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物词章法

 杏坛归客 2020-03-27
诗难於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1】咏物词《咏物词章法》
一、什么是咏物词。顾名思义,就是以咏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词。是以某种物品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词作。
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词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
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写好写差,采用何种方式写作那是另一回事。
咏物1、要学会铺陈勾勒。认真学习填词技巧,在词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要认真体物。描述事物,摹状事物。要把人与物相连接。使人和物(月亮)融为一体,让自己的思想融于月之中,并由此产生一种情感--------由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因为这个物而产生的一种感情。----即“兴”(比兴手法中的兴。)填词的过程就是把这种感情所想到的一切化成文字过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词,才能灵动、感人。如例词:【浣溪沙月儿】/飞觞醉月
都说婵娟最有情,因何近日未逢迎?高阳公子困愁城。风竹邀来花弄影,江梅唤起水弹筝。幽幽逸韵入丹青。

咏物之作大抵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是直接写法,咏其形状特征,包括夸张比喻,拟人移情等。是一种就物咏物的办法;还有一种引申写法,通常表现该物的象征意义,特别着眼于物心、物性、物品,着眼于物与人之关系。
王国维老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三境界,是做学问的三境界。
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章台柳》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应物《调笑令》
作为千古名篇,这些首诗和词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后来学习诗词写作的人去体会、学习。
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几首诗词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之吟咏紧紧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同时通过形象化——“春风似剪刀”
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可以说但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
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柳树就是柳树。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
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
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
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正所谓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
如【解连环、孤雁】张炎:“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怳然惊散①。自顾影、却下寒塘②,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③,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④。谩长门夜悄⑤,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①怳(huǎng)然:失意的样子。怳即“恍”。
  ②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③残毡拥雪: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
  ④荏苒(rěn rǎn):展转,不断。
  ⑤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赏析】
  这首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下阕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
 
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
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很容易淹没在风中。
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
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
“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 “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咏物,物我合一最最佳境界,无非是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操、节抱、情绪和感慨耳。
二、咏物词的特点。
1、以物为象,择其特性。咏物一定要拿物品来说事,所以,词中的主要意象就是物品或与物品有关联的东西。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面性,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咏物词,一般都是选择物象中与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来说。
2、以物为拟,寄托情怀。咏物词一般都有寄托。有“寄托”,就是刻画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
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词人常常以此寄托情怀。
3、以物构境,烘托情思。咏物词的构境,一般都以所咏之物为中心,取其关联事物作为背景来描写,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情思。
4、咏物当著趣味 顾名思义,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
【例词】浣溪沙*咏荷其二静持【水云心】持我袈衣与静香。隔尘坐到水中央。微波淡月况徜徉。剖看初心原是玉,安排骨相总清凉。涟漪绿里不思量。
5、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咏物诗词,比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寄兴,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写出来的诗词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成散文了。
【例词】浣溪沙*其三 心起【水云心】? 与我前生不可期。白衣独许夏风时。烟波起处每伤之。心事从来难细说,在尘十丈或河湄。青盘坐上小眉低。
三、咏物诗词常用技法或手段
1)精准刻画,仿佛形容,不即不离 : 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诗词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就是说写咏物诗词要做到“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
【例词】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第三部﹒雪后:雪后情怀未易知,梅心冷淡到今时。清寒入骨欲何之?昨梦想来无一语,孤芳好是不相思。人间花事莫重提。
2)比兴寄托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
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
【例词】
【临江仙 咏荷】/【永远二十二】玉面何曾施粉黛?波光自照玲珑。绝尘韵致与谁同?冰输几许艳,雪妒一丝红。试舀盈盈桥下月,袂边置个闲盅。劳生何以不从容?羡他池上蝶,日夜沐香风。 
【临江仙?荷】/空谷幽兰  一抹羞红初照影,清幽不染纤尘。迎风轻舞碧罗裙。月光才缱绻,水梦已氤氲。记得佛前曾许诺,花开并蒂连根。秋来花落雨摧频。苦心终不悔,只为梦成真。 
【临江仙 ? 荷】雨儿十里横塘凝伫久,清姿摇曳谁同?翩翩翠袖揽秋风,淡看云聚散,独守玉玲珑。许是前生还有梦,碎红零落青蓬。情归何处且从容,然霜露近,不悔苦心终。 
【临江仙】咏荷——秋雨解佩池塘风弄影,凌波犹自娉婷。出泥不染笑盈盈。依依擎碧伞。缓缓散香馨。别浦归瑶心却苦,情思难断前生。灵根九转为思卿。尘缘东逝水,濯尽一身轻。 
【例词】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第五部﹒释怀冰释人间一段怀,尘缘雪后自沉埋。心空非是冷生涯。幻世从来无我梦,风花自古任君裁。寒乡或有好枝开。
3)形神兼备咏物诗,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兴会神到。有形无神,只是死物一个。只有形神兼备,方堪称得上品。
4)物情交融吟咏之物,作为审美客体,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情交汇一处,物和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词1】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剩我半窗梅影疏,素衣消瘦免人扶。也知花月易模糊。三昧无多真冷淡,一言不语自空虚。春风到处又何如?
【例词2】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第七部﹒忘言:愧我人间未了缘,重来屈指却忘言。当时风月几经年。花信犹吹梅岭外,此身虽在水云边。红尘归去不曾眠。
【例词3】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第十一部﹒出尘:君我前缘历几生?几生修得两忘情?玉溪重到故山青。冰雪消融心上事,寒香零落水边盟。是身如影出尘清。
【例词4】浣溪沙﹒梅花夢事十四韻【梅影】第十部﹒无邪都说溪山是我家,竹边茅屋寄生涯。何年移作世间花?雪里檀心深寂寞,云中细水浅流沙。暗香飘处愿无邪。
临江仙,咏秋月/花语
本是瑶台冰洁女,柳眉正画初三【这句很新颖】。二八【模样】玉婵娟,霜君曾允诺,西陆续前缘【很好】。笑我多情尘外客,更深独自无眠。柔肠百转影翩跹,晓风缱绻处,痴语诉缠绵。【下片借月之口说事,每句话都跟月亮有关。很不错】
飞觞醉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