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孝”字正名

 昵称11410324 2020-03-27

一、“孝”字解读

1、“孝”字之古用:《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2、“孝”字之字义何指?

(1)“孝”字之本义源于《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因此自汉以来,人们统一习惯认为:“孝”字是汉语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2)“孝”字之本义应该是《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德之本为孝。为此《孝经》十八章对此予以专解。

二、德之本为孝,看《孝经》对此之阐释

1、《孝经》,是以“孝”为中心展开论述的。

(1)开宗明义章第一中: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对此,唐太宗李隆基在其《孝经·序》中,开宗明义说: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邢昺疏】正义曰:今此初段,序孝之所起,及可以教人而为德本也。

笔者就此认为:孔子所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就是《孝经·序》中的“上古其风朴略”之体现。这个“”就是“”,“朴略”就是简朴之“至德要道”。,“”。孔子这一论述,

(2),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德之本”说明德来之于道,有道才有德,“”就是“”,故“简”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没有“简朴之德”就没有“教”,所谓的就是教化人们有一个象“上古其风朴略”之“简朴之德”。上古没有文字而没有“言教”只有世世代代之“身教”,这个“身教”就是仿效包括父母兄长在内之先辈,其“简行为—不言而行不为而成。这个仿效先辈们“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就“孝”。后来有了文字,要将体现“上古其风朴略”之“简朴之德”一代一代传下去,就用文字把“先王的至德要道”行为记录下来,并用语言对当时的人们予以教化,故“孝”字加反文为“教”字。—这就是“德之本为孝”的内涵,不知此就不能理解“德之本为孝”的内涵。

2、三才章第七: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1)这个“天经地义”之“孝”,其“天经”就是“道”,其“地义”就是“德”,其关键在“民之行”。孔夫子认为“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所以极力推行“孝道”,其对“孝道”之论述,不但在其《孝经》主论其“孝”,而在其《论语》中论其“孝”也不少见,并把“孝”与“礼”之道德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还把其重点放在侍奉父母,遵循兄长上面,从而形成人们对“孝”狹碍之理解,就是侍奉父母,遵循兄长为“孝”,而远蓠其“德之本为孝”。民众受到“简朴之德”言教之教化后,必须践行之,否则,这个“孝”就成了统治者的一个工具。正是这一原因,孔夫子一身奔波之结果,使其“克己复礼”无法推行而终成泡影。

(2)由此可见,《孝经》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道德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民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教化而无果。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这就将“德之本为孝”其大义屏蔽了,后世之人只知事奉父母为“孝”之末,而不知“孝”为“德之本”之大义。更不知“孝”之内涵为,不言而行不为而成之身教,不知“孝”字加反文之“教”字是其言教,从而导致传统道德其概念模糊不清,使今人不能正确领会孔子的孝道文化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