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国复国后,魏国为何没再灭它,反而便宜了赵国?各方力量牵制

 阅读美丽星空 2020-03-27
   导语:中山国复国后,魏国为何没有再灭它,反而便宜了赵国?从战国格局和国家实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牵制制衡的结果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其国力仅次于战国七雄,与宋国、卫国等诸侯国并称为“千乘之国”,中山国属于中型诸侯国,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赵国覆灭,国家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虽然中山国只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建国的时间也不长,可它在战国时期却是一块人人都觊觎的肥肉。

中山国长期在七雄混战中夹缝中生存,其国土镶嵌在燕国和赵国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中山这三个发展阶段,不仅是在地理位置上面十分优越,在国家的发展资源上面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且曾经长期与中原的诸侯大国晋国作战,一度被视为是中原地区国家的心腹大患,直到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和吴起带领军队消灭了中山国,这个国家才消失在了中原各大诸侯国的视野当中。

中山国被魏国灭亡后,仅用27年成功复国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元前380年,在中山桓公的励精图治下,中山国成功复国,并在之后将近百年的时间当中都安稳地发展,直到公元前296年才被赵国消灭。这就是比较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了,毕竟魏国第一次吞并中山国是在公元前407年,27年之后中山国再度复国,按理来说,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中山国这样的一个中型诸侯国追赶魏国的实力。

魏国为何没有再度消灭中山国?

那么,魏国为何没有再度消灭中山国,反而是任由其发展,并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诸侯国土被赵国收入怀中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魏国对中山国不同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魏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实力不同

事实上,第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国家实力在不同时段的具体体现导致的,魏国在第一次消灭中山国的时候,是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那个时候,魏国无论是行政能力还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中原地区的巅峰状态,统兵的大将乐羊和吴起更是公认的军事天才,那个时候的魏国是中原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与哪一个国家相争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那个时候的魏国实际上拥有着吞并中山国的实力,虽然中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并且它的发展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毕竟只是一个中型的诸侯国,而且建国时间并不长,各大诸侯国虽然眼馋这块国土,可是却不愿意为了争这一个国家而与魏国敌对,所以那个时候到达巅峰的魏国才有机会轻而易举的吞并中山国。

  • 魏国实力衰退,并缺少名将,吞并中山国有难度

但是在27年之后的公元前380年,魏国已经到了魏武侯的执政末期,那时的魏国实力已经衰败了下去,虽然国力衰退并不是十分的明显,还没有被魏国的国君和臣民们所感知到,表面上看,魏国依旧也是占据着中原地区超级大国的位置,但哪怕如此,它的实力也已经不如魏文侯的时候鼎盛了,并且在军事实力这方面缺少了如同吴起那样的著名将领,所以吞并中山国对魏国而言较之之前是困难了许多的。

毕竟吞并一个诸侯国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像是卫国、宋国那样的小国都并非易如反掌,更何况一个励精图治了二十年的中型诸侯国了,所以魏国并没有在那个时候第一时间的选择去吞并中山国。

魏国需要中山国来制衡燕国

第二个原因则是,魏国需要中山国来制衡燕国,事实上,魏国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选择去吞并中山国,但这不代表它就没有吞并中山国的实力,只不过真打起仗来,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如果战争真的发动,魏国还是有着绝对的获胜优势的,它之所以没有盲目的用兵,一个是考虑到自己的国家实力问题,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需要中山国作为一个筹码来制衡北方的燕国。

  • 燕国怕赵国捷足先登,想借力魏国来吞并中山国,

那时,魏国是中原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经济富庶,财富众多,这样的一个国家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因此,魏国需要盟友,需要能够统一战线的国家;而燕国对中山国觊觎已久,可是燕国实力弱小,在对战中山国这样一个中型诸侯国力不从心,所以他只能够依靠着魏国的帮助来在未来吞并中山国。

与此同时,中山国是夹在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国家,不仅燕国想要拥有这块肥肉,赵国也对中山国虎视眈眈,为了避免赵国在自己之前吞并中山国,燕国必须去寻找一个强大的依靠,借助这个依靠的势力来迫使赵国不能够率先对中山国出手,所以为了能够制衡燕国,为了能够使燕国与自己的国家统一战线,从而去制约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赵国,魏国便放弃了吞并中山国的机会。

  • 复国之后的中山国,国力大不如从前,价值大打折扣

再者,在那个时候,中山国已经不是原先的中山国了,中山国第一次被魏国吞并之后,它的残余势力便退入了太行山一脉,不仅在国土上面大打折扣,在地理位置上面的优越性也不如之前那么重要了,所以复国之后的中山国,它的价值远远不如最开始时候的它,对魏国而言,这样的一个国家纳入自己的疆域,倒不如做成是一个砝码,毕竟能通过一个价值大打折扣的中型诸侯国去牵制一个诸侯大国还是比较划算的事情。

总之,魏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再一次的吞并中山国,一个是出于对自己本身实力的考量,另一个也是出于对自己当时所处位置的考量,毕竟要保全诸侯大国的地位,要保全中原地区霸主的地位,要保全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就必须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以此来抗衡那些反对它的国家,而中山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魏国的一个砝码,即使能够让其保全自己的自身实力,同时还能够让它有效地牵制中原地区其他的诸侯强国,对它来说,这比起吞并中山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庞涓和孙膑个人恩怨,导致魏国与齐国战争,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后来,魏国在魏惠王的统领之下,国力迅速的下降,上将军庞涓在军事才能上面根本无法与之前的乐羊和吴起相提并论,而庞涓又是一个比较心胸狭隘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师弟孙膑在前头上面超越自己,便设计陷害孙膑,导致了孙膑的残疾,最终因为这两个人的恩怨引起了齐国和魏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恩怨。

