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语境下的摄影(第7讲)

 莫非4p2zqr6hz4 2020-03-27
艺术语境下的摄影公益讲座七 来自凡是摄影 00:00 43:38

解决问题:

问题一:当代艺术作品的评价(三)

大家好!上次课以后,有几个方面引起大家讨论。我简单梳理一下:

第一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这方面应当没有必要再讨论,因为我上一讲已经对这个问题说的很充分了,任何物质的存在都脱离不开形式,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形式已经不是主要关注对象了,当代艺术要呈现的是第三领域的美,一切的形式必须为表达服务。没有内容的形式,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上次课关于形式与内容的一些观点,大家可以再详细对照上次课件的语音和文字体会一下。

第二是当代艺术抛弃了美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重意思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丹托之所以说当代艺术是第三领域的美,主要是针对古典艺术的自然美、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来说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古典主义是写实的,它所呈现的都是自然之物的美感,到了现代主义就是各种形式美的呈现,无论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这种美都体现在了画面之上,而当代艺术之所以说是第三领域的美,是它与画面之上的美完全没有关系了,它的美是在画面之外的,换句话说是精神层面的、意识层面的。所以当代艺术抛弃了美,当然这个美是低层次的,关于美的程度我们在第三讲提到过社会学家何新把美的层级分为:美、优美、典雅、深刻、崇高、伟大等等。

很显然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深刻这一个层级。

另一方面,就是讲当代艺术美化功能越来越弱,我们看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画面,它的美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当大家看当代艺术作品时,总会发出这样的质疑:这也是艺术?因为当代艺术已经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当代艺术所要表达的就是生活本身。我记得在第三讲我特意讲了德国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比梅尔的一段论述:“过去,人们往往把对艺术的考察还原为一种美学的观察,但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重新陷入这种美学的观察方式之中了,因为这种理解艺术的方式,似乎是直接了当地呈现出来的,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观察者的要求也最小”。

上面讲的就是当代艺术抛弃美、消解美化功能的两个方面。这当然不是说你的表达不能用美的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内容的表达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同理,无助于内容表达、甚至形成阻碍表达的,你的形式再美也没有意义。

还是建议大家把课件从第一讲开始连续的读一下。割裂地看一句话、非此即彼无助于理解当代艺术。

有的朋友发朋友圈,针对上一讲关于“物”与“非物”及“物的内核”这一段内容。他说:字是中国字,话是中国话,怎么就读不懂呢?他反复读了八遍,最后还每句话都抄了一遍,终于悟出来了。

在这儿,我要感谢这位朋友的坚持!有您这样的听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谢谢!

有人说,你能不能讲的再通俗一点?我们知道哲学本身就是抽象的理论,现象学就更加晦涩。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文版小32开本是500多页,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就是对《存在与时间》的解释,大32开本用了将近1200页。您不用看原文,您就看这上下册的解释,您看看您能读懂多少?肯定不是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物与物的内核及非物,在海德格尔现象学当中,都归到了存在、存在者、此在这三个概念之中,弄不懂这三个概念,你不可能读懂海德格尔现象学。这三个概念的德文只能说和中文存在、存在者、此在的意义相近,但它绝对不是你查中文字典所能涵盖的意思。特别是“此在”这个词,德文的原意中文就没有一个词能替代,所以我们的翻译家也是竭尽所能,韩树站把它翻译成“在者”,陈嘉映把它翻译成“此在”,所以张汝伦教授说,最好的办法是读德文版,如果不懂德文你读英文版,最后的无奈之举只能读中文版。那么,我们读中文版怎么才能理解呢?只能靠上下文来揣摩它的意思,所以,这位朋友读八遍、抄一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哲学没有捷径可走。

第三个问题就是当代艺术表达是精神的、思想的深刻性问题,有的人表示质疑,说哲学更深刻,直接搞哲学不就可以了,还要艺术干什么?

当我们发出这种质疑的时候,说明还没有充分理解当代艺术与哲学的本质区别。

我们先说哲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是这么说的:“哲学是你要跳出事来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尽量想明白,这样心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哲学就是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脱。”所以,哲学研究不是生活中具体的事儿,而当代艺术研究的就是生活本身。一个是抽象的思想、反思,一个是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同样是思想的高度和深刻,艺术与哲学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可以有哲学的思考,但哲学不可以是艺术的具体。换句话说,做艺术可以融入哲学的思考,但哲学不能是具体生活的言说。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责任的不可替代性。在今天社会,主导社会经济取向的是银行家而不是艺术家,引领潮流的是政治家而不是艺术家,形象记录时事和事实的是公共媒体系统而不是艺术家,美化人民生活和环境的是各种设计家而不是艺术家,娱乐人们精神和身体的是影视明星和游戏制造商而不是艺术家。传统艺术中的各种重要功能在当代艺术中都被消解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还能做什么?

