不能乱用。
  第七,得了急性肾炎要积极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第八,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减少劳累,避免感冒。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症状是:少尿:每日尿量少于400毫升,严重者甚至无尿。有的反而多尿,因为肾小球重吸收率降低。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尿素氮进行性升高。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小球急性损坏引起氮质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毒症。尿毒症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阶段,肾小球已失去血管作用。身体水分及毒素都不能排出,所以发生尿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三大主要症状:恶心(晨起尤甚,因为已经积累了一夜的毒素)、嗜睡或昏迷(尿毒症开始仅为嗜睡发展下去就会成昏迷)和体臭(尿毒症病人的体臭,甚至可以蔓延到整个房间)。有慢性肾病的人,只要发现其中一个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应怎样保养?
  第一,积极治疗一切会损伤肾的疾病。包括急慢性肾炎、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红斑狼疮……
  第二,有肾功能衰竭的,要控制入水量,以免加重肾的负担。
  第三,要吃低盐饮食。
  第四,要吃低蛋白饮食。
  第五,要避免服用容易损伤肾的食物及有毒的药品。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发炎的肾脏疾病。
  肾盂的功能,说通俗一点就是肾内的尿盂,它承受从肾内渗入的尿液。
  肾盂肾炎的症状有腰痛(在肋脊角部位)、压痛、叩击痛;尿急、尿频、尿痛;有时有发热。尿检:有脓细胞或红细胞、白细胞。
  如果是慢性肾盂肾炎,那么常见症状主要是腰部肾区隐痛,尿频、尿急,严重的可有浮肿。
  肾盂肾炎如何保养?
  第一,积极治疗,消炎抗感染。
  第二,保持尿道、外阴清洁,避免上行感染。
  第三,注意房事卫生。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脏损坏的慢性综合病变。肾病综合征的特点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由于大量蛋白尿使血中蛋白减少的缘故)、高脂血症、高度水肿。
  肾病综合征如何保养?
  第一,由于肾病综合征都要用激素治疗,所以要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如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尿路感染。
  第二,如出现高血压、水肿、尿闭,要注意肾功能衰竭。
  第三,若出现氮质血症,所以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每天0?7~1g/千克·体重,以优质蛋白质为宜,如肉、蛋、奶、鱼。
  第四,高度水肿的,食盐要限制:以不超过2克/日为宜。
  第五,避免油腻饮食。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或是原发性肾炎失治迁延所致。主要症状是:水肿、高血压。尿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慢性肾炎如何养生?
  第一,积极治疗肾炎。
  第二,治疗高血压,因为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动脉硬化而加重肾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必须控制高血压。
  第三,调整心态。
  第四,限制盐,每日5克以内。
  ——其他肾病
  第一,肾结核。肾结核的主要症状:血尿,而且是终末血尿。有肺结核的人要积极治疗。

第二,狼疮性肾炎,由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主要表现:发热、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痛、肾病综合征或肾炎,尿检有蛋白尿。积极治疗原发病;少吃芹菜、蘑菇、豆荚及烟熏食物。
  第三,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小球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应限制蛋白,每日以0.8~1克/千克体重为宜,吃优质蛋白:肉、蛋、奶;限制盐;限制钾(有高血钾病者);限制饮水;少吃豆腐、蘑菇、紫菜、虾米、海带。