庞涓带领着魏国的军队攻打齐国,却在桂陵和马陵这两个地方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魏国也因为这两场重大战争的失败而从超级大国的位置上掉落了下来,成为了与中原地区其他的诸侯国实力相当的国家,再也不复从前那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状况。

所以,那个时候,魏国实际上就不再具备单独吞并中山国的实力了,毕竟中山国是被很多的国家觊觎的一块肥肉;而魏国的实力跌落后,又不能再得罪其他的国家,再树强敌,所以便没有再对中山国保有着其他的心思,中山国也就这样安稳地存在了下来。

赵国胡服骑射变法后,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趁机吞灭中山国

在之后,赵国进行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迅速的提升,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唯一有实力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也成为了山东六国当中的抗秦主力,在这个时候,赵国终于拥有了绝对的实力去吞并中山国,再不需要顾及燕国和魏国之间的联盟而放弃机会;所以赵国以雷霆之势而下,火速消灭中山国将其据为己有,那个时候的燕国和魏国也只能在旁边看着,别无他法。

讨论

中山国国运与局势紧密相关

笔者认为,中山国的国家经历与中原地区的局势变化是紧密相关的,中山国的第一次覆灭象征的其实是魏国实力的强盛,这个国家第二次的覆灭则是山东六国实力天平向赵国倾斜的象征。因此,在中山国的历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国七雄之间的一些争斗,都是以实力来说话的,能否吞并其他的诸侯国?在什么时候吞并其他的诸侯国?这都是依据实力而言的。

秦国未攻打中山国,因为没有直接利益

那么,也就有人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当时天下最为发达的秦国,并没有对中山国产生异样的心思呢?为什么秦国从来就没有参与到竞争中山国的行列中来呢?那是因为秦国与中山国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中山国其实并不能够带给秦国切实的利益,中山国与秦国是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山国如果被秦国吞并也不能够让秦国实际的把控。

如此一来,秦国去吞并中山国还有什么意义呢?不仅要费时费力地跨越其它诸侯国去征战,在征战之后还不能够掌控整个中山国的局势;所以,假设秦国出兵越过它国占领中山国,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因此,在整个中山国的竞争当中,秦国并没有参与。

赵国、魏国、燕国对中山国的不同考量

而赵国之所以会参与到其中,一是因为中山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另一个则是想要与素来的敌人燕国拉开差距;魏国也是如此考量,在最开始的时候,其需要吞并中山国来拓展自己的领土,需要接纳中山国的人口来增加常住人口,也用充足的人口数量来支持国内的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但到了后期的时候,中山国只能够是魏国牵制其他诸侯国的一个砝码,随着国家实力的衰弱,中山国在魏国所起到的作用就越来越低,对于战国中后期的魏国国君来讲,对中山国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各诸侯国力量牵制制衡

如果魏国表现出过度的渴求,那么一定会招来其他国家的反感,甚至会引发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同时那个时候的中山国又不能够给魏国带去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魏国道不如选择不闻不问。

试问,如果魏国还是像战国初期那样的中原霸主的话,它可能放弃中山国这块肥肉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以在争中山国的过程当中,国家实力是重中之重,复国也好灭国也好,如果没有强盛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就必定不能够有本国来掌控。

而对于赵国也是这个道理,最开始的时候赵国忌惮燕国背后的魏国,而不敢对中山国有着别样的心思,害怕招来魏国的攻打使自己的宗庙社稷受到损失,但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赵国的国家实力迅速强了起来,不再惧怕衰弱下去的魏国,所以便以雷霆之时占领了中山国;这也让我们看到战国时期格局的变化,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综述

笔者认为,在整个战国时代,格局变换是非常地纷乱复杂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都是围绕着格局的变化展开的,哪一个国家与另外的国家是盟友,哪一个国家与其他的国家是仇敌,实际上并不是固定的。就如同燕国和魏国,燕国和赵国一样,燕国能够为了吞并中山国而依附于魏国,同样也能够在魏国不能给它带来切实利益时候而放弃它,而赵国则是因为忌惮燕国背后的魏国而甘愿放弃能够给它的国家发展带去极大利益的中山国,同时也为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而藐视一切。

所以说,利益是各诸侯国的主要考量,而利益的纷争又是国与国之间的核心关系,对于中原地区的各大诸侯国来讲,他们之间所追逐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导致他们之间的国家关系也就永远都不可能固定下去。

而中山国作为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在那有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在那样一个以综合实力为王的战国时代,它的国家命运自然就是无比坎坷的,当它对别的国家有着牵制作用的时候,可以安稳地发展,一旦它失去了这样的作用,或者这样作用没有办法被发挥出来时,它也只能够成为刀俎上的鱼肉。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够去责怪历史的残酷,很多时候历史也需要去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最强者,才能够让最强的人为历史的繁衍生息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对于这一点,我们毫无办法。

参考文献:《战国史》、《战国策》、《北狄族与中山国》、《春秋左传注》、《吕氏春秋》、《史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