担当和责任!朱青生教授认为,当下艺术家的责任有两点,我深以为然!

他说:“第一点是诚实。从事艺术,其作品并不一定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反映,也不一定是他时代真实的反映。所谓作品就是造作的人工制品。作为艺术家,选择了艺术,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诚实。生活中有许多虚伪,世界有时是很残酷的,它并不那么美,更谈不上完美。艺术家要保持自己的诚实,这种诚实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不流于世俗的自我判断,拒绝其他力量强加的任何东西,并将这种自我坚持贯彻到作品之中。艺术家对真假应保持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因权势或金钱而有所改变。

第二是认真。人生是短暂的,如果艺术家不直接面对最根本的问题,那么人生和艺术一晃就消失了。选择艺术,就要忠实于自己所认定的艺术最根本的问题,认真地直接面对最高目标。认真不是一味紧张和刻板,而是在选择了艺术以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坚持不间断地追求,不因急功近利而偏离。否则就会停留于粗浅的层次,结果到临死才发现离目标依旧很远。艺术家对高低应坚持一个根本的判断,不因权势或金钱而有所改变。

艺术家似乎应该具备科学精神,对任何权威的理论和解释都不会不加检验地接受,而是在事实的校核和实践的证明中形成自我的理解;艺术家必须具备反省能力,对即使为历史事实所证实,或在现实社会的当下实践中似乎是正确的事实也要提出追问和质疑。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不得不 “现实”,艺术家因其诚实和认真可以“脱离实际”,标示人类的高贵理想和真实感情。”

第四个问题有人说解读当代艺术作品都是猜。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程代熙研究员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寓真理与创造为一体,即在于创造真理。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艺术的本质是艺术自我设置的真理的产物,它产生于创造中;艺术本质还产生于人的注视,也就是关照。”

程代熙的这段话前者说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后者指的是艺术欣赏者的创造。如果大家学习过艺术概论就会知道,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形不成作品;没有观赏者的审美观照,作品就不能发挥作用。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必须经历艺术家生产、欣赏者审美观照这样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在平遥、丽水、上海等这些国际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外国艺术家写艺术简历的内容是,他关注环保问题、女权问题、地域文化问题等,关注了多长时间,以及他的研究课题。中国一些画家转向用摄影做艺术的这些人,也和外国这些艺术家的简历差不多,同时还多了一些展览经历,比如某年某日在哪个国家、那个画廊做过什么主题的展览。中国的摄影人比较另类,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只是比较典型而已,他们的简历是这样的:先列出头衔,摄影协会、艺术摄影协会、民俗摄影协会、人像摄影协会,主席、副主席、理事、会员等等,然后就是各种摄影大赛获奖,金牌、银牌、一等奖、二等奖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些罗列头衔和大赛获奖的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艺术的概念。我们前面讲过是艺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一个完整的艺术行为必须是艺术家生产、作品展出、观赏者审美观照,通俗讲就是观者的解读互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行为。你把生产出来的作品报送到各种大赛,这不是一个艺术行为,评委也不是观赏者,它是评判者。换句话说,你在国展获金牌10次20次,你也不能成为艺术家,因为你的作品在观者的审美观照之前它只是半成品。

由此,我们知道了艺术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艺术家的生产、一个是观者的审美观照。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解读作品是猜吗?

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猜?中国汉语的猜一定是有一个对象,或者说有一个标准答案,猜就是瞄准这个对象和标准答案去判断是与否,才叫猜。如果没有固定的对象和标答案,还能叫猜吗?这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对象的命题,应当叫思考、想象、联想是不是更为恰当?!

好,我们回到作品本身,我们这个群体在解读作品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而是以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观看作品,我们通常所谓的分析作品更想知道的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他想表达的是什么?这也不是猜,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都在他作品的能指里,画面中没有的,任凭艺术家说得天花烂坠也无济于事。

我们还以王庆松的作品《跟我学》为例: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黑板、讲桌、一个人拿着教鞭指向黑板,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只有一种解读,这是一个正在讲课的教室,为什么说是正在上课?因为他的教鞭指向了黑板这是一个凝固瞬间的动作。这时候你需要猜吗?你能解释这是一个工厂车间吗?我们再往下看,讲桌上堆着好几本教材,如果与这次讲课无关老师会放在讲桌上吗?常识告诉我们这是这堂课的参考书,至少这些书与这堂教学课有关,那么它说明什么?这堂课讲的内容很多。我们再看看教师的服饰是西式的服装,还有可口可乐瓶子。西式的服装在教师群体中流行,一定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改革开放前教师没有别的服装,就是风纪扣都系得非常严谨的制服,能喝可口可乐的教师只有两种解读,一个是他有留学西方的背景、一个是现在的年轻人。