脾胃,生命活动之本
  《黄帝内经》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脾,脾担负着水谷营养的消化、吸收及运送,所以脾胃是营养人体的重要器官,是生命活动之本。
  以下是损伤脾胃的因素:
  第一,暴饮暴食,一日三餐不规律,或冷或过热;
  第二,感受湿热或寒湿,脾被湿困;
  第三,思虑太过,操劳无度;
  第四,病后失调,身体虚弱。
  怎样用药物调理脾胃?
  第一,出现口淡乏味,不思食及“三无力”(四肢无力、言语无力、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是脾气虚,中气不足,可以用人参3~5克炖肉或与黄芪15克、白术10克煎水饮,或服补中益气丸。
  第二,除上述“三无力”外,还有食欲不振,怕冷,尤其是肚子冷,手足冰冷,便稀溏,就是脾阳虚,应服理中丸,再无效就用附子理中丸。
  第三,如出现口干、善饮、嘈杂、唇红及舌红少苔、便干脉细数是脾阴虚,应该吃养脾胃之阴的食物,如玉竹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竹叶3克,煎水服。
  第四,夏季,或阴雨天,如出现舌苔厚腻、恶心、口黏头重、不思食、脉濡弱,是脾被湿困。可用藿香、薄荷,泡水服;如口渴、舌红有心热,可加黄芩或服藿香正气水。
  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养脾胃?
  第一,饮食要按时,要有节制、不暴饮暴食。
  第二,不过食寒凉。
  第三,生活要规律,不过分劳作。
  第四,味觉改变常是中老年人生病的信号。
  不少中老年人常常出现味觉改变,或食欲异常,这往往是一些疾病的信号,应加以注意。
  口苦:早晨起来发现口苦尿黄,可能是肝热,做菜时可吃一些蒿子秆或苦瓜,若同时伴有右胁肋饱胀,吃油食或饱食后加重,就应怀疑胆石症,那就应到医院做超声波检查。如春季出现口苦尿深黄、恶心、目黄,请去检查肝功能。
  口甜:如自觉口中甜,可能是脾热,应吃一些青菜清火,如果口甜如啖甘(含糖)伴有口渴、多尿、多食,就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糖尿病。
  口咸:提示肾虚,肾液上泛之故,如果伴有小便多、夜尿多、腰酸乏力、怕冷、手足发凉、舌苔白舌胖质淡、脉沉无力,就应考虑肾气虚可服金匮肾气丸,若不缓解应到医院查肾功能。
  口酸:是肝气上溢之兆,如乏力,脉弱,情绪低落,不思食,可能是肝郁脾虚,可吃健脾养肝之剂,如香砂养胃丸;处于更年期的人可吃加味逍遥丸之类。如果口酸和馊味同时出现的要考虑伤食,可食一些助消化的食物如焦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炒鸡内金等或吃保和丸。
  口淡:多是脾虚,可吃一些山药、饭豆、白扁豆煮粥或做菜吃,兼乏力脉弱的可吃人参健脾丸之类。
  口腻:如伴苔腻、恶心,多为湿困,可吃一些生姜、薄荷、荷叶或藿香正气水之类。
  口腥:多为肺热先兆,如伴痰黄、痰多、口干,可吃一点鱼腥草、百合、枇杷、梨、杏仁之类以清肺养阴。
  突然失味:老年人突然味觉丧失,可能会是脑梗死先兆,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真脏味:久病卧床的患者或危重患者,久不饮食的,忽然思食,是回光返照的真脏味,应引起警惕。
  要抗衰老,就必须解决慢性自体中毒的问题。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如果不保护好肝脏,就会影响排毒功能。那么,怎样保护我们的肝脏呢?

——养肝,从日常做起
  第一,心情要舒畅。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抑郁、心情不好,就容易影响肝的气血流通,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就会发生胁肋不舒服,乳腺隐痛、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严重而时间长的甚至会生肿瘤。
  第二,多吃青色、酸味食品。中医认为五色菜、五味菜中青入肝、酸补肝,所以肝虚要常吃青色、酸味食品。我国的一些地方有青梅煮酒的习俗,青梅子青色入肝,酸味补肝。所以青梅煮酒可以减少酒对肝脏的损害。
  第三,常吃蒿子秆,疏肝又利胆。另外,用玫瑰花泡茶饮,一次1~3朵,可以助疏肝解郁。
  第四,多平卧,以滋养肝脏。因为平卧时,血液多流归于肝,对肝有滋养作用,《黄帝内经》中说:“卧则血归于肝”,所以午休时,尽量要求平躺或半躺,从而有利于肝的保养。
  第五,多做胁肋拍打功。即两手拍打两胁肋部,有利于肝脏的气血流通,从而起到保养肝的作用。
  第六,避免吃含有毒的药品及食品,以免损伤肝脏,如四环素、磷、砷等。
  第七,营养要充足、全面,营养不良易导致肝硬化。
  第八,避免染上肝炎。
  第九,避免过度劳累。
  第十,有肝郁、抑郁症的人,旅游、改换环境是较好的办法。
  ——警惕肝病的信号
  第一,肝炎的症状:易疲劳;恶心、厌食;肝区隐痛。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易疲劳,经休息不得缓解,恶心不想吃饭、尤其怕油荤、肝区隐痛就应引起注意,应该及早到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如出现黄疸,即眼睛巩膜黄、尿黄、皮肤黄等应立即去医院。
  第二,脂肪肝的症状。
  第三,肝硬化的症状:食欲减退,或伴有恶心;疲倦乏力,稍累即加重;腹胀腹痛;常鼻出血或皮肤有瘀点;面色黝黑,以眼周尤重。预防肝硬化的办法:积极治疗肝炎;节制饮酒;营养充分、合理;不要吃有毒的药食,因为肝排毒功能已经很弱了。
  第四,肝癌的症状:肝区隐痛、乏力、厌食、低热、肝肿大。有上述症状的要及早到医院检查、做B超。
  预防肝癌的办法有:积极治疗一切肝病;拒绝吃黄曲霉菌污染的食品,如霉变的玉米、花生;注意饮水有无污染。
  第五,胆石病的症状:右侧肝胆区隐痛,食油脂后疼痛加重;若胆石嵌在胆管入口处则为剧痛。发炎时可出现发热、寒战、黄疸、右胁痛(胆区)。
  预防胆石病的办法:积极治疗胆囊或胆道炎症;注意控制肥胖;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饮食要多吃纤维素。
  第六,胆囊炎的症状:右上腹疼痛、恶心。急性发炎时有发热、寒战,有梗阻时可出现黄疸。
  此时,应积极治疗胆囊急、慢性炎症。平时饮食要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蒿子秆;配合每天拍打肝胆区。
  护腰法
  腰为肾之府,腰部气血充足,运行良好,能补肾益气,所以壮腰能健肾。同样道理,腰部受累,气血不运,就会影响肾气的充健。腰部有许多重要经脉通过,如带脉环腰一周,还有肾脉贯脊入肾,腰部有许多重要腧穴,如肾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穴)、命门穴(督脉穴),这些经穴都和肾密切关联,所以腰与肾密切相关。

怎样强腰健肾?

——按摩经穴
  按摩肾俞、命门穴、委中穴。
  部位:命门穴在14椎下,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旁开1?5寸处。委中穴在腘窝(膝窝)中央。
  方法:按摩腰部,用两手叉腰,大拇指固定,然后其余四个指头作扇形来回按摩腰部。然后双手半握拳,轻叩腰部肾区。
  肾俞在腰部的位置
  ——壮腰健肾运动
  两腿并立,两手上举后撑腰,两手摸足尖,屈膝起立,早晚做30次。或做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或俯卧,将双手双脚尽量后伸。
  肾经穴在腹部的位置
  ——吃壮腰健身药食
  第一,杜仲10克、续断10克、牛膝10克,煎水饮。