这些你能说是猜的吗?是作品的能指告诉你的对不对?当然,还有地球仪、中国图案的笔筒,里面的毛笔。它告诉你什么?讲授的知识不仅涉猎有中国的、还有世界的。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内容有中文、外文、奔驰标、麦当劳标志、耐克标志、A级片、非典、威尼斯双年展、老栗夜宴图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黑板上的能指,让我们看到了教学内容,第一个感知是内容太庞大了,第二个感知就是今天教育的价值取向,比如奔驰、耐克标志等等。

我们讲到这里,作者创作的指向性基本出来了。第一个是时间概念,他告诉我们是现在的事情,第二个是他表达的是教育问题。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跟我学》这幅作品,是对当下教育的思考。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说:是对当下教育的反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当下这种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当然大家如果能看到《跟我学》的原作可能还能找出艺术家更多的创作指向,这些都与猜测无关,都是画面中能指显现出来的。

这个时候,如果艺术家也就是王庆松告诉你,我这作品里有对教育不公的指向,我们很难认同,因为没有能指指向这个问题。所以艺术家的指向需要画面中的能指来支撑。

这是我们站在一个创作者的立场来分析作品,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准艺术家,我们的分析是为创作服务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艺术欣赏者。

我们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艺术作品的所指是多元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观赏者的任何解释都是解释,没有解释也是一种解释。既然如此,作为观赏者也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更没有猜测的必要,观赏者能做的就是对作品的感知。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在他们《文学理论》一书中说:“艺术家只给这个艺术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骨架,他还需要读者、表演者或观众积极参与,把他们各自的经验汇合在一起,共同参与这个意向性的综合活动。”

我们刚才讲了,《跟我学》这幅作品中,没有体现教育不公这个指向的能指,艺术家如果说他表达了这方面的意思,就缺乏合理性;但是作为观赏者,比方说我是山东人,我的孩子恰好今年高考,考了550分,当我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就引发了我对教育招生录取不公的无奈!550分在山东你报一本大学,很困难,你只有选择二本校;但550分在北京、在天津你可以轻松选择一本校,甚至是一本重点校。这是作为观赏者看到这幅作品联想到的,也可以说是作品启发加上他自身的经历而思考的。这个时候艺术作品的所指是有效的,观赏者的思考是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没有对错。你不能跟观赏者说,你想多了,我的作品不是让你这样想,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思想。这样做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

同样是这幅作品,京津沪的观赏者就不会有高考录取分数不公的质疑,因为你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不同的观赏者有不同的解读,这是由观赏者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造成的。艺术作品的所指多元化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所以,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无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或者是观赏者的角度,都谈不到猜的成分。

再一个就是关于真实性问题。

作品《跟我学》是摆拍的,而且正常上课的黑板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类别的信息,常识告诉我们黑板基本上是下课就擦掉了。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作品编导制作的这一类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看电影,电影都是编导的,从里面的人物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些事就发生在你的世界里,你为什么会流泪、会憎恶?因为它符合你对生活的感知,你周围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那么,从我们理论上讲什么是艺术作品的真实?

根据现象学原理,一切现象都具有意义,艺术作品是一种现象,所以它也含有一定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外加的,而是作品本身内在含有的。这个意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意义是内在与感性的。这是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是创作者所感受到的世界面貌,传递出来并且被观者所感知共鸣的。二、意义是特殊意识所亲验的。这是指创作者亲自体验。

所以,杜夫海纳强调“作品在落实读者的过程中,使本身客观化,并且向一种历史开放。”这种真实它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切片,它是对现实世界一个客观的综合感知的体现,并且这种感知带有普遍性,换句话说他能得到观赏者的认可和共鸣。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的朋友说讲摄影别讲西方,没用!多讲中国的、讲民族的。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特别尴尬。这样一说真的没办法讲了。因为任何一门知识或者技能的讲述,他必须溯本求源。摄影术来自于西方,其中里面的各个摄影门类没有一个产生于中国,你说街拍是中国的吗、风景摄影是中国的吗、肖像摄影是中国的吗?谁能列举出来摄影里那个门类是中国的?既然都是舶来的,我们还有关起门来高喊民族性的必要吗?

但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思考自身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的主要关注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很多问题是没有国界的。武汉打了一个喷嚏,全世界都吃药了。你说新冠病毒是中国的问题吗?能源问题是中国问题吗?环境问题是中国问题吗?自由、民主、公平、正义是中国问题吗?贪污腐败是中国问题吗?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我们是世界中作为人而存在的,关注传统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各种束缚,进行反思,进而寻求人的自由才是根本,而不是国界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本无国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