第二,杜仲10克、猪腰一对,炖服。
  第三,杜仲30克、枸杞子30克泡酒饮。
  第四,服壮腰健肾丸,肾阴虚的可加服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肾气虚的可加服金匮肾气丸。
  第五,可服健腰丸(青娥丸):杜仲、补骨脂、核桃仁、大蒜。
  第六,常吃核桃、山药、栗子。
  第七,腰痛伴有风湿的,可服独活寄生丸。
  第八,肾虚不固,有遗精、阳痿的可服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
  第九,肾阳虚有水肿的,可服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肉桂、附子)。
  第十,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出现腰酸筋痿,尿多遗精的可服龟鹿补肾丸(龟版、鹿角胶、生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等)。
  督脉的命门穴位置
  ——生活中要保护腰
  第一,避免腰负荷加重。
  第二,避免腰受寒,冷天、阳虚者裤子要穿暖。
  第三,不要久坐湿地、凉处。
  护背法
  ——背为阳,腰为阴
  中医认为人的背为阳,腰为阴,就是说我们的背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背部不仅是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人体防寒的屏障。背部分布着几条重要的经络的阳经部分,正中的督脉就是阳经之海。背部有保护人体内脏防寒的作用,尤其对心肺更有防寒意义,背不冷则全身不冷。背部受寒会诱发冠状血管痉挛而诱发冠心病,还可导致肺气管受寒而发生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炎等。背部受寒更容易引起肾受寒,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肾,要防止背受寒。
  ——怎样防背受寒?
  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中早已告诫:“背宜常暖”,尤其阳气虚弱的就更要注意暖背防寒。
  第一,秋冬及早添穿背心。秋冬衣服要穿暖,为保护背部要早加穿背心(棉的、羽绒的、皮的、毛的均可),老人和阳虚者更要早穿背心。
  第二,背部要避寒就温。避免背部迎风受寒或背靠凉墙。冬天尽量多晒太阳,或用热水袋放在背部取暖,床垫子要加厚加暖。
  第三,自我做背部按摩。双手半握拳,多做上下擦背、揉背及捶背。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揉、捶背部。
  第四,睡前用热水泡脚,热气可从脚底经穴上暖背部。
  第五,冬天饮食要少吃寒凉,多温热。
  足,人体的第二肾脏
  ——足少阴肾经发源于足
  足少阴肾经起源于足小趾,沿足内踝经小腿内侧、大腿内侧然后上行,从腰背入肾,并且在足部分布了涌泉等7个穴位,所以足部与肾有密切关系。
  ——足底部中心是肾的反射区
  足底部是一个全息反射区,足底前1/3中心部涌泉穴和肾相应,所以通过对涌泉穴的按摩、针灸、贴药,对肾都可起到保健作用。
  足,抗衰老的重要部位
  ——足底是人体脏腑的投射区
  足底是一个正立着的人体内脏的全息投射区。人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于这些投射区,同样通过对这些反映区的治疗,对治疗内脏疾病有一定效果。
  足底反射区示意图
  ——足部是“以下治上”的重要部位
  中医理论治疗有上病下治、下病上取的方法,所以足部又可以治头痛、高血压等病,如用吴茱萸30克研末配调,敷于足底涌泉穴可降血压,这叫做“釜底抽薪”。
  怎样健足养肾?
  ——经常按摩涌泉穴、足小趾及足跟
  涌泉穴及足小趾、足跟与肾的关系都很密切,所以我们要经常按摩这3个部位,就是说除了要多用手擦足心(令足底微热)之外,还要多擦捏足小趾,摩、擦足后跟。
  ——热水泡足
  每晚用热水泡足。热气可从涌泉穴进入肾经,对暖肾很有好处,尤其对于肾阳虚怕冷的人最有好处。
  ——药浴足部
  如果足跟痛的,可以用透骨草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艾叶10克煮水泡脚。
  ——多走石子路
  通过走石子路,可达到刺激足底穴位而健肾的目的。

——多赤足走
  赤足走路,可以接地气而达到养阴的作用,尤其对于肾阴虚的人,地气可通过涌泉穴进入肾经,从而起到养肾阴的作用。
  ——多做原地轻跳
  原地轻跳是对足底最好的按摩,可早晚各做几十次,年纪大、跳不动的人,可做提足跟的动作。方法是直立,双腿并拢,然后配合呼吸及手臂的前后摆动,做上提足跟的动作。
  ——多做倒走
  倒走时配合呼吸对腿、足都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双脚互搓
  就是自己用脚互相按搓,包括足背、足底,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叩击足部
  自己用手叩击足部,可以振奋足部气血流通,促进气血运行。
  ——梳脚法

  就是用梳子对足背及足底进行自下而上地梳,可以起到促进气血流通的作用。晚上洗脚后自己按摩肾经在足部的穴位。

望舌可察病
  望舌,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掌握一点常用的望舌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自我监测。
  ——舌,五脏的一面镜子
  舌上密布经络,跟五脏相通。其中,心经系舌本,脾经连舌本,肾经挟舌本,所以舌跟心、脾、肾的关系尤其密切。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荣于舌,所以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反映于舌,因此看人的病必须察舌。
  舌是一个全息元,舌面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投射区,所以查舌可以知道五脏的疾病。具体投射部位如下: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舌应五脏
  ——舌为心之苗
  《黄帝内经》认为心开窍于舌,心与舌的关系最大,因此察舌能先知道心脑疾病。中医的脑与心是不分的,如果舌突然不灵,说话时忽然成了大舌头,在老年人要考虑中风先兆。如果舌麻,伴有左臂麻、左胸痛、心悸的要考虑冠心病。
  ——舌是胃的外候
  舌是胃的外候,舌上又布满了味蕾,脾胃有病必见于舌。这就是说,脾胃不好的人望舌很重要。
  如何望舌察病?
  ——怎样看舌质?
  舌质,就是舌体,正常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有以下四种:
  第一,淡白舌:比正常舌色淡,多见于气虚,阳气不足或血虚。
  第二,红舌:比正常舌色深,为鲜红色,多见于热证。
  第三,绛舌:比红舌更深的舌色。常是外感温病的舌,也是脉有瘀的情况。
  第四,紫舌:发紫的舌色。此种舌分为两种情况,青紫多寒或夹瘀,绛紫多为热病。
  第五,青舌:如水牛的舌。常见于阴寒证、阳虚重证,或内有瘀血证。
  ——怎样看舌苔?
  舌苔,指舌体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为薄白苔。
  第一,白苔:常见于表证、寒证。
  第二,黄苔:多见于里证、热证。
  第三,灰苔:(浅黑色苔)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里寒证,依临床而定。
  第四,黑苔:多见于疫病严重阶段,不是热极就是寒极,也可见于中毒。
  ——怎样看舌体?
  第一,舌胖大:多见于阳虚、寒证或水饮证(如水肿)。
  第二,舌光滑:舌面光滑少苔,一是如伴舌质红的,要考虑阴虚。另外,光滑如镜,全无苔的,要考虑胃气太虚。
  第三,瘀斑舌:有发热的要考虑瘟病,无发热的多见于气虚血瘀。
  第四,齿痕舌:舌体胖大,舌边有牙齿印的要考虑阳虚或脾虚水湿不运。
  第五,瘦薄舌:多为气血虚,如兼舌质红的是阴虚。
  ——怎样看舌态?
  就是看舌的动态。
  第一,舌强硬:舌强不灵,有高热的,要考虑是温病扰乱心神,无高热的要考虑中风或中风先兆。
  第二,舌歪斜:歪于一侧的要注意中风先兆。
  第三,舌痿软:考虑气血大虚,有发热的要考虑温病。
  第四,舌吐弄:老人久病可为气绝先兆。温病患者考虑动风先兆,小儿当注意是否为弱智。

第五,舌麻痹:多为中风先兆。
  ——望舌诊断常见病
  第一,望舌辨寒热。舌质淡苔白:气虚常见此舌,舌体胖大多为气虚、阳虚。
  舌质淡苔白多津:舌体胖大有齿痕,阳虚常见此舌。舌质红少苔少津:多为阴虚有火。
  第二,望舌辨虚实。舌体强硬多实证,舌体痿软多虚证。
  第三,望舌辨吉凶。老年人味觉突然丧失可谓中风先兆(脑梗死),重病出现异常舌象可为重绝凶象。舌转红润,苔由厚腻转薄白,或由无苔转有苔是胃气来复的吉兆。
  常做舌操可防冠心病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所以舌和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因心藏神,脑也属心藏神的范围,所以心脑都跟舌有密切关系。患冠心病的老年人,有的会感到舌麻;脑供血不足,会出现舌不灵活,言语不清楚,所以有冠心病、脑血不良、脑梗死、脑痴呆的人,要常做舌操,以防舌麻、舌体不灵;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心脑血液循环,改善供血而使病情缓解,因为心的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做舌操尤可防冠心病。
  舌操方法:
  第一,先闭目调神,全身放松。
  第二,舌体运动,把舌伸出又缩回,反复做30次。然后把舌体向左右口角来回摆动30次,把舌头向口腔顶部做上翘、伸平30次,再做几次顺、逆时针搅拌即可。如把舌搅拌的口津咽下效果更好。
  第三,用右手示指及大拇指轻轻按摩舌根及舌体数次。
  第四,练快言快语,如快数一百个数,可以让舌头增强灵活性。
  第五,自己按摩劳宫穴(手心正中)及神门穴(手掌根部横纹尺侧凹陷内)、廉泉穴(喉结上方、舌骨下缘凹陷处)、通里穴(神门穴上1寸或手腕尺侧横纹上1寸处)、承浆穴(唇下正中凹陷处),每日早晚两次。

你会看自己的面色吗?

  ——为什么要看面色?
  人的面色是内在脏腑精、气、神的反映,所以看面色可以知道人体脏腑的大致情况。
  ——正常气色是什么样?
  黄中透红,明亮润泽。
  ——有病面色是怎样的?
  面青:多有寒,或有瘀。
  面黄:多为虚证或湿证。
  面白:多是虚证,也主寒。
  面黑:肾虚或寒证。
  面赤:常见于热证。
  不过每个人体质不同而面色有所差异,如木型人面色偏青、火型人面色偏赤、土型人面色偏黄、金型人面色偏白。另外,面色也会随四季有所变化,如春天属木,人的面色偏青。夏天属火,人的面色偏红。长夏属土,人的面色偏黄。秋天属金,人的面色偏白。冬天属水,人的面色偏黑。
  当然,长寿老人的面色多童颜鹤发,这是体内气血调和在面部的反映。
  血脉是人体运送气血的通道。这个通道出现狭窄、梗阻,就会引起气血供应不足,机体就会缺氧、缺血,导致早衰、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血脉。
  许多疾病都会损坏我们的血脉,尤其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对我们的血脉损坏最大。
  其中:
  高脂血症破坏血管内膜,使血管发生粥样硬化。
  高血压损坏血管的弹力纤维,使弹力纤维发生断裂,导致血管弹性减退甚至丧失。
  糖尿病因血糖增高而破坏血管的基底膜,使血管发生变性。
  我和一位心血管外科医生交谈过,我问过他,点滴通血脉的药能够溶解血管中的已形成的粥样硬化吗?他说溶解不了,我们用手剥都剥不下来,因为血管壁已经变性了,所以只能介入血管,避开壅堵的这段血管,然后采用搭桥、支架的办法解决血液运行的问题。
  以上问题说明呵护血脉之难,所以老百姓们养生愈早,效果愈好,保护血脉要从小做起,从出生就要做起。

豆浆、豆腐、豆芽、灵芝、茯苓、何首乌、黑木耳、黑芝麻、桑椹子、玉米、蜂蜜、酸奶、花生、鸡蛋这些食品均对抗衰老有益。

延缓衰老吃什么最好?  

——中医对五脏衰老的预测

  肾衰先兆:耳聋、发落、牙掉、骨缺钙(因为肾主骨,肾开窍于耳)。
  肝衰先兆:眼花、筋转动不灵活(因为肝主筋,开窍于目)。
  脾衰先兆:唇痿,食不香,肌肉渐缩(因为脾主肉,开窍于口)。
  心衰先兆:舌不灵,血脉不利(因为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

肺衰先兆:皮毛枯,嗅失灵(